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版开设“老兵故事·丹心永向党”专栏,走近穿越战火硝烟、亲历沧桑巨变的皓首老兵,聆听他们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故事,触摸岁月见证的如磐初心,感悟时间砥砺的如山信仰,汲取笃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八十五岁的著名党史专家邵维正——
“为讲好党的故事做点事”
■解放军报记者 柴华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印象】
作为全国、全军知名的党史专家,85岁的邵维正教授最近日程排得很满。几番联系,他挤出了一个周六的上午,在办公室接受记者的采访。
“谷雨过后再无寒”,北京4月末的气温却依旧乍暖还寒。邵教授身着深灰色中山装样式的外套,脚上是一双白底黑面方口布鞋,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为我们沏水泡茶。
这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棕色的书桌、灰色铁皮书柜、简易铁质书架,举目所及多是大部头的书,很多书里夹着白色或粉色的便签。窗前,摆着一张老式单人沙发椅,上面放着一块黄色薄毯。略显醒目的,是书桌一角的电脑音箱上立着一个一尺高的铜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而立。
自从75岁退休后,邵维正在这间学院为他作为高级专家保留的办公室里,继续忙碌了10年。
“军人服役有年限,但党员为党奋斗、为党做事没有年限。”邵维正如是说。虽然采访中他会时不时把手搭在耳边,倾身细听我们的问题,交谈时语调轻缓,并不洪亮,但他的思维依旧敏锐,思路十分清晰,谈及一些党史话题时,他会下意识地起身找出书册,翻到相应的表述加以佐证。
一如邵维正的一位好友在他80岁生日时著文所述,对邵维正来说,思考问题是一种“精神体操”。“耄耋”,并没有在邵维正的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也没有让他走下耕耘党史的“阵地”。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85岁的邵维正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受到媒体关注。
提及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邵维正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42年前,是他历时近半年、通过大量事实分析,考证出中共一大的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共党史权威胡乔木对他发表的考证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这位同志下了这么大工夫,弄清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党史研究的一大成果啊。”
弄清了“红色起点”中的疑点,邵维正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迈向更广阔深远的“红色世界”,主编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等著作,提出了“两个80年”的观点,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持续耕耘。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他历时3年编写出一套“小书”——《写给青少年的党史》。
“有人说我是大专家搞起了‘小儿科’,有些掉价,我不这么认为。”邵维正说,“能为讲好党的故事做点事,为万千群众、为青少年写点东西,让他们从这些党史通俗读物中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那座“灯塔”,指引人生的方向
邵维正从事党史研究,是“半路出家”。1979年末,他一鸣惊人地考证出中共一大“悬案”时,是43岁。但那时,他涉足党史研究专业领域还不到1年。
邵维正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源于一首歌。那是1949年春天,13岁的邵维正在浙江杭州读小学。一堂音乐课上,老师教他们唱起了一首歌。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至今,邵维正还能哼唱出《你是灯塔》这首歌曲。当时,杭州还没有解放,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学唱这样一首政治色彩鲜明的歌曲,让邵维正和同学们感到很新鲜,也留下了深刻印象。邵维正后来猜想,那位有胆略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地下党员。
亲历过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民不聊生,邵维正眼看着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印证着《你是灯塔》中的描述,他的人生也在“灯塔”指引下找到了方向。像那个年代很多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一样,邵维正对面貌一新的人民军队产生了向往。但因为年龄不够,1951年邵维正第二次报名入伍时特意虚报了1岁。
“小鬼,怕死不怕死?”
“不怕死!”
“怕苦不怕苦?”
“不怕苦!”
“不怕死不怕苦你就来!”
经过一位解放军老兵简短质朴却暗含深意的“审核”,邵维正终于如愿,领了一套军装后,成为21军62师一名战士,在师部文工队做宣传工作。后来全军开展“向文化大进军”,有初中学历的邵维正成为一名文化教员。
1953年春,邵维正随部队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回国。那6年时间里,“我系好了人生‘第一颗扣子’,思想和身体都经受了磨砺考验。”邵维正笑称,“所以后来我才敢自称是‘行伍出身’。”
1956年9月,20岁的邵维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记得,那时入党程序十分严格,除了上党课受教育,还要结合自身实际讲一讲思想转变的过程。邵维正印象最深的,是党小组和党支部在开会讨论时,会针对入党对象的不足提出很多意见,“起初我并不理解,后来才明白这是对新党员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克服缺点,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有位老党员对邵维正说,年轻人要多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那时,在朝鲜很难买到书,邵维正就托人从辽宁安东(今丹东)买书,结果带回来一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本书读起来很费劲,但我一想到党的要求和老同志的期望,就硬着头皮一句一句地抠,拿着字典去查,直到把它啃下来。”这段经历,邵维正记忆犹新。
从朝鲜回国后,邵维正大多数时间在驻西北某师政治部从事宣传报道工作。1964年,他被选调到原长沙政治学院学习中共党史。这次为期一年半的学习,为他日后从事党史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但直到十几年后,邵维正才真正“跨进党史研究的门槛”。
“一锤子一锤子敲定”中共一大会期
一纸调令,改变了邵维正的人生。1978年,邵维正经过选拔,被调到后勤学院政治教研室担任教员,此后一直从事中共党史教学工作。
1978年初夏,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全面展开,搅动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一池春水。胡乔木倡导编写多卷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要求把党史的每一件事情都搞清楚。邵维正和其他三名来自军事院校的人员,于1979年被借调参与其中。邵维正承担这套丛书第一卷《伟大的开端》中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部分书稿的撰写任务。
然而,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邵维正发现关于中共一大的召开日期、出席人数和会议内容等重要史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他无从下笔。他萌生了先考证再落笔的想法,却感受到来自周围不同的态度,有人热情支持,有人劝他初出茅庐不要冒风险,也有人怕弄巧成拙,让几十年都没能搞清楚的问题愈发混乱。
邵维正不是没有顾虑,但他以为,撰写这套书的初衷就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才是对党的事业负责。
“小平同志强调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陈云也讲过党的历史事实要一锤子一锤子敲定。”邵维正感叹,正是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得到主持编写工作的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著名史学家李新的支持后,邵维正下决心解开中共一大的“悬案”。
接下来,就是漫漫考证路。近半年的时间里,邵维正用“笨办法”、下苦功夫,骑着自行车终日奔波于中央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料室等一切存放有关文献材料的地方,还多次寻访健在的亲历者和知情人,掌握更多的“活”资料。他逐个调查参会代表当时的行踪,手工制作出中共一大“日期问题研究提要表”,经过详实的考察和缜密的论证,推断并确认中共一大召开日期是7月23日,同时还考证了出席人数。
这篇考证文章发表在1979年第9期《党史研究资料》后,引起胡乔木的高度重视,“这是党史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应该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公开发表,把它介绍到国外去。”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创刊号同时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国内外反响强烈。一位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人员激动地给杂志编辑部打来电话:“这类过去已定论的重大问题都能重新突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研究呢?”国外学者则将其视作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实事求是的新开端。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次提起当年的考证成果,邵维正把它称作“改革开放百花园中的一朵”。
党史“走近”群众才能“走进”群众
邵维正后来曾专门著文详细回顾了那段考证经历,文章名为《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从事党史研究的这一“开篇之作”,无疑奠定了邵维正此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研究考证的治史方法。
从“红色起点”出发,背负着几位党史研究界前辈“共产党这本‘家谱’要有人来续”的期望,邵维正学术研究的触角开始“由点到面”向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拓展,逐步进行体系化的学习钻研。建党70周年之际,他独立完成了中共创建史研究的首本专著《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后来还参与主编了《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以及《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概论》等6本全军统编教材。
然而,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邵维正也在不断地思索:什么是忠于事实的党史表述?
“胡乔木同志说过,历史本来是充满革命斗争的激情、动人的画面,而我们的本子常常变成了苍白的。研究党史不能从会议、文件出发,要从历史实际出发,要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在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编撰时,邵维正对胡乔木要求参照《苏联国内战争史》一书的写法印象深刻,书中关于十月革命期间短短两个月的历史写了50多万字,资料丰富、内容详实、形象生动。邵维正因此对胡乔木的党史生动化、通俗化的主张深有感触。
带着对党史写作“实事求是”更深层次的理解,邵维正在花甲之年开始“转向”。建党80周年和90周年之际,他分别主编出版了《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和《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生动鲜活、雅俗共赏,蹚出了“党史写作新路子”。
“党史不能搞成‘空中楼阁’。党史通俗生动,更容易‘走近’群众进而‘走进’群众,这也是党的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化表现。”
进入新时代,邵维正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写一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党史。“我学习、研究党史50多年,深知党史不仅是记载党的奋斗历程,更重要的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青少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青少年学习党史关系到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也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所以,无论是从全局观念还是出于一名老同志的政治责任,我都想为他们做点事。”
庆祝建党百年之际,邵维正主编出版了《写给青少年的党史》丛书,填补了党史教育青少年读本的稀缺之憾,受到年轻读者的欢迎。然而,“大家写小书”并不容易。这套丛书的编撰耗时3年,从结构、写作方式和编排上都要贴近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接受程度。“给青少年讲党史,不但要让党史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党史带上情感,带上新时代的感召力,让他们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邵维正说。
这并不是邵维正与“接班人”之间“对话”的结束——
“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就想着把剩下的一点力量贡献给年轻一代,什么时候干趴下、干不动了再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