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加速综合集成 提升保障效能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文峰 罗长兴 汪学潮等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2-12-20 10:26:27

加速综合集成 提升保障效能

■张建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推进侦察预警、联合打击、战场支撑、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这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要求,也为加速推进联勤保障部队转型重塑指明了目标路径。

未来信息化战场,保障力就是战斗力。保障是军队的力量之源、能战之本、决胜之资,是现代战争能战胜战的基本保证。现代战争中,保障的内容更加丰富、力量更加多元、要求更加精准、关系更加密切、领域更为繁杂。若想在未来战场赢得主动,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抓好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保障资源一体配置、保障力量一体调配、联战联保一体指挥等能力,使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等精准高效向作战需求聚焦,加快建强我军现代化保障体系。

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必须树立“保障力就是战斗力”的理念。在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综合保障服从和服务于作战,内容繁杂、专业性强,主体多元、对象多样,点多摊大、线长面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顺重构的问题更为突出。必须要把综合保障体系与能力建设,与其他军事力量体系一体推进、一体建设、协调发展。只有将保障力当作战斗力建设,才能加快实现我军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

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加速综合集成创新发展。当前,我军综合保障体系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共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综合保障效能跟不上现代作战需要,轻则影响战斗力生成,重则会贻误战机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加速集成“基于任务、战保衔接、力量多元、能力综合、模块抽组、编组灵活”的保障力量体系,打造“平战结合、全域准备、多方联合、精准对接”的综合保障运行模式,创新“需求牵引、整体规划,资源共享、统一调控,责权捆绑、分而不散”的建设模式。在加强军队自身核心保障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要引入社会保障力量,提高综合保障的水平和效益。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速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提升综合保障效能。

观察样本 联勤保障部队某机动支援队

机动保障,综合支援向战蓄能

■张文峰 罗长兴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联勤保障部队某机动支援队展开无人机侦察训练。 冯 飞摄

齐鲁群山,初冬乍寒。一抹紫红色的朝晖刚刚冒出天际,一阵急促的哨音,划破了营区的静谧。

接到命令,联勤保障部队某机动支援队迅速前出实施综合保障。连日来,该队官兵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身练兵备战。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我们的新作为。”这段时间,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该机动支援队队长赵嘉明对肩负的使命任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作为综合保障体系中的一支新型机动力量,我们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速锻造出综合集成、精干高效的机动支援保障铁拳,提升综合保障效能。”

从“临时抽组”到“攥指成拳”,机动支援保障在体系中聚能

演练场上,看到机动支援队供电、工程机械、装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攥指成拳、一体联动,联勤保障部队某基地主任唐昆感慨万千。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保障力量从‘临时抽组’转变为‘攥指成拳’,为我们新质力量提升机动支援综合保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几年,唐昆和战友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保障力量在体系中聚能,一支支着眼未来战场的现代化联勤支援保障力量正在加速成长。

多年前的一次演习中,时任某仓库主任的唐昆,受命抽组一支力量支援保障某营作战。他把仓库骨干临时抽组参与保障任务,由于缺少磨合,“硬指头”没能攥成“铁拳头”,最后功亏一篑。

今天,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唐昆对那次任务失利反思更加深刻。他说:“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对抗的战争,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正是为了从体系上消除结构性障碍。”

前不久,在一次联合实兵演练中,联勤保障部队某机动支援队接到紧急支援保障任务。他们派出“工程机械”和“装备维修”两个模块力量前出支援,高效精准地完成了综合保障任务。该队队长赵嘉明说:“我们平时按专业模块编组专攻精练,战时按需集成精干高效,机动支援综合保障能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升。”

赵嘉明告诉记者,自组建以来,他们不断模拟规模不等、要素各异的各种实战需求,进行“模块编组、混编统训,要素融合、集成保障”实战化训练,优化了运行体系,在实战化保障演练中表现越来越灵活高效。

从“一招鲜”到“多面手”,按需锻造综合保障尖兵

一级上士王中红一直是队里的工程维修“突击手”。大到野战指挥所,小到野战洗漱间,王中红都能快速开设、有效维护。

在刚刚结束的一场保障演练中,王中红展现出了不一样的能力。野战发电机供电不稳,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他跨界补位,手到病除。更让大家佩服的是,演练结束后,王中红及时复盘研究,拿出了一个维修保障器件的革新方案。

“现代战争瞬息万变,‘一招鲜’在战场上不能‘包打天下’了!”前不久,在该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交流会上,王中红的成长转变,成为官兵学习交流的鲜活案例。

“战场上,不是你会什么就保障什么,而是需要保障什么你就得会什么。只有平时多练几手,战场保障才能显身手!”队长赵嘉明说,王中红能够在关键时刻及时补位,得益于他平时对电工专业和发动机维修技术的钻研。

赵嘉明的一番话引起官兵们的共鸣。“培养综合保障人才需要各培养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支撑,共同构成一套完整、动态的人才培养体系。”该队教导员吕阿龙说,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军事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

作为一支新型保障力量,对人才技术素养要求更高。为此,他们坚持把建强用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摆在重要位置,以比武竞赛、拉动检验、演习演训等任务为牵引,科学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径。实践中,他们通过建立培养链、前置选拔关,把专业技术人才从幕后保障推向演训一线,让他们在任务实践中锻炼提升战场保障能力。

“作为一支新型保障力量,我们的保障技能必须提档升级,才能够适应联合作战保障需要。”野营工程分队分队长、三级军士长田坤,前不久成功改装了某型野战净水车,在部队推广应用。

从“换装”到“换脑”,科技助力综合保障能力跨越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我军战场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在二级上士车国良看来,实现变革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科技强军”。

结合这些年部队实践,深学细研党的二十大报告,车国良对“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等表述的理解更加深刻。

走进该队装备库房,立体货架排列有序,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化装备一应俱全。“有了新型装备,不代表就有了新质战斗力。”车国良告诉记者,只有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部队战斗力。

一次演习中,车国良接到保障任务,带队前出抢修。但他们按图上路线走了一半,就被一个涵洞挡住了必经之路,只能调头迂回,结果贻误了战机。

复盘总结中,一件事让他们深刻反思:刚刚配发的新型侦察无人机,竟然被他们束之高阁,没能有效发挥作战效能。“我们必须尽快掌握手中的科技装备,在实战实保中加速人装融合。”车国良说。

“不能装备升级了,脑子还停留在过去!”为了尽快熟练操控这些无人智能设备,他们积极协调军地院校、装备生产厂家、友邻军兵种单位和上级业务部门,分批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技能培训。近一年时间,多名官兵通过了无人机实操考核。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这是未来我们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关键增长点。”前不久,装备维修分队分队长杜昆正通过了无人机操作考核,他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候“换脑”比“换装”更重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用明天的技术武装今天的自己,才能为未来战场服务”。

观察样本 联勤保障部队某野战医疗队

野战救护,深度融合一体联动

■申炜 朱孔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机动近百公里,达到指定地域后立即展开……前不久,联勤保障部队某医院野战医疗队展开野战医疗演练,队员们穿戴战斗装具、携带救护器材,奋力奔向“战场”。

没过多久,一座缩小版的野战医院就背靠大山面朝通路拔地而起。汗流浃背的队员们还没来得及喘息,远方便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

“3号地域遭‘敌’火力打击,数名‘伤员’需要转运。”……一个又一个特情接踵而至,战场氛围异常浓厚。

记者跟随野战救护车紧急前出,发现指挥组参谋宋欣武还携带了一架微型无人机。行进途中,宋欣武熟练操控无人机前出探路。当无人机发现前方桥梁损毁后,他们快速找到迂回道路,在“黄金时间”内发现1名“中弹伤员”。

手术组立即展开救治,止血清创刚刚完成,医生董建中立即做出转运决定。“伤员”还未彻底完成救治,怎么就转运了?面对记者疑问,董建中解释:战场环境下,伤员集中、医疗条件有限,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和分级救治理念,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创伤导致的死亡率。

“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我们必须强化实战观念、转变常规思维,在理论与实践中聚合‘军’的战味和‘医’的专精。”董建中的非常规操作,在多次参与野战医疗演练的队员们眼中,已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野战医疗队员要成功从临床到战场,需跨越的不仅仅是观念,而是练就一流军人应有的综合素质。”对此,队员娄亚培深有感触。今年5月,战伤救护技术过硬的她,在考核中很快处理好“伤口”,却因体力不足未能将“伤员”按时转移至安全地带,被判救护失败。

“野战救护是跟死神赛跑,技术再过硬,没跑过死神和敌人都是白费!”夕阳西下,演练仍在继续。分类处置组组长李垒接到救护指令后,熟练地展开图上作业,确定坐标、规划路线,登上野战急救车疾驰而去。

记者发现,在演练中,来自各种临床专业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互教互学,还与参谋人员一起练侦察、练通信、练指挥。

“专科医生各管一段,而野战救护则需要更多能够独立作战的‘卫勤特种兵’。”李垒说,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战伤更趋综合复杂。野战医疗队员要适应现代战伤救护新要求,不仅要专科技术精,还要全科业务通,更要提升指挥通联、装备操作、识图用图、战斗体能等综合素质。

在随后的演练中,“意外”情况不断出现,不少队员惊出了一身冷汗,也更加明白了一点:从“上得去”到“治得好”,野战医疗队需要融入保障体系的不只是医疗能力。

一名“伤员”情况危急,必须马上送往后方医院进行救治。时间紧迫,医疗队选择采取“空运后送”。由于平时在这方面练得少,转运途中多个环节衔接不畅,险些贻误了抢救良机。

“要在战场上成功救治伤员,不仅需要医疗系统内部的高效协同,还需要不断与运输投送、供应、通信指挥、信息保障等力量的深度融合。”这次险情,让队员们对“推进综合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只有将野战医疗队融入高效运行的综合保障体系,关键时刻才能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结合演练复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该院院长韩培辉表示,“作为机动支援战场卫勤保障的重要力量,野战医疗队必须将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用劲,不断推进野战救护一体联动机制建设,努力提升野战医疗队的综合卫勤保障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