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改革开放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单慧粉 责任编辑:王凤 2021-11-29 13:55:42

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

再闯关山千万重

■解放军报记者 单慧粉

上海浦东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门。

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上海浦西一幢青砖红窗石库门住宅,在梧桐掩映下静静伫立,乌漆大门上的铜环熠熠生辉。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浦东大道141号,上海浦东一幢不起眼的白色两层小楼,在那段激情燃烧的浦东大建设岁月里,一直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前线指挥部”。31年前,浦东的开发开放从这里起步。

两处地标隔江相望,相距仅仅5公里。穿过延安东路隧道,一路繁华,如同翻开百年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人从立下救国兴国的志向,到带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苦难辉煌,跃然眼前。

莫道前路多险阻,再闯关山千万重。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一天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探索真理的活力之源。40多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相互激荡,鼓起“闯”的勇气、释放“创”的活力、激发“拼”的劲头、保持“实”的干劲——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精神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夜景。

探 路

改革开放的春雷,乍响于安徽凤阳小岗村。

43岁的严德宝,站在自家楼房顶上放眼望去,虽是初冬时节,一片片冬小麦泛起片片绿意,一株株香樟树迎风挺立,生机勃勃。

20年前,也是一个冬日,严德宝即将退伍。他面临一个抉择:在外打拼,还是回老家小岗村发展。“我们这一辈按手印分田,就是想把田种好。现在小岗需要能把田种好的人。”父亲严宏昌的这句话,严德宝刻在了心里。

1978年出生的严德宝,是“大包干”的同龄人。那一年,在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内,离乡务工被当作能人“请回”村里当选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亲手起草了一份“生死契约”,带头与另外17位农民在上面按下红手印,实行土地“大包干”。不为别的,只因“小岗人要想吃上饱饭,按照老办法肯定不行”。

穷思变,变则通。这是改革蕴含的深刻又简单的道理。当时,这群衣衫褴褛的农民没有想到,他们准备承担的巨大风险没有降临。他们更没有想到,那18枚红手印,成为解放思想、点燃中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40多年前贫困的小岗村,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小岗人不是“独穷”,也不是“孤勇”,为了能吃饱饭,同一时期,河南、甘肃、四川等地的农民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想方设法摆脱体制痼疾,探索农业生产责任制。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小岗人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20多天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那纸“生死契约”的力量有多大?如今72岁的严宏昌犹记得两个数字——

13.3万斤,实行“大包干”第二年小岗村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前十余年该村粮食产量总和,一举结束23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400元,1979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是前一年的18倍。

“大包干”的创举,极大地释放了潜藏在中国农民身上的生产力,改革火种犹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也为肇始于小岗的改革开放精神奠定了基调,在“杀出一条血路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不断演进中,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开放,向城市延伸,向全国拓展。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40多年来,每一次事关农业农村的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土地确权颁证领到“红本本”,再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小岗人都没有缺席。“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父亲和我听了都很振奋,当天中午他高兴地多吃了一碗饭,我那晚睡得也特别踏实。”严德宝说。

“农业是小岗的根,我愿意成为能把田种好的人。”严德宝从部队退役,又有多年党龄,回到小岗村不久就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自称是“新农人”的严德宝把自家60亩农田视为新的“战场”。在他的带动下,小岗村青年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建设家庭农场,搞起红色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新一代小岗人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在这片热土上继续编织新的梦想。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展示领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破 冰

让梁昌霖第一次触摸到梦想的,是上海浦东。

2002年8月的一天,梁昌霖从浦东张江高科地铁站走出,寻找位于龙东大道上的企业注册中心。那时,他刚从部队转业,离开老家安徽来到上海,没有资本,人生地不熟。他拥有的,是在部队12年积累的技术,还有一颗“闯荡”的心。

“后来我在旁边的小镇上租了房子,每天上班途中会看到许多待开发的空地。当时我就想,我要在这里好好干,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今,那些空地早已高楼林立。张江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乘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梁昌霖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创办的互联网企业,2020年创下单月营收12亿元的新高。

当时,梁昌霖眼中待开发的空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还是阡陌纵横、芦苇摇曳的农田。黄浦江像一道天堑,把一片由长江冲积成的沃土分割成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一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道出了黄浦江两岸的繁华与落寞。

改变,源自改革开放的深化。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中国改革开放在经历1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态势进一步显现。

在面临重大挑战、重大机遇和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向世界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从深圳到浦东,从特区到新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早年参与浦东发展规划研究的王国荣回忆,当时浦东新区管委会食堂门口贴了一幅标语——“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提醒大家在世界大格局中谋划浦东工作。坐拥长江口、面向太平洋的上海,从改革开放的“后卫”一跃成为“前锋”,发出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荆棘中蹚出一条条新路,浦东这片激情燃烧的热土,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排头兵”意味着担当与责任,“先行者”意味着勇气和探索。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的浦东新区走过“三十而立”,如今被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任务。再次出发,“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知重负重,奋勇前行。

俯瞰上海浦东洋山港码头。新华社发

示 范

来自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多湖街道的郑向阳,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工作了多年。如今回乡创业,他收获了一连串惊喜:邻居从“村里人”变成“城里人”;村口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成了城市中央商务区;今年,金华首条轻轨列车将从家门口驶过。

多湖街道的跨越式变迁,得益于城中村改造和村庄的抱团融合。去年,金东区先后落地自贸试验区、金义新区等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瞄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索示范的使命。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100年前,13名党代表在浙江嘉兴南湖立下初心;100年后,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昔日梦想起航地成为示范共同富裕的先行地。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先行先试,需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魄力和韧劲。从“温州模式”到“义乌卖全球”,从创造和发展“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到探索创造“最多跑一次”等多项经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再一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投石问路。

共同富裕的梦想如一羽之轻,飞升想象;亦如玄铁之重,负有千钧。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了新的使命担当: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扬帆起航;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踏上新征程;浦东,担起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使命……神州大地上,改革大潮澎湃奔涌,千帆竞发。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从沿海到内陆,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步伐一往无前。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已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中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只要一直向前走,就能遇到更美的风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