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深夜食堂”暖兵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杨思聪 张鹤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19-11-18 10:28:42

“深夜食堂”内,一羹一食暖兵心。

夜,渐渐静了。收拾完战友们吃过的碗盘,把饭堂打扫干净,空军某雷达站上士、炊事员杨蕤纶又来到案板边,为明天的早餐配菜。只见他麻利地切洗黄瓜、青菜、小葱,数出足额的鸡蛋,开始蒸煮。

忙完已是凌晨一点多了。就在几个小时前,杨蕤纶为连队官兵做了一顿“计划外”的夜宵——蛋炒饭。

这顿蛋炒饭,得从前一阵子说起。

国庆节刚过,连队熬夜加班的人猛然增多了:除了计划明年考军校的下士王锐恒、上等兵左明轩等站里的“考学苗子”,还有值夜班听电话、抄录飞行预报的指令标记班成员,以及夜间守油机、雷达的油机技师、雷达技师等。

夜幕降临,学习室里每天灯火通明,坐满刻苦攻读的官兵;训练室也热热闹闹,加班加点补训、强训的官兵不在少数。在这个白云深处的高山雷达站,因为即将来临的年终军事训练考核,可把大家忙翻了。

这天晚上,又到深夜,杨蕤纶出门上厕所,一路走过学习室、训练室,碰上下士王锐恒,对方拉着他苦笑道:“班长,加班背书,肚子咕咕叫了。”

杨蕤纶往学习室、训练室里一瞅:“好家伙,加班加点的兄弟还真不少!”他立马说:“等着,我这就去。”说罢,径直向后厨走去。

米饭、青菜、鸡蛋,翻炒几下;米饭刚好炒到没了水汽、干松喷香,且被鸡蛋包裹成金黄色;再撒上一把香葱碎,一道色泽鲜亮、香气怡人的蛋炒饭出锅了……

考虑到夜间进食不易消化,杨蕤纶还煮了一大锅西红柿鸡蛋汤,与蛋炒饭一同端上餐桌。

夜深人静,看着战友们捂着饿瘪了的肚子走进食堂,吃得米粒不剩重返“战场”,杨蕤纶乐了。

翌日一早,杨蕤纶找到站长高星,报告自己的“想法”:年终军事训练考核前这段时间,炊事班应该调剂好伙食,让战友每天吃上夜餐。高星立即拍手赞同:“好主意!咱们找时间研究一下。”

随后,高星针对“每晚加班人数”,征求了连队其他支委和部分官兵的意见建议……

统一完思想后,当晚杨蕤纶就和几名炊事班战友开始为夜餐忙乎起来。

为防止战友们因长期“开夜车”导致身体出现“亚健康”状态,他们上网找资料、电话询问旅卫生队医师,确定荤素、口感适中的餐食制作原则。

餐谱究竟长啥样?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人人参与意见,集思广益——新鲜水果,富含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减轻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碱性食物、高蛋白食材,提供充足能量,减轻官兵值班和学习疲劳……

就这样,“深夜食堂”开张了。从一碗蛋炒饭,到品种多样的包子、馒头、面片儿汤……夜色中的一羹一菜,给官兵带来了温暖,还有心灵上的慰藉。

一天晚上,炊事班熬了鱼汤。四川籍上等兵刘志彪刚喝了一口,就想起妈妈制作鱼汤的方法:“妈妈喜欢用少许油,将鱼煎至九分熟,再放上一点红糖。待鱼汤呈现焦糖色,再撒上芹菜段,加水熬煮……鱼肉入口即化,鱼汤喝起来有点甜。”

到部队一年多了,许久没有喝过家乡的鱼汤了。此刻,喝完一口鱼汤,刘志彪咧嘴笑了,露出两颗虎牙:“赞!喝出了家的味道。”

又是一晚,下士赵哲走进食堂,发现炊事班专门为自己准备了一碗淋上香油的皮蛋瘦肉粥。

那几天赵哲感冒了,食欲不佳。炊事班的战友,还细心地为他准备了一些酱料和开胃小菜。那天晚上,喝过粥的赵哲觉得浑身充满力量。“这一碗粥好像有魔力似的……”赵哲说,喝完头不沉了,感觉病好了一大半。

雷达站的“深夜食堂”,就像一个“加油站”,见证官兵向着“终极梦想”冲刺的足迹。

去年底,因为对新大纲掌握不深、吃得不透,年终军事训练考核,台站的总体成绩并不理想。知耻而后勇,官兵年初就定下目标:今年一定打一个翻身仗。

这一年,雷达站的战友们着实没闲着,始终在“冲刺”:从上半年的群众性练兵比武,到半年军事训练考核,各项考核成绩均名列前茅。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座位于云雾山深处的边防雷达站,环境相对艰苦。官兵们生活用水全靠连队的一口老水井、一台水泵保障,有时能用上村里接来的自来水。

这里任务艰巨。官兵每天除了按照值班编组正常开机,还常态化增开雷达,以一等战斗值班状态保障空情任务,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

可是,这里的人格外乐观。“深夜食堂”开张了,官兵们暖到心里,干啥都乐呵呵地,吃苦受累也带劲。连队就是咱的家,战友就是亲兄弟……大家说,在这个雷达站,处处都有生机与活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