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在云端:“互联网+长征”掀起“云游长征”热潮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单慧粉 吴晓婧 责任编辑:王凤 2021-10-27 10:36:29

“互联网+长征”:万水千山在云端

■解放军报记者 单慧粉 实习记者 吴晓婧

“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界面。

“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扫描二维码体验。

10月22日,贵州遵义东风小学,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研学活动如期举行。在老师的指导下,五年级学生李子玉通过手机和投屏,与长征展开“亲密接触”。

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互联网+长征”教育体验示范项目上线百日,已在网络上掀起“云游长征”的热潮。不用前往现地,只需在微信搜索小程序,长征文物、重要博物馆、纪念馆地理位置信息均实现可视化,所在位置附近的长征文物点一目了然;点开纪念馆网页,线上就能为烈士送花并举行一次简单而庄重的祭奠仪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云旅游”“云看展”“云赏剧”等线上模式逐渐被大众接受,也为长征文物的展示传播和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互联网+长征”的方式成为保护革命文物、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科技赋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次全新探索。

游客与3D建模制作的“红军战士”合影留念。

顶层设计,珍贵遗存重放光芒

来自四川的文物工作者李蓓,每年都要重走长征路。今年,她手里多了些“电子装备”——“长征文物地图”小程序、“强渡天险”APP、研学活动电子手册。“有了数字技术的助力,去各地的长征遗址方便多了。”

打开“长征文物地图”,点开代表每一个长征文物点的圆点,文物背后的长征故事跃然屏上。小小一张电子地图,记录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的近百条江河,攀越的40余座高山险峰。

曾几何时,李蓓这样的文物工作者开展长征文物保护工作,看到长征沿线的遗址遗迹出现不同程度损毁,颇感心痛。

矗立在赤水河畔的茅台渡口纪念碑、在夕阳下散发着金色光芒的松潘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俯瞰遵义老城的邓萍烈士墓……随着党和国家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日益重视及各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加强,一处处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绵延于岁月长河的珍贵遗存,串联汇聚成一条鲜艳的红飘带,鼓舞着更多人在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篇章。

一系列顶层设计擘画了长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蓝图: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列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重点项目之一。

2019年7月,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近年来,长征文物保护展示以及红色文化传播水平日益提升,但现留存的长征文物由于展示手段较单一,往往严肃有余、体验不足。”“互联网+长征”项目负责人毕毅说,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增强长征文物的吸引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今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构建总体空间框架。其中,数字再现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强调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多手段全方位提升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展示和传播效果。

在新技术支撑下,各地长征遗址保护有了新载体:在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全景展厅能够实现让观众在家中“漫游”;在陕西延安宝塔山下,1.5万平方米的山体崖壁已成巨幅银幕,利用幻影成像、3D技术,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在《延安颂》《保卫黄河》等歌曲声中徐徐展开;在甘肃白银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云游”红色教育基地系列活动火热展开,百万网友通过收看直播“重走”长征路……

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学生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

科技赋能,红色文物“开口说话”

碧空如洗的天空缀着朵朵白云,大渡河水汹涌澎湃,石走雷奔,战斗一触即发。

这是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满堂红炮兵连”中士蔡旺手机上的场景。只见他手指轻点,画面显示红军的迫击炮瞄准了对岸的工事,“嗵嗵”两声,画面上敌人的碉堡飞向半空……

86年前也是在这里,连队老连长赵章成在前方战士受阻的情况下,3发3中,扭转了战局。

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神炮手赵章成”体验点,游客们打开“强渡天险”APP,扫描眼前的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便能看到虚拟的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的场景。震撼的音效、变幻的灯光以及三维动态影像,全景展示赵章成炮轰碉堡的故事,让游客们身临其境。

体验当年先辈的壮举,感受临危受命的心情,蔡旺心情澎湃:“当时革命先辈历经艰难险阻,立下奇功。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练精手中武器装备,英勇善战、敢于胜利!”

作为“互联网+长征”项目的重要内容,“强渡天险”APP是AR技术在战场遗址展示应用中的一次探索。该APP是一款专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开发的场景体验应用,依托5G、AR技术和3D数字内容,实现遗址现场与虚拟历史场景的叠合再现。

“这为如何在不重建、不扰动革命遗址的前提下,提升遗址展示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参与该项目建设的电信企业负责人韦广林介绍,该APP还包含了基于AR技术的“寻宝打卡”“拍照合影”“致敬先烈”等可交互内容,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作为这段壮阔史诗的重要见证,丰富多样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土地上。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升温,江西于都、贵州黎平、四川古蔺、湖南道县等红军长征沿线举行了形式多样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参观者走红军小道、听长征故事,红色教育入情入境、入脑入心。

长征沿线掀起红色旅游热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现存长征文物多数地处偏远、分布零散、单体规模小,如何方便工作人员做好这些长征文物的保护管理,同时让游客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每个长征遗址背后的故事?

一幅上线一个月便实现近万浏览量的“时空地图”给出了答案。

打开微信小程序“长征文物地图”,在红军长征线路上,1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星罗棋布。搜索“强渡乌江”,除了事件的简介,页面还会显示所有与之关联的重要文物点,让使用者能够在“时空地图”中更清晰全面地了解长征历史。它不仅实现了长征文物、重要博物馆、纪念馆地理位置信息的可视化,以及便捷的分类搜索、查询和定位,还把长征文物与重大事件、代表性故事相关联,以时空结合的方式呈现伟大远征。

“该应用还设置了‘文物信息上报’等用户互动功能,以及长征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科普专栏,期待能引导更多人参与长征文物的保护监管。”毕毅告诉记者。

游客在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使用VR眼镜看到的场景。

红色追寻,切身体验感悟长征精神

“战士张桂成。”

“到!”

“战士陈万清。”

“到!”

“二连连长熊尚林。”

“到!”

……

盛夏时节,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大渡河河畔,一次特殊的点名仪式正在举行。老师念到的是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齐声答“到”的是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的学生们。他们的身后是一幅醒目的标语:“我们是红军的血脉,我们是革命的后代。”

“站在大渡河边,参加点名仪式,我感觉书本上那一个个战斗故事和英雄人物都鲜活起来,自己仿佛也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学生毛一贝深有感触地说。

重走长征路,在浸入式体验中缅怀先烈。

在研学活动出发地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彝族乡新场村,学生们身着军服、头戴八角帽踏上征途;停留点马鞍山垭口,学生们感受红军急行军的艰辛;终点安顺场,学生们了解体验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

这些置身其中、深受触动的细节,通过跟拍直播,在多个媒体平台同步投放播出。

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学生们参与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研学课程,充分考虑了中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点,将红军长征历史融入有人有物、有血有肉的故事中,并以“重走长征路”徒步体验、现场教学为主要形式,边游边讲、边看边学。

“我们希望能引导学生在跨越时空的互动中,既了解长征历史,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研学项目的工作人员贾玥介绍,他们精心设计了“小小指挥官”“学习神炮手”“新时代长征”等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结合AR体验点设置了互动环节,并通过手绘地图、知识问答、负重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们在行进中感悟长征精神。

不久前,距石棉700余公里的贵州遵义,一场“线上长征”云徒步活动火热进行。

贵州遵义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原遍及贵州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在地图显示入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66个县(市、区)。参赛选手通过线下打卡的方式点亮线上地名,同时弹出地名背后的红军长征历史事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吸引众多参与者重返长征故地,重温峥嵘岁月。

此外,遵义市还围绕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娄山关、四渡赤水等红军长征遗址,开辟多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遵义已成为红色研学的热门打卡地。

遵义军分区政委文木海表示,近年来,遵义市开辟多条红色研学路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未来,遵义军地将携手用好红色资源,传承长征精神,传播长征文化,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照片由“互联网+长征”教育体验示范项目组提供)

游客在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体验VR设备。

长征精神的“数字化宣传队”

■董栓柱 潘润泽

长征很远。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两万五千里漫漫长路,谱写了一首英雄的史诗,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长征很近。它留下的一处处遗迹,清晰地记录着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个奇迹,长征精神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惧艰难险阻奋勇争取胜利。

长征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它不断吸引着人们循着先烈的足迹,体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壮志豪情,感悟“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的信念力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数字技术助力弘扬长征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能让更多人读懂长征这个“宣言书”,自觉加入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宣传队”,让长征精神孕育的红色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近年来,各地致力于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物创新展示,为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用全息影像技术展出重大历史事件原始影像、借助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技术制作的红色景点实景导航APP、线上红色展厅、线下沉浸式展厅等,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以数字化的思维逻辑、数字化的技术进行“还原”。一些“现象级”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收获高票房、高收视率的事实表明,红色文化产品从来都不缺少受众,关键是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打造出符合当下人们认知特点、审美取向的作品。

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让长征文物“活”起来,助力长征文化“破圈”传播。此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再现”工程,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多手段全方位提升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展示与传播效果,推进长征文物资源信息在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运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方式,让长征文化教育寓教于乐。此外,还有更多的科技创意成果,为长征文化增添了科技元素,极大增强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精神文化的力量能够超越时空,成为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前行的动力源泉。增强长征精神为代表的主流精神文化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可以让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人们,在富有科技含量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加深对红色中国来之不易的认知、感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汲取真理之光照亮未来的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数字技术在长征文化传播方面的运用是为了让更多人传承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当己任。当前,我们正满怀豪情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要清醒认识到前行的路上,还会碰到必须攻克的“娄山关”,遇上阻碍前进的“腊子口”,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在新时代的长征中,交出更为优异的答卷,书写更为壮丽的篇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