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剑,向着未来战场
——广东省汕头警备区组织新质民兵专攻精练闻思录
■陈健 中国国防报记者 陈建文
闽粤交界,东海之滨。
一声令下,数艘海上搜救民船拖着白色浪花驶向深蓝。波峰浪谷间,身着迷彩的青年有的在进行船舵操作教学、有的在操练水上救援设备、有的在模拟联合救生……一派热闹的练兵景象。
镜头拉近,鼻梁上的眼镜和白皙的肤色告诉记者,参训的并非由渔民组成的传统海上民兵分队。汕头警备区战备建设处处长李文峰证实了记者的猜测,这是汕头市新质民兵专攻精练现场。该市今年新组建的无人机侦察、气象水文保障、网络信息保障等70余支新质民兵队伍正在多场域同步展开训练。
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民兵建设转型升级,民兵队伍结构优化调整,一批适应战场所需的新型民兵分队陆续组建。如何让新质力量快速形成战斗力?记者走进汕头,记录下他们的探索。
实兵 实地 实战
复杂环境锤炼过硬本领
“敢不敢让你们的无人机在这海面上空飞一下?”去年7月,一次海上联合搜救演练中,汕头警备区司令员、训练督导组组长乔智强的提问,让现场一下子鸦雀无声。
沉默有因。“太危险了,在海面5级以上风力条件下,无人机飞出去大概率是飞不回来的!”民兵无人机分队副队长、汕头市潮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陈灿豪低声说。
“要完成侦察和救援任务,必须面对海面复杂环境。只能在晴空万里的条件下飞,民兵就依然是民,没有完成兵的蜕变!”曾任海军舰长的乔智强语重心长。
兵为战而生,新质民兵也是兵,备战打仗是当仁不让的首要任务。很快,以遂行侦察和救援任务为导向,警备区选购了一批抗风能力强、续航时间长的中型无人机,训练时专挑恶劣天气、极限环境,伴随设计各类情况,并及时做好对出动速度、飞行天候、侦察半径等相关数据的采集记录,让队员掌握的专业技术逐步转化为实用管用的军事技能。
真金更要火炼。这是该警备区对打造新质民兵力量最笃定的训练逻辑。
去年8月,台风“白鹿”来袭,有渔民被困礁盘。警备区将依托蓝天救援队新编组而成的龙湖区海上综合保障分队民兵,拉到白浪滔天的波头浪尖实施救援。在经验丰富的现役官兵指导下,这支以往只是在内陆河流执行任务的队伍第一次海上救援即成功转移3名渔民。
今年6月,正在汕头市国防教育训练保障基地集中轮训的民兵光纤技术保障分队队员被半夜拉动,紧急赶赴发生暴雨洪涝的潮南区郊区,配合驻军某部通信小组检测并抢修某段受损的军用光缆。微弱的光线、如注的暴雨,检验着民兵的战技能力,也锤炼了战斗精神。
开发 开放 开拓
打造专业能力的良性循环
粤东腹地,一架架威武的某型高炮在训练场一字排开,数十名专业民兵分成班组围坐一旁,或学习高炮操作使用手册,或对高炮进行拆分讲解,或在教练员带领下进行模拟操作……
参训人员全部身着迷彩,教练员队伍却是包括现役、预备役和军工厂技术人员的“军民联队”。他们轮流上前,从性能、参数等不同方面对该型高炮的操作流程与操训经验进行讲解示范。
带队参训的战备建设处参谋卢伟告诉记者,这些高炮全是半个月前刚刚接回来的新装备,为了让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警备区协调军地专业人才对民兵展开集中培训。
“民兵培训,找‘老手’来示范一下不就得了,有必要找这么多老师,从性能、参数讲起吗?”面对记者疑问,卢伟解释道:“让同一领域的不同专业人才交流碰撞,有助于打破专业能力‘天花板’。”一旁,潮南区人武部副部长曾强以一段亲身经历作了进一步解释。去年,潮南区依托当地行业协会、专业社团组建了民兵无人机分队,分队完成日常航拍任务没问题,可面对特种支援保障课目训练就“挠头”了。专业人员说干不了,我们就不干了吗?最后,警备区多方调研,请来了某无人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军事院校的无人机操控团队共同攻关,形成了演示课件。同时,引入抗洪抢险、情报侦察等情况设置,在进一步熟悉无人机操控风险点与盲点中,帮助民兵队员科学理解把握任务和目标临界值。如今,队员们张口就是“×型无人机可完成×公里范围侦察任务”“×型无人机在中雨条件下能完成×公里半径范围内××公斤物资投送任务”等涉及军事任务的性能参数。
联训 联演 联战
提升军兵种协同保障质量
“无论新质力量还是普通民兵队伍,遂行的都是应急应战和支援保障任务。因此,首先要清楚保障谁、保障什么和怎么保障。”去年初,新质民兵组建动员部署会上,乔智强再一次提出这个要求。为何一个常识会被再三强调?李文峰告诉记者,因为思维认知的局限和封闭的惯性,这一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偏差,“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训练只圈在基地。”
各类民兵专业队伍特别是新质力量的组训方向在哪里?
保障对象在哪里就去哪里。4月,濠江区组织民兵通信保障分队专业课目训练,训练场设在了战时对口支援保障的海军某部。来自移动、电信公司的民兵队员,带着通信联络、维护专业技能,在与海军官兵的对接训练中,提高遂行军事任务的本领。
未来战场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丛林深处,空天之间,无线电波穿梭。无形利剑,手眼通天,一道道攻防指令在手指翻飞间飞越千山万水联通八方营帐。记者在驻军某部演训指挥中军帐看到,由数十名技术“大拿”组成的民兵通信分队,正在展开一场通信保障演练。现场,有的分组研究解决通信保障难题,有的模拟收发各类信息指令,有的冲锋在通信抢修的模拟“战场”,无形“战场”“硝烟弥漫”。
警备区按照“对口组建、军地合建”的思路,通过基地化轮训和嵌入式联训相结合的方式,让新组建的装备维修、电磁频谱、信息网络等民兵专业分队与驻地演习部队常态开展课目联动,在实战背景下检验支援保障能力。
“平时系统兼容,战时自然保障链路畅通!”潮南区人武部军事科长刘世海告诉记者,“科学编配地方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常态化与对口保障单位保持技术衔接融合,相当于为部队全体系战斗力添了翅膀。民兵新质力量正在扎实练兵备战中实现与现役部队的优势互补、功能耦合、协调发展,完成从潜力到战力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