武警江西总队井冈山中队为增添战士“红军传人”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充分挖掘井冈山红色历史,利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在营区建设了一座别致的“红色小博物馆”。这里有雷打石、朱德的扁担、一根灯芯等十个“一”红色小雕塑,还有讲述井冈山斗争史的浮雕墙和以八角楼、黄洋界、龙源口等红色景点命名的菜地包干责任区,这样的设置让整个营区显得“红”味十足,官兵们随时随地受到红色历史的熏陶。
今天,中国军网带您走进营区,跟着战士冯晋栋一起了解十个“一”小雕塑背后的故事。
视频内容:
大家好,我是井冈山中队上等兵冯晋栋。中队为打造营区的红色氛围,着眼从小故事小细节小实物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辉煌历史,将小型红色博物馆搬进中队营区。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我们中队的十个“一”。
一座桥——“会师桥”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的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一块石——“雷打石”
1927年毛主席在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为了防止战士们违反群众纪律,首次站在雷打石上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筹款要归公,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为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奠定了基础。
一把号——“胜利的号角”
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国民党军队迅速向井冈山发动“进剿”。朱德率领红四军军部和28团与敌军杨如轩两个团,在五斗江展开激烈战斗。该战斗歼敌一个多营,缴枪三四百支,俘敌四五百人,取得了红四军成立以来的首次大捷。
一盏灯——“八角楼的灯光”
1928年冬天,毛泽东在茅坪的八角楼和茨坪等地,在这么一盏油灯之下,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集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面旗——“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1927年9月初第一面军旗诞生,旗布为红色,象征革命事业;红旗正中是一个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是镰刀斧头,代表工农。军旗的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
一杆枪——“枪杆子里出政权”
1927年8月,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从此也就开启了枪杆子出政权的具体探索和伟大实践,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局面。
一双鞋——“红军草鞋”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派重兵“进剿”井冈山的同时,还进行严重的经济封锁,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面对各种困难,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自己带头动手编起了草鞋。
一处坪——“枫树坪”
确切的说,三湾改编后才有了井冈山斗争序幕的拉开,创造性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治军方略,才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门炮——“黄洋界上炮声隆”
黄洋界上炮声隆。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兵力汇攻黄洋界。红军凭借一门只有三发炮弹的迫击炮,在前两发炮弹未打响的情况下,第三发炮弹一举击中敌指挥所,成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一根扁担——“朱德的扁担”
一根扁担是朱德的扁担。井冈山斗争时期,40多岁的朱老总常常晚上研究敌情、批阅文件,白天和战士下山挑粮。战士们偷偷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于是他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从此以后,朱老总的扁担再也没有人“偷”了。
以上就是我们中队的十个“一”。从这些小故事小雕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红军老前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更要从中汲取红色营养,传承优良传统,争做新时代红军传人。
策划:叶梦圆 张东盼 曹先训
剪辑:张东盼
拍摄:许江成
素材提供:李杰 冯晋栋
感谢武警江西总队井冈山中队协助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