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劳动精神:用劳动开创美好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侯永波 赵静轩 栾铖责任编辑:乌铭琪2021-09-23 06:30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家钟雪生

■解放军报记者 赵静轩 栾 铖

记者:为什么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精神,请谈谈您的看法。

专家: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以及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当前,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一方面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劳动精神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大意义。正是因为劳动,我们铸就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辛勤劳动和持续艰苦奋斗。同时,弘扬劳动精神也是保持共产党人本色的必然要求。面对一些好逸恶劳、渴望不劳而获、盲目消费、拜金主义等社会现象,更需要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保持政治本色,以自身的模范带头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推崇和践行劳动精神的风尚。

记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的形态越来越多元,劳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一些人对劳动的价值感到迷惑,您觉得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该如何体现?

专家:在任何时代,劳动创造价值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劳动除了创造经济价值,还创造技术效益、社会效益,等等。劳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创造物质财富上,更体现在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行业进步的推动上。现在一些人追求所谓的“捷径”,总想少劳而获甚至不劳而获。这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误区,实践证明也是有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内涵更加丰富,劳动更多体现出创造性和精细性。劳动者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增强能力素质,在劳动中展现个人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记者:当前,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

专家: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新时代就是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内的一切劳动都应当受到尊重的观念;就是要牢固树立美好生活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的理念,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

把劳动精神融入强军事业

■侯永波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劳动精神始终流淌在包括革命军人在内的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她闪耀着创造物质财富的魅力,她描绘着实现美好梦想的图景,她演奏着昂扬奋进的时代强音。

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各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有效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庆石油会战,解放军先后派出1万多名官兵组成“八一”大队、“军垦大队”,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改革开放时期,一大批官兵集体脱下军装,奋战在基础设施建设第一线。走进新时代,广大官兵“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用辛勤劳动和顽强拼搏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

2020年11月,习主席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共同基础。可以说,没有劳动精神,也很难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就是要认识到劳动的时代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要让劳动者热爱本职岗位和工作,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要承受得住辛苦、艰苦,养成勤快的习惯;要用诚实的态度做事,用诚实的态度做人。

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生产的是和平与安全。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弘扬劳动精神,就是要把个人追求融入强军事业,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以主人翁姿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始终胸怀国家和人民利益,勇于攻坚克难、积极担当作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用不懈奋斗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就是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军事技能,不断提升打赢本领,以辛勤的劳动成果,切实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我们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就要脚踏实地实干,艰苦不懈奋斗,众志成城开启新征程,凝心聚力建功新时代,努力创造新的辉煌、铸就新的伟业,不断把强国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本文图片来自《解放军画报》资料室和新华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