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公路交通军地联合演练在江苏镇江举行
部省市三级交通系统首次应急联动
■徐明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涂敦法
以人民为中心——
树起联演联训新理念
初冬时节,草木枯黄,在全国公路交通军地联合应急演练现场,巨幅标语中“人民的利益”五个鲜红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据现场指挥员、大队长蒋水军介绍:全国公路交通军地联合应急演练已经举办7届,但是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尚属首次。
此次联演由交通运输部联合江苏省人民政府及武警某部,依托江苏省镇江市举行。演练以“冬季公路交通综合应急保障”为主题,分预警响应、灾害研判、兵力投送、应急处置、组织撤离5个阶段进行,共投入800余人、180台救援装备参演参训。
人民利益重于泰山,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从联演课目设置中可见一斑。“事故路段有临产孕妇被困,由于高速公路堵塞,且背靠峭壁、面临泥沼,救护车无法靠近、直升机无法降落,地方政府请求武警部队增援营救。”根据导调组下达的课目,参演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官兵迅即驾驶履带式全地形车前往现场,随后利用液压破拆工具切断护栏,将被困人员转运至地方急救直升机上……
与此同时,救援组利用硬质路面车在国道和省道之间开辟救援通道,疏散被困群众。抢通组驾驶大型机械装备清理滑坡体,抢通受阻道路。
“以人为本、救人为先,是我们处置突发事件及事故灾害的第一原则。”现场指挥员黄正斌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职责。”
以实战为导向——
催生联演联训新动能
“演训就是打仗,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假把式!”此次联演支队共出动兵力和专业救援装备,与部省两级交通系统进行了联动预防预警、联合军地响应、干线公路除雪除冰、团雾天气撞船处置、空地联动清障救援等9个预设课目和3个非预设课目的演练。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实战实训、联演联训,实现指挥控制信息化、力量编成模块化、救援行动专业化,探索建立军民联合指挥、联合救援、联合保障机制。”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支队长雷永祥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坍塌”的金山隧道洞口处滞留了大量人员车辆,受地形条件限制,一时难以疏散。为尽快解救被困群众、疏导拥堵车辆,前指决定开辟第二救援通道。短短40分钟内,一座跨径75米的模块化桥横跨在国道和省道之间,被困群众及车辆得以有序撤离。
蒋水军告诉记者,此型模块化桥可保障履带式荷载重20吨、轮胎式轴压93千牛顿以下的技术兵器和车辆通过,在支队参与2016年南方抗洪、抗击台风等多次抢险救灾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国道省道之间架设尚属首次。
拔地而起的钢桥打通了生命通道,也引来了观摩团的阵阵惊叹:“40分钟架起一座公路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是难以置信!”“高速公路有望和普通公路快速打通……”交通运输部公路局某领导透露,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联通课目在公路交通战备演练中尚属首次,通过实景比对与数据分析,这种做法具备现实条件、具有借鉴意义。
联演评估组认为,一旦发生高速公路拥堵,如果在路上开辟救援通道则车辆无法回避,在公路、水网密集地区,采取架桥的方式连通国省道,无论是救援还是分流,都不失为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案。
以融合为根本——
开启联演联训新征程
“人民是靠山!”这句话揭示了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
“关键时刻还得靠子弟兵!”这是百姓的心声。
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军民鱼水情,也指明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情感根基。融什么?怎么融?军地双方在联演联训的探索磨合中找到了答案。
在非预设课目中,交通一支队官兵展开无人机立体侦察,通过卫星地面站传输系统,灾害地域的实时画面清晰地呈现在指挥车内,为指挥员判明情况、定下决心提供了可靠依据。黄正斌介绍,除了演练中用于越障突击、转移“孕妇”的全地形车、打通救援通道的模块化桥,支队近年来还先后列装了履带式自行舟桥、莽式两栖全地形车、航空遥感无人机等多种类型军地联合研发的高精尖装备,并引入厂家技术指导,通过整合地方技术资源加快部队人装结合,逐步走开了深化军民融合、科技兴训强能的发展路子。
技术装备是支撑,制度机制是保障。近年来,军地双方在交通、气象、应急、医疗等多领域建立了联防联动协作机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力量优势互补、保障有机融合,有力提升了区域灾情感知、远程重装投送和快速机动能力。
演练总指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认为,此次联演达到了预定目标,特别是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在武警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后举办军地联合应急演练,首次全要素展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公路交通综合应急保障要素,首次实现军地两方、部省市三级应急联动,对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及公路交通应急处置均具有示范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