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刚性落实机关“每周2.5天”训练看如何对接新体制——
不能用旧体制的思维干新体制的事
■胡瑞智 徐水桃
中部战区陆军某旅组织机关干部军事训练考核。王越 摄
早上7时50分,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宣传科干事任晓峰突然想起一件事:今天是机关干部军事训练日。
仿佛被拧上了发条,任晓峰的精神一下子抖擞起来。他赶忙锁上办公室的门,挂上“暂停办公”的门牌,快步向楼下跑去。此时此刻,所有的机关干部和他一样,正赶往同一个地点——专业训练教室。
“我们单位严格落实新体制的训练标准,首长机关2.5天训练雷打不动。”任晓峰说,新大纲规定集团军以下首长机关每周训练不少于2.5天,即每周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必须用于军事训练。
8时整,专业训练教室里已满满当当。负责组训的作训科长关开亚正拿着花名册逐一清点人员,任晓峰赶快找到位置入座。他心里清楚,只要是训练日,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缺训,他的名字就会在花名册里被打“×”,而且他也必须参加补训。
其实,机关2.5天训练推行之初,部分机关干部对一下子抽出这么多时间搞训练是有看法的:有的说机关训练不就是跑步、打枪、标图嘛,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了,没必要用这么多时间;也有人抱怨机关本来就事多,一半时间搞训练,业务怎么办;还有的认为2.5天训练就是一阵风,干脆以“工作忙抽不开身”为由请假。
然而,旅党委态度鲜明: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训练,一切按新体制的要求去做。
刚开始,很多机关干部不适应,一边忙机关业务,一边搞自身训练,还要指导部队,忙里忙外,忙上忙下就是顾不过来,还常常挨批受罚。作为一名有着5年机关经历的老机关任晓峰,同样一度叫苦连天、满腹怨气。但随着新体制的逐步推进,任晓峰渐渐意识到,忙不过来、打乱仗,是因为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还没有转过来。
思想支配行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转变,任晓峰说,体制在变、机关在变,自己不变就跟不上趟了。
“三合一”的角色,让有些机关干部拉不开栓了
在中部战区陆军某旅宣传科办公室,一张由密密麻麻文字和五颜六色注记绘成的工作表格外醒目。
“黑色,是周训练计划和考核课目;红色,是需完成的经验材料、汇报提纲、授课教案;蓝色,是要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培训……”任晓峰介绍,本周科里一共有18项工作需要完成,这还不包括领导临时布置的任务。为了不忘事、不误事,他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工作表。
“新体制编制下,更少的人要干更多的活,每天忙得都像在打仗!”任晓峰常常觉得自己腿上就像绑了风车,刚刚打完一仗,转身又必须投入下一场战斗。
任晓峰所说的“像打仗一样”,正是该旅机关干部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并不夸张。每天,有的忙于撰写各种文字材料,搜资料、推经验、写汇报、补记录,一间办公室、一张行军床、一台笔记本电脑成了生活的全部;有的忙于组织岗位练兵比武、小专业培训等,每天不是在组织比武集训,就是在组织比武集训的路上;有的忙于工程建设,训练场地急需重建,官兵宿舍需要完善,家属楼亟待更新……
其实这些业务以前也有,但自从“2.5天训练”刚性落实后,机关干部要分出一半的工作时间用于训练,有些人就拉不开栓了。既要忙业务又要搞训练还得指导部队,“三种角色”集于一身,不忙都不可能。
为了更快完成业务,按时参加训练,机关哪个科室有紧急任务,大家就集中火力到哪个科室突击攻关。保卫科干事王志海就是“救火队”的一员,每天他都会被安排干不同的任务,组织科需要写材料他就是“组织干事”,宣传科需要搞活动他转身又成了“宣传干事”……
对此,王志海不无担忧: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机关本身工作分工不同,岗位职责不同,长此以往,只会导致越来越忙,越忙越乱。
同时,这种忙乱导致的工作低效更是不可小觑。前不久,王志海就接连被通报了3次。旅里通报办事拖拉、服务官兵意识有欠缺;参谋部通报军事训练偶尔迟到,成绩提升缓慢;上级机关批评上报相关情况不及时、质量不高。
“训练时得想着业务的事,干业务时又得担忧训练考核,效率怎么高得起来?”当事人王志海也很郁闷,“从早忙到晚,从周一干到周日,天天加班加点,领导不满意,基层老抱怨,自己还没提高。”
环顾整个机关,2.5天训练带来的忙乱、不适还有很多。但是,这些忙到底有多大意义?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机关干部也没有三头六臂,忙不过来,说明我们工作方式还没有真正与新体制接上轨。”该旅领导坦言,部队改革逐步深入,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凸显,机关忙得拉不开栓也不是坏事,应当逼着大家想办法,分清哪些应该忙,哪些应该丢,新体制的运行效能才会逐步显现。
职能转变关键在于“转”与“变”,不转不变必然忙乱
去年5月上旬,导弹二营整建制奔赴千公里外的某训练基地进行野外驻训。按照惯例,作训科长关开亚请示旅领导,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指导组,指导该营驻训工作。
“请参谋部一名领导带队,参政保各一人参加。”要是以前,关开亚肯定会得到这样的答复。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旅领导这次却果断拒绝了他的建议。
“哪来的指导组?驻训方案已经下发,让营里自行组织。”旅领导说,“你们天天说忙、喊累,继续用这样‘保姆’式的思维方式运转机关、指导部队,只会更忙更累。”
这位旅领导坦言,他曾算过这样一笔账,指导组确实能帮助营连理顺驻训思路,但是成立指导组就意味着至少4名机关参谋人员将本该自己履行的职责交给他人,而自己却干着本该营连主官干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增加了机关的工作负担,还挤占了基层的自主空间。
机关有机关的职能,基层有基层的职责。旅领导感慨,适应新体制、释放新活力,关键是转变机关职能,明晰机关和基层的权责界限,形成权责明晰、任务清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运行机制。所以,每次做决定前,先想一想“这项工作到底该谁干”,已经成为该旅党委领导指导工作的自觉习惯。
与关开亚同样被拒绝的,还有组织科长李贺。那天,当他把下个月的工作计划表呈给旅领导时,被要求重新论证修改。领导的要求是,原计划单独召开的主题教育、安全检查、战备训练、比武考核、基层建设5个专题会议,合并成1个会召开。
刚开始,李贺也没想明白。按照过去思维,这5个议题都需要单独开会,每个会一般都要小半天时间,合并到一起,能不能有效果?但是,当这个会真正开完了以后,他终于明白了旅领导的用意。
原本5个会单独开的计划,每个会每个承办科室都要完成材料准备、人员对接、会场布置、通知下达等会务工作,机关干部免不了点灯熬油、忙上忙下。压减成一个会后,不少人可以腾出手干其他的事,还避免了基层官兵为了开会来回跑,节省了大量时间。
不仅如此,由于会风的大大转变,由5个会合并成的全旅军人大会,仅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开完了。但工作讲评、通报表彰、任务部署等内容一项不落,标准一丝不降,唯一变化的就是各级讲话发言挤掉了“水分”。
“合并版”的大会,既是机关工作作风转变的风向标,更是机关职能转变的突出标志。在一次次被拒绝和意外收获中,该旅机关干部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转变职能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不转不变,按旧体制的思维模式干新体制的事,必然会又忙又乱。
甩掉和精简那些绊腿的事,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干正事
去年腊月二十,宣传科干事吴劲哲受领任务,创办旅里自己的春节晚会。可按以往经验,举办春晚至少得提前半个月通知营连准备节目,而后宣传科全员出动逐个节目把关,最后还得经过2至3次的现场彩排。
此时,机关年终考核刚刚结束,补差训练如火如荼。如果按部就班搞晚会,完不成任务不说,还会耽误全科人员的训练。
“没有时间自己干,能不能请专业的人来干?”吴劲哲请示旅领导,希望可以委托驻地电视台协助创办春晚。
吴劲哲的请示引发全旅热议。有的官兵说,部队一直都是自己的事自己干,和平时期可以请别人,打仗时候能请吗?有的怀疑说,让地方人员献上一两个节目还行,全程协办部队春晚,效果能行吗?
时代在变,部队在变,思维必须跟着变。旅党委一班人认为,军队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最根本职能,军人以练兵备战为第一专业,一些与打仗关系不大的事务完全可以实行社会化保障,这样官兵才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岗位。
行不行试一试才知道!吴劲哲的建议得到旅党委认可,驻地电视台也欣然接受邀请。正式演出那天,全旅官兵和家属齐聚一堂,90分钟的晚会让台下观众时而兴奋,时而感动,时而紧张,时而大笑……晚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事后吴劲哲回忆,其实这场晚会他参与得并不多,只是在几个关键环节提了意见,相反在这期间他所有的军事训练课目一个不落全部参加,而且很多课目都达到优秀水平。他说,如果说这场晚会是自己的成功,不如说是思路转变的成功。
这次试一试的成功探索,引起了旅党委的深思:只有甩掉和压缩那些绊腿的事,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干正事。
为此,这个旅摈弃以往“要吃肉自己养猪”“要吃菜自己种地”的传统思维观念,从社会分工专业化和军事职业化的角度出发,在机关开展了“抛弃包袱,自我减负”大讨论,梳理出工程建设、文艺创演、营区整治等20余项业务琐事,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一些与战斗力无关的事务剥离出去,实行社会化保障。
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此后,作训科借力军内外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射击训练、军体教学、前沿科技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目交由院校专家教授进行辅导授课,作训参谋不再一边忙于搜集资料、准备课件,一边担心授课质量;宣传科将文艺创演、文体骨干培训、创新理论宣讲等工作,与地方院校配合完成,宣传干事不再担心授课教案不准确、技术不专业;军需营房科将工程建设、营区整治等事项委托地方处理,营房助理不再泡在工地忙东忙西……
与此同时,为保证机关干部高效率开展工作、高质量完成任务,他们以创新为驱动,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首长机关,通过创新工作方法、畅通沟通渠道,着力解决机关人力短缺的问题,让官兵少走“马路”多走“网路”。
经过大胆创新,机关干部学打仗、谋打仗、练打仗的时间精力多了很多,军事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新体制下的新模式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