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后方”一片天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探索建立军属优待片区协作解难机制纪实
■中国国防报记者 孙兴维 特约记者 黄小春 通讯员 赵建伟 张文明
军娃家长参加幼儿园亲子活动。
中心编印的军属优待政策资料。
片区医院为军属开展健康宣讲。
片区召开随军未就业家属座谈会。
百名军医回老区巡诊。
军娃在片区幼儿园快乐成长。
军属参加文职人员招考笔试现场。张文明摄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做好军属优待工作,聚力解决官兵“后路、后院、后代”问题,是对军人职业尊崇的具体体现,是事关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针对落实军属优待中存在的政策落实难、协调沟通难、资源共享难等问题,在福建片区部队探索开展军属优待协作试点工作,推进了军人子女教育、家属随调安置、医疗巡诊救治、困难家庭救助救济等军属优待工作的有效落实,为官兵撑起了“后方”一片天。
片区协作:从“单打独斗”到“组团解难”
枝叶总关情,点滴映初心。今年上半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党委广泛收集官兵“急难愁盼”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分析感到:中心部队驻地分散、类型多样、条件各异,部队外出驻训和干部交流任职形成常态,许多官兵家庭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还是按过去“谁家孩子谁抱走”的思路来解决,不仅牵扯各单位领导精力,而且往往因小散远单位办事流程不熟、组织协调乏力等因素,容易把“暖心工程”办成“烂尾工程”。
“解决官兵的后顾之忧,必须整合区域资源、发挥联合优势,把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力量,把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让小散远单位领导和官兵把精力聚焦在练兵备战上。”中心党委形成共识,军属优待片区协作机制应运而生。
中心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结合片区部队实际,以辖域省(市)划分4个分片区、设立办公室,并指定具体牵头单位和人员,组团攻克棘手难题。
他们首先在驻闽部队进行试点。中心所属第900医院骨科主管护师饶丽蓉是片区协作的第一个受益者。她做梦也没想到,今年依靠片区优待协作,了却了自己22年的心事。
饶丽蓉的丈夫在200多公里外的福安市某镇政府工作,夫妻俩饱受两地分居之苦。多年来,他们四处找人办理随调,医院也多次出面协调却始终没有结果。听说片区建立了军属优待协作机制,她试着递交了申请。福建片区协作办公室了解情况后,组织专人研究政策规定,多次与军地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得到了福建省和福州市两级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很快,依托政府部门协调解决渠道,饶丽蓉丈夫的安置指标下达到福州市鼓楼区,成为片区单位第一个搭上职工随调“政策直通车”的军属。
“组织合力,官兵合心。”中心领导告诉记者,片区协作单位积极推出“组团解难”服务,在子女入学入托、军属随调等方面统一受理意愿申请,以组织名义与军地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全力疏通解决问题的“堵点”和“难点”,让官兵少跑腿、少操心。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解难”,片区协作机制的建立,形成了“片区牵头、分片协调、整体推进”的区域性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片区单位优势资源,用其所长、多头推进、重点突破,合力共为服务保障官兵,仅二季度就受理解决了优抚事项97件。
建章立制:从“救火式协调”到“常态化服务”
随着一些困扰官兵多年的难题得到逐步解决,越来越多的军人军属尝到了片区协作带来的“甜头”。初战告捷的中心领导并没有沾沾自喜:“靠多跑腿、‘救火式’的临时协调,只能管一时一事,很难形成常态,只有靠机制、靠制度才能管长远、管全局。”为此,他们开始着力打造“政策机制+沟通协调”的双重常态解难模式。
他们一方面将片区各地市的相关政策收集汇总,编印《片区军属优待协作试点政策汇编》,详细梳理优待事项的主要内容、标准条件、办理流程和政策依据,作为片区部队官兵的“办事指南”下发基层。另一方面,出台了《军属医疗巡诊巡治和心理咨询工作实施办法》《军属法律援助工作实施办法》《军属就业安置优待实施办法》等规定措施,将军属优待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为“常规项目”,官兵按政策和时间节点上报意向后,由中心统一办理。
中心某部幼儿园是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每年都会有不少友邻部队官兵慕名找上门来。今年幼儿园摸底报名工作展开前,中心修订完善了《幼儿园招生办法》,根据“一家办园、片区共享”的原则,明确招生范围、报名条件和优先顺序。符合条件的官兵只需提报需求,片区协作单位审核通过后,即可办理入园手续。
试点中,他们发现,关于军属优待工作,各级都有明确的意见、办法,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地又存在一些差异。为保证官兵用好用足现有优待政策,中心片区协作单位着力推动军属优待工作的细化、具体化,建立与“省—市—县(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教育部门、省军区系统单位常态沟通机制。在每年学生入学季、退役安置期等时机,他们联合省军区单位牵头召开军地联席会议,现场对接优待需求,面对面解决矛盾问题,实打实推进政策落地落实。
现役转改文职政策实行后,能否享受与军人子女入学入托同等优待的政策,成为转改人员关注的焦点。
有段时间,中心某部转改文职人员路君可没少为此担心。片区协作单位受理她的意愿申请后,通过军地联席会议协商平台,主动向相关部门沟通军队有关军转文人员子女教育的现行优待政策,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多场合呼吁、多渠道提案、多方面建言……年初,福建片区协作办公室主任杨洪良参加福建省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联名29名军队代表提交了“加强军属优待工作”建议。福建省委领导参加讨论时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将部分建议纳入政府决策中,并指定福建省军区牵头协调地方部门对“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家属随调”等涉军相关法规政策进行修订完善。
整合资源:从“信息背靠背”到“供需面对面”
“有的无米下锅,有的等锅煮米。”在进一步摸索深化片区协作机制的过程中,中心领导感到,片区部队类型多样、资源丰富,而且互补性很强,官兵的一些困难,在片区内部就可以解决。然而,由于各单位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对接不够顺畅,解难往往要绕一个“大弯”。
片区协作的着力点之一,就是要打破这些壁垒,把点上的优势放大为区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知、优势互补、精准解难。按照这一原则,他们根据片区内单位的优势和特点,分解细化了片区单位的解难责任:有的整合中心优势医疗资源,常态开展医疗巡诊和心理咨询服务;有的组建军属就业委员会,组织军属参加职业培训和社会招聘活动;还有的成立法律服务和困难帮扶专项小组,协调慈善救济和提供法律援助……
“是片区提供的就业指导信息,让我女儿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中心所属第910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李奕鑫介绍,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是很满意。年初,协作片区在收集军属就业意愿的同时,也公开了所属单位的用工需求,其中就有与他女儿专业对口的财务助理员岗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李奕鑫提出了申请。最终,他的女儿在招聘考核中,以过硬的素质脱颖而出,顺利上岗。
有类似经历的,还有中心某部军属黄秋香。自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后,她就一直希望能够穿上“孔雀蓝”。听了片区的政策宣讲,了解到军人配偶定向招考可以享受加分政策后,她爱人向单位提交了家属的报考意愿。经片区摸排,这刚好与某医院招考需求相一致,使黄秋香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
为实现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他们还动态建立“四个清单”,即片区官兵全面情况的“信息清单”、片区单位可供调控的“资源清单”、片区官兵实际困难的“需求清单”、片区协作落地落实的“进度清单”,按照“一类一案”“一人一档”“一事一策”精准推进,及时通报、跟踪问效,实现了供需精准对接。目前,已有17名军属参加文职人员招录考试,66名军属到片区单位就业,46名官兵子女办妥入学入托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