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陆军:练!练!练!只为胜战高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孙利波 李森 唐磊责任编辑:焦国庆2019-01-17 23:02

练!练!练!只为胜战高原

——西部战区陆军紧贴使命任务锤炼高原实战能力闻思录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李 森 唐 磊

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在4500多米的雪域高原参加实战化演练,图为火力打击分队向敌阵地实施覆盖射击。 袁宏彦摄

俯瞰神州大地,自东向西,沿三级阶梯拾阶而上,青藏高原横空出世,耸立西端。祁连之南,横断以西,250余万平方公里面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囊括大半西部国土。

这里是世界的屋脊,也是生命的禁区。自组建以来,西部战区陆军部队连续3年组织所属部队奔赴风雪高原锤炼实战能力,高原寒区实战化训练也在改革转型中不断向纵深推进。

从“驻训上高原”到“驻扎在高原”,比时空跨越更急切的是观念之变

2017年9月6日,对于“邱少云部队”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全旅官兵的共同见证下,邱少云同志的塑像迁入该旅位于青藏高原的新营区。这名“老兵”的正式归建,标志着该旅移驻高原任务全部完成。

以前“驻训高原’,如今“驻扎高原’,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某合成旅旅长于洋来说,需要改变的却远不止这一点半点。

于洋回忆,移防之初,部队还是按照以往经验,先慢慢适应,再逐步提升训练强度。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实兵演练提前到来。

“那时部队刚改编为合成旅,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一下子暴露出很多问题。”于洋向记者举例,高原山大谷深,射击多为俯仰角射击,但部队很少练;地形复杂,炮阵地构筑、火炮打法受到很大制约;受环境影响,战术行动迟缓,配合也不如以往娴熟紧凑……

从山地平原到风雪高原,从临时驻训到长期驻扎。客观上看,是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跨越;但从主观来看,更急迫改变的还是思想观念。而观念的跨越,恰恰是最难的跨越。

“上了高原,就要站在高原视角抓训练。简单地把平原训练内容移植到高原,无异于刻舟求剑。”于洋带领部队展开向高原训练未知领域的进军:高寒地区体能训练如何组织?如何保持装备性能?如何构建符合高原特点的训练场?……随着一个个课题被攻克,一组组数据被采集,一项项制度逐步建立,官兵们征战高原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相比“邱少云部队”,另一个旅移驻高原的距离更远、海拔跨度更大:3700米的数字,让他们成为西部战区陆军驻地海拔高度最高的作战旅。

2019年新年伊始,该旅开训动员大会刚结束,二营营长祁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最初上高原时并没有什么感觉,毕竟以前也上高原驻训过,物资等方面准备还是很充足的。”祁建说,问题逐渐显现,是在冬天到来后。

“以前高原驻训都是在夏秋季节,所以那是我们在高原度过的第一个冬天。”祁建回忆,连日的大雪让气温不断降低,不仅装备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官兵们平时的动作反应都迟缓了很多,让大家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原计划的冬季训练内容不得不做出调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真正意识到自己将扎根高原时,祁建们暗暗在心中立誓:要从“山野猛虎”变身“雪域之狼”。

一年多来,该旅按照高原标准,在思想、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全方位摔打锤炼部队,高原“磨刀石”的特有优势逐渐显现:去年集团军组织比武考核,该旅随机抽考两个连队分获第一和第三;参加陆军新条令“百连万人”比武活动,该旅斩获高原赛区第一名。

今年开训,记者在该旅训练场看到,同样是凛冽寒冬,官兵们却已渐渐习惯,体能、技能训练有条不紊展开,一派火热的练兵场景。

“以前我们常讲‘从这里走向战场’,如今大家常说‘这里就是战场’。” 祁建的话语或能代表官兵们的共同心声:“上了高原,心离战场更近了,与使命贴得更近了,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从“适应性训练”到“实战化锤炼”,仗在哪里打就要在哪里精训实练

雪域高原一派肃杀,冷月下雾气缭绕的山顶上积雪依稀可见,某旅一场实兵实弹的班战术综合演练考核在寒夜里打响。

这不是潘承亮第一次参加班战术综合演练,但像这样“硝烟味”十足的考核还是第一次:演习场纵深直线距离25公里,预定路线专门设在险路、难路上;战斗等级转进、按图行进、指挥通信、勤务警戒、野战生存、进攻战斗等十余个课目昼夜连贯实施,防卫星侦察、通过染毒地段、小股兵力袭扰等十余种突发情况轮番上阵。

走一路、防一路、打一路……第二天中午,走下考场的潘承亮虽蓬头垢面,却不见一丝疲惫,兴奋地说到:“太过瘾了,从侦察到分析判断敌情,从保障到制定行动方案,全都是自主进行,真像打了一场仗。”

2017年刚到高原时,潘承亮可从没想过训练强度这么大:“毕竟这里高寒缺氧,心想只要能在高原待得住、能适应就行。”

然而,旅里的训练计划内容全、强度大、标准严,让潘承亮丝毫看不出“适应”的影子。一次对抗演练,让曾是步兵专业训练尖兵的潘承亮感到有点跟不上趟:“速度跑不快,枪打不准,电台连不上,和平原是两方天地,自己那点手段根本玩不转。”

像潘承亮这样心理的官兵有不少。旅领导介绍,过去高原训练一般几个月,大家过段苦日子就下山,如今部队虽然住到了高原,许多官兵还不同程度存在临时思想、适应观念,甚至有的还认为在高原“躺着也是奉献”。

对此,旅里及时开展搞使命教育、清除和平积弊,开展“奔赴高原为什么,扎根高原干什么,胜战高原靠什么”大讨论,不断绷紧官兵的练兵备战之弦。

如今脸庞已经晒得黑红的潘承亮感叹:“以临时适应的心态进行高原训练,高原对你就像待客一样不那么严苛;当你全身心融入高原时,高原会以它的真性情给你全方位的磨砺。”

认识上的提升必然带来行动上的自觉。某旅从海拔3000多米的营区到海拔近5000米地域驻训,部队安营当前就展开训练,第二天就上马实弹课目;某旅从成都平原到高原驻训,铁路输送梯队刚停靠在高原兵站,实战演练任务就已下达。

进入高原,就是进入战场,就要用战场思维衡量战斗力的“成色”。

去年底,多场高寒山地实战考核连贯展开,40多个实战课目综合实施,旅营连三级联动展开,昼夜不间断进行……战区陆军领导明确要求:打仗需要什么就设什么考题,仗怎么打就怎么考。

实战砥砺催生可喜变化:炮兵群遭“敌”突袭,指挥员王应槐临危不乱启动预案,3个连队迅速重组为2个连队,继续对“敌”实施活力打击;设计战法,作训参谋罗虎把高原环境对火炮射距的影响计算精确到秒;战斗转移中遇到沟壑,班长徐肇成没有一味求快,而是在认真分析环境、派出警戒后,才组织大家以战术队形通过。

从新力量“亮剑”到新战法“淬火”,制胜高原战场还需迈过几多坎?

某合成旅旅长吴军已数不清多少次率部上高原,但去年绝对是他底气最足的一次。

底气足是因为有“好牌”:随着合成体制的建立,该旅不仅主战力量按作战编组合成配置,电子对抗、特战侦察等新要素新装备也一同转入。

长缨在手,他率部队整建制奔赴高原参加实兵演练,10多辆车载指挥方舱构成的指挥机构迅速建立,实时传输的信息数据网络各个作战要素;在立体侦察的指引下,各型火炮织出密集火网,实施准确打击。

“既有硬摧毁,又有软杀伤,作战手段更加多样。”吴军兴奋地说,新编制、新要素、新战法使部队高原实战能力呈现出“倍增”效应。

与这个旅携手参加演习的,还有首次上高原的某情报侦察旅。作为一支组建仅一年的新型作战力量,“首战”就放在高原,勇气可见一斑。

面对高原复杂的环境,旅长朱建彤信心十足,“高原侦察是一大难题,我们这柄新铸就的利刃,就是来磨刀开锋的。”

演练中,他们不仅综合投入十多种专业侦察力量,还主动联合其他部队侦察力量,形成“一张网”覆盖整个目标区,将一份份实时更新的目标清单传到指挥部,形成战场态势图。

前有侦察“千里眼”,后有“火力铁拳头”,实兵演练不仅是孵化新战法的平台,更为锤炼联合作战素养提供了“参照系”。

这场实兵演练,是西部战区陆军部队锤炼高原作战能力的一个缩影。组建3年来,各个部队高原训练“打卡”更加密集,几乎覆盖所有兵种专业,数十项战法成果填补训练空白,千余件新装备亮剑高原演兵场。

雪域高原也频频传来捷报:集团军指挥所一次性进驻海拔4500米地域展开演练,某合成旅高原日行军距离破历史纪录,某陆航旅首次组织飞行营整建制砺兵高原……

力度不可谓不大,成果不可谓不丰。然而,高原官兵的目光,早已穿透眼前的小目标,聚焦到更远的未来。

去年几项大的高原演习刚结束,战区陆军就自下而上召开问题检讨会,按照联合作战要求、实战实训的标准,查找出单兵素质、联合素养、人才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数百个问题。

问题很快拉出了清单,明确了责任,研究了措施,一些成熟的建议已经进入了新年度的训练工作指导,更多的还需要在新年度的高原练兵实践中来检验。

战区陆军领导说:“新编制体制运行,新质作战力量组建,为提升高原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的实践还是初步的,必须孜孜以求,久久为功,才能分享到改革带给战斗力建设的最大红利。”

打一仗进一步。新年度,习主席的开训号令刚刚下达,一支支雄师劲旅再次秣马整装,奔赴雪线……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