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予人精彩青春。近年来,他们践行强军目标,扎根三尺讲台,用真心感悟真理魅力,用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真爱教育感染学员,先后出版著作和教材4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和军队级成果奖20余项,被上级评为人才培养先进集体,荣立集体二等功。【详细】
2014年9月,一位有着九年基层部队政治工作经历的女教员第一次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望着台下一百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期待在军旅征程一展宏图的年轻面庞,唐竹颖教员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在院校的所学所思、在部队的所练所感倾囊相授,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让自己的梦想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李颖总以为上讲台讲课是件轻松的事儿,不就是把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教给学员嘛!真上了讲台,看着满满一教室学员的眼神和表情,才意识到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原以为轻松的工作呢?
崔曼斯说她最自豪的时候就是穿着军装唱军歌的时候,在那一刻她最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誉感,充满战斗力的歌词、铿锵的旋律瞬间激发出军人的血性与阳刚。
朱岚有张大大的脸庞,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每当有太阳挂在天空的时候,她都会习惯性地一手遮住头顶,把头面向太阳微扬,像一株烈日下的向阳花。白天的时候,向阳花面向太阳努力成长,夜幕降临,向阳花低头沉思仔细回味。
年少时,李永勤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像花木兰一样驰骋疆场、保家卫国;另一个是成为一名老师,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做一名灵魂工程师。在今天看来,成为一名军校教员,满足了她年少时的所有梦想。
朱小林第一年的教学督导评价均为“优”,这为其教学生涯开了个好头。而她也以其认真亲切的态度赢得了学员的认可,课程结束后总有很多学员主动与其保持联系,她成为了他们信赖的“知心姐姐”。
军校学员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承担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在杨莹看来,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每个学员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获得外界的尊重和认可;每个学员的心中都有真、善、美。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杨莹用真心对待学员,用真情关怀学员,用真理感化学员。
“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这段话激励着她为她的学员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教员;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员;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教员。
刘益浒,江苏阜宁人,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大学法律顾问处兼职律师。主持或参与各类基金研究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大学优秀法律工作者。走在国防教育事业的征程上,刘益浒认为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因为可爱的学员,伟大的事业,值得奉献一生。与学员一起成长,与部队紧紧相连,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是我永恒的誓言!
蔡郁枫从小在军营中长大,14岁迈入军校大门,历经基层岗位磨炼。从担任教员的第一天起,她深深感到,军校的政治教员,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是行为示范者,更是思想播火者,虽然岗位平凡,但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从教13年来,她始终把讲台作为阵地,把课堂当成训练场,把学员看作老师,默默耕耘着。
陈伟英从不以为当一名教员因少名缺利而妄自菲薄。她感到,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员,应该是一名“铸心”的灵魂工程师,从根本上靠的是自身伟大的人格力量。铸心,首先要铸就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同时,通过真诚指导和帮助青年学员,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多一些自信、多一份动力。这就是自己对实现强军梦的一份实际贡献。
周华,男,山西繁峙人,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曾任哈密军分区独立步兵营排长、司令部作训科参谋等职。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课题10多项,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学院嘉奖,2013年被评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周华常说,在部队工作就要真正爱上军旅生活。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在行动上的爱。
孙天威,辽宁省丹东人,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主持或参与各类基金研究课题10项,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发表论文30余篇,荣立三等功1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孙天威只是军理工众多努力于矢志国防事业的一名普通教员。一路走来,他已经准备了很多,付出了很多,并将继续遵循内心的召唤不断前行!
程树,解放军理工大学政研中心讲师。主讲课程3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大学军事理论研究基金1项,主持理学院青年基金1项。七年的军校生活早已让当年柔弱的小姑娘变成了英姿飒爽的军人,曾经的历练让她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成熟,所有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成为了人生宝贵的财富。站好三尺讲台现在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在路上,且行且努力。
王爱娟,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参编著作7部、译著一部;获大学“忠诚杯”授课竞赛一等奖;大学百名青年英才教学之星;荣立三等功一次。一次次迎接挑战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更是值得的,不断攀登的动力是:不忘初心---永远记得第一次穿上军装、第一次宣读入党誓词、第一次站上讲台时自己眼中的热泪、心中的誓言!
雷显永,河南商城人,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政研中心法学组讲师,硕士。发表论文20篇,参与撰写著作5部,参与编写教材3部。主持理工大学政研基金一般项目一项,参与理工大学军事基金、政研基金、教育学课题基金共10余项,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总参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理工大学优秀研究成果3项。获嘉奖3次。
王晶是军理工最“火”的教员之一,“粉丝”遍及军理工各个角落;她的课堂是军理工最大的课堂,动辄上千人的礼堂却没有一个学员跑神儿;她的授课激情饱满、娓娓道来,不仅牢牢吸引着学员的注意力,更把知识深深播种在学员心中……矢志军营是她的理想,传播真理是她的追求,甘作红烛是她的境界,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的价值。
丁郁认为,教师要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不断学习,搞好科研,不断以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是夹在故纸堆中的标准教案,而是永葆新鲜,带着露水、花香、阳光和生命的温度。一个事物每当形式完全俘获了内容时,它也就走到了尽头,不再会有生命力。形式愈完备,愈繁琐,生命就愈僵化,愈近停滞。
刚刚实现军人梦的她,知道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人生的目标不在于高远,而在于坚持,在于踏实肯干。只有从头做起,才能真正将学习能力转化为实际的素质。她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进步1%,积跬步而致千里。每天趁着大家午休时,她把被子拆了叠、叠了拆,反复练;训练场上,和战友们做仰卧起坐、俯卧撑,她总是在标准之上额外加码……
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讲台的主人。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顾萌萌被分到了理学院,从讲台下的听课人瞬间成为讲台上的授课人,不是科班出身的她深知自己离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7年9月,怀揣着从军报国梦的郝世超,高中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成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国防生;2011年6月,大学毕业后的他实现了身份的又一次转变,考入南京政治学院,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员;2014年1月,硕士毕业的他再次完成了身份转变,分配至理工大学理学院,成了一名光荣的青年政治教员。
2013年1月28日,对于小石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她正式成为一名政治教员。干部处杨处长问她为什么选择做教员?她说她想变得强大;学院政委问她为什么选择做教员?她说她想变强大。想成为教员,站上别人认为她站不了的讲台,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是小石的愿望。
2012年7月,白涛还是国际政治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即将于年底毕业的他踏上了去北京的高铁,想去寻求一些已经在总部机关工作了的师兄师姐的指点和帮助,看能不能在年底毕业时自己也能被分配到机关工作。火车上两个正在看报纸的年轻人在谈论着美国大选的消息。谈话中,两人一边赞许美国总统竞选机制的优越性,一边调侃着我国的政治体制。
凤轶群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普通家庭,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全心全意的呵护使凤轶群从小就沐浴在一片阳光之下,凤轶群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一直延续到22岁,那一年凤轶群大学毕业。裹夹在考研大军中的她突然告诉父母,她决定放弃报考她多年梦想的北京语言大学,毅然决然地选择报考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出生于军人家庭,从小崇拜教师,因此能成为一名军校教员,对翟文茜来说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然而初到政研中心人文教研组,组长的一句“来这里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为她接下来的工作定下了调子,她渐渐意识到,想端稳军校教员的饭碗绝非易事。
毛泽东曾诗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在理工大学就有一位这样的女教员,她1993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当时长发飘飘的她,毅然剪掉头发,来到军校当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从此20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事技术与指挥精英。她,叫赵燕敏。
2008年3月,一位刚从军校毕业的青年背着背囊,来到了理工大学理学院,走向了被誉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开始了他人生新的征程。一晃五年,这位名叫朱玮的青年教员,用他对国防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军校三尺讲台上勤奋工作、默默耕耘,书写着自己的精彩青春。
1999年,18岁的他高中毕业,携笔从戎,来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军事法。本科毕业后,陈聪如愿以偿,来到了解放军理工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政治理论教员。他立足本职岗位,热爱教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博士毕业之后,刘岑斐然作为一名政治理论教员调入解放军理工大学工作。环境变了,所讲授的课程也由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她并不惧怕变化,因为她有一项应对变化的“不变”,那就是当时让她下定决心从军的执着。
黄莹莹的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孩提时,她父亲就常常把自己当兵的经历讲给她听,每次结尾都会感叹:“部队给了我太多东西……”黄莹莹不禁好奇“部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父亲离开部队那么多年却还是念念不忘?高考结束后,黄莹莹对家人宣布要报考军校,她的父亲又惊又喜,希望女儿能与父亲走一样的路。
22岁的她来到了陌生的军理工,还未来得及熟悉学院,第二天就参加了学院的毕业典礼,二三十名学员带着大红花,齐整整地列队走上礼堂舞台的中央,这一场景给了她强烈的冲击,“这么多同学自愿赴西藏工作!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工作环境?他们的人生选择意味着什么?我未来的工作又会怎样?”第一次,她如此真切地思考自己将面临的工作。
1998年,南方发生了全流域的大水,每天的新闻上都能看见“绿色的军装”奋战在长江大堤上。而此时,李鸣和全国其他的高三学生一样为了高考而奋斗着。终于,成绩出来了——全县第一名。 “接下来该怎么选呢,是上军校还是读自己梦想中的经济学呢?”
他从一个贫瘠封闭的小山村中走来,像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始终勤勤恳恳、踏实好学、忠于职守,成长为军校铸魂育才方阵中的一员。他怀揣对国防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炽热之情,做着在平凡之途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 “教师梦”。唯有“挚爱”才会在忙忙碌碌之际依然乐在其中,在经受挫折之后依然无怨无悔。
小时候的魏万强喜欢读书。中小学的时候,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只有三件:读书、看电视和玩游戏机。由于父母管教甚严的缘故,看电视和玩游戏机只能偶尔为之,读书却可以经常进行。高考时更是取得了全县理科第二名的好成绩,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由此,他在军校复试志愿书上写下了科技强军的庄严承诺,走上了献身国防的漫漫长路。
2008年12月,研究生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理工大学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因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被安排到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担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成为一名“讲马列”的年轻教员。
先后参与军队政治理论研究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获总参政治理论研究成果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不辱使命,不误人子弟,是张德湘从教以来的承诺,更是切切实实的行动担当。他从教10多年来,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力求做到以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引领他们。
从基层一线部队走来,彭磊教员曾在排长、指导员、宣传干事、战勤参谋岗位上锻炼过。他了解基层部队的日常工作,熟悉战士的心理状态,具备比较丰富的机关和基层工作经验。转到院校任职后,外部环境和工作种类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依然不变的是他身上浓浓的军味。在他看来,军味是每个教员都不可或缺的。
束婷婷,女,1980年10月出生,江苏兴化人,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政研中心讲师。参与各类研究课题近10项,参编著作、教材5部,发表论文20余篇;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年度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本科毕业时,学艺术的她在众多选择面前,不爱红妆爱武装,毅然选择入伍,做了一名军校教员。
曹超,男,1979年7月出生,浙江平湖人,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校级课题五项,获评大学“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和“十佳青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绽放异样光彩。
卢贵林经常说,我之所以能够完成从一名基层部队干部到军校政治理论教员的“蜕变”,更多应该归功于这个优秀的青年政治教员群体。他坚信教师是阳光下最辉煌的职业,马克思主义是最值得去信仰的真理。作为一名教员,必须坚守信仰高地,弘扬真理的力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甘当人梯育英才,笃信躬行做表率。
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把个人梦想根植中国梦、强军梦,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立己德”后“树人德”,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不断夯实理论基础,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用80后的思维解读原理,用00后的语言回答问题,把培养学员当作事业来做、把关爱学员当作本能来要求,矢志投身于国防教育事业。
管炜,男,1980年12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博士学位,现为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出身于军人世家的他,从小就有一种军人情结。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在第一志愿栏中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军校,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被一所地方大学录取。大学临毕业时,总参到学校特招地方大学生入伍,他终于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吴清江自言,他独爱绿色。绿色给人以低调、踏实、热情和期冀,生命的饱满与厚重完全可以在一片透亮的绿叶中得以体现和升华。他恰似那片绿叶,不争辩,不造作,只是默默地把自己融入四季,奉献给他所钟爱的党的创新理论育人事业。吴清江说,学员的思想如同这绿色回廊,总有暮色四合的时候,他愿做一束阳光,照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书育人
校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