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部聚焦练兵备战,淬火锻造“更强大的能力”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典宏 钱宗阳 匡晓沁责任编辑:乌铭琪2021-11-04 06:31

淬火锻造“更强大的能力”

——火箭军某部深入推进练兵备战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钱宗阳 通讯员 匡晓沁

国庆长假,记者走进火箭军某部。

片刻之前,这里的官兵还在欢度假期。随着战备拉动命令突然下达,号手旋即就位,官兵们随大国长剑奔赴隐秘的远方。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样的日子,官兵们早就习以为常。该部领导告诉记者,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部队官兵而言,就是要做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锻造能打胜仗的硬核能力。

军人的眼里不能只有伟大成就,更要看到复兴之路上的荆棘丛莽——

自信与忧患,都是大国长剑不可或缺的“磨刀石”

走进该部营区,记者被军史长廊上的两张照片吸引——

一张,是被誉为“争气弹”的“东风一号”导弹。黑白照片中,导弹昂首矗立,无声诉说着先辈克服艰难困苦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岁月。

另一张,是2019年国庆阅兵时火箭军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情景。威风凛凛的大国长剑,见证着人民军队筚路蓝缕的伟大征程。

这是该部结合学习贯彻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的一次党史军史主题展览。“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漫步在历史光影中,参观展览的官兵心潮澎湃。

走出军史长廊,来到该部形势战备教育课堂,紧张氛围扑面而来:大屏幕上,一幅巨大的安全态势图提醒官兵,世界并不太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授课,让官兵对今天所处的时代方位认识更加清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该部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一百年,伟大成就鼓舞人心;放眼下一个一百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每名官兵都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自信”。

何谓“清醒的自信”?“既要坚定复兴的信心,又要看到前路的险阻。”坚守军事斗争准备一线,该部官兵对这份“清醒的自信”感受很深——

这几年,该部装备快速更新,战斗力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打胜仗的底气更足了——“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与此同时,一次次深夜响起的战斗警报,一场场充满实战味道的紧急拉动,都让官兵心中升腾起滚滚狼烟——“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该部领导告诫官兵: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军人的眼里不能只有伟大成就,更要看到复兴之路上的荆棘丛莽;学习贯彻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仅要提升“信心值”,更要看到“能力差”。

自信与忧患,都是大国长剑不可或缺的“磨刀石”——

因为自信,该部官兵敢于叫响“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敢于主动请缨攻关一个个训练难题。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陈伟说:“过去,我们条件那么艰苦,也一步一步走过来了。今天,还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呢?”

因为忧患,他们围绕备战打仗现实问题,由领导领衔进行课题式研讨攻关,一场场“头脑风暴”直指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顽瘴痼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自信与忧患,催动着这支部队只争朝夕、奋发前行。在该部所属某单位部队长起奎的办公室内,记者看到一幅标注了官兵半年多来训练足迹的地图,大项演训任务的密度超乎记者想象。

“如今,我们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面临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局面。”深入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后,士官发射架指挥长李志芳感慨地说:“民族复兴,不能没有强军伟业支撑。踏上新征程,军人必须付出更多汗水。”

军人的眼里不能只有昨天的胜利,更要看到明天的战争——

战争发展到哪一步,学习就要跟进到哪一步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明确的目标。

“‘世界一流’是一个动态概念,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深刻领悟讲话精神后,该部官兵陷入思索: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该部一位领导列举了一串数据: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这些年,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新装备也在陆续入列,战争形态不断变化。信息时代,“更强大的能力”中必然包含更强大的学习能力。

放眼世界,该部一位指挥员感慨,眺望新军事革命的潮头,许多国家的军队都十分重视“学习的革命”。

审视自我,该部某旅政委蔡海深有感触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党我军通过学习实践,掌握了理论武器,也掌握了制胜之道。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张永国常讲一段党史: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追击,红军把好不容易缴获的辎重都扔了,识字板却一直留着。正是这支带着识字板走过漫漫征途的队伍,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该部官兵口口相传着一个故事: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群刚刚掸去战争烟尘的老兵,奉命组建地地导弹营。为了掌握导弹发射技术,身经百战的老兵用拿枪的手拿起了笔,刻苦学文化、钻技术。几年后,中国人自己的弹道导弹在大漠戈壁一飞冲天。

某营官兵至今难忘那场比拼:某型导弹专业理论考核中,转隶不久的他们训练时间虽短,平均成绩却高居榜首。该营后来居上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是:思维导图。在这个营,从营主官到义务兵,人人会画思维导图。借助这一学习工具,大家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一张张脉络清晰、便于理解记忆的图表。

画一张思维导图不难,难能可贵的是背后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的变革,是更深层次的变革。

“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在枪炮响起前,‘书桌上的战争’已经打响,军人要依靠学习看到‘明天的战争’。”该部领导感慨地说,“更强大的能力”来自只争朝夕的艰苦训练,也来自坚持不懈的深度学习。

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导弹兵王”,王忠心30多年的军旅之路,诠释了学习的力量。在这支部队,许多专家型、工匠型士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每个单位都有由士官牵头完成的技术革新成果。

某综合保障营是火箭军军事职业教育试点单位。依托在线学习终端和离线学习系统,官兵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开展个性化学习,为练兵备战“蓄能充电”。今年,该营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部队装备某型导弹后,某旅技术室主任邓江涛带着骨干从头学起,把厂家的技术说明书“翻译”成官兵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技术室组建之初,只有一名高级工程师,现在已经培养出5名。

零点已过,大地沉沉入梦。一天的采访结束,记者看到不少连队的学习室依然亮着灯。比起训练场上的金戈铁马、东风浩荡,学习室里的冲锋没有流血流汗、没有硝烟四起,却是另一场艰巨而漫长的长征。

灯火如炬,穿透黑夜,也必将穿透未来战争的迷雾。

军人的眼里不能只有美好蓝图,更要看到蓝图背后的一砖一瓦——

提升打赢能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离我们还有多远?这是一场开放式的讨论,向官兵提出这个问题的某部领导,并没有准备标准答案。

“这场讨论的初衷,是希望官兵通过交流,思考新征程上自己应该怎么做。”该部某旅政委马如兵告诉记者,学习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一张令人振奋的宏伟蓝图已铺展在眼前。

“瞩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展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布局,看似很远,其实就是一代军人追梦脚步的叠加。”该部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大厦不会自己建成,每一张宏伟蓝图的实现,都要一砖一瓦垒砌。

一个导弹发射架有多名号手,哪个岗位最难培养?“驾驶员!”某营营长徐红阳的回答,出乎记者意料。

“合格的驾驶员是在复杂道路条件下苦练出来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徐红阳说,驾驶员成不了合格的战斗员,大国长剑就是出不了营门的“宅男”。两者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战斗力生成的客观规律:“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要从走好脚下的路开始。

“越是驾驭高精尖武器装备,越要脚踏实地;越是使命在肩,越要一步一个脚印。”该部领导态度鲜明:学习贯彻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最直接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践行初心使命、提高打赢能力。面对宏伟蓝图,不能只是拍手喝彩,而要把蓝图变成施工图,把施工图变成一钉一铆的实际行动。

“一份作战预案,连续组织三轮评审,一次次被打回重新修改。”作训参谋罗晓华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前不久,该部组织作战预案集中会审,逐份预案“过筛子”,让不实的预案无处遁形。

“过去有些‘大部头’、概念化的战法创新成果,如今全部变成实实在在的训练计划,从纸面走向一线,预置到每个营。”某连连长许东兴对这样的变化深有体会:按照训练计划,每个发射架何时打、怎么打,指挥员一清二楚,只要接令就能发射。

一场红蓝对抗演习,指挥员惊出一身冷汗:平时,一条行动指令多几行字看似影响不大,但演习时,海量指令和情报信息涌向指挥员,每条指令多一两行字,就会浪费大量时间。如今,着眼实战要求,他们给指令“瘦身”,减少非关键信息,有效提高指挥效率。

不同地形和气象条件下通信距离是多少、从一处阵地到另一处阵地的机动时间是多久……该部不看装备“账面数据”,全部拉到野外实际测算。一组组从实践中得来的基本作战数据,为战时提供了精确的“数字弹药”。

“练兵备战越细越实,打仗的时候心里越踏实。”该部作训处副处长魏仲虎告诉记者,火箭军官兵把长剑飞天的日子叫做“发射零日”,对我们这支军队来说,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时间节点,其实也像一个特殊的“发射零日”。“希望到那时,事关备战打仗的矛盾问题全部清零!”魏仲虎说。

相关新闻链接:《昂首迈向现代化新型陆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