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顶眺望远方,他们心中“清澈的爱”永不退潮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高万宇 孙红川 曾建伟 责任编辑:李庆桐 2022-12-19 09:01:32

方位:西北高原

海拔升高,“清澈的爱”永不退潮

■高万宇 孙红川 曾建伟

坚守中的坚持——

“每个人的样子书写着连队的样子”

年终岁尾,纷纷扬扬的雪给西北高原增添了些许静谧与祥和的氛围。子夜时分,第76集团军某旅驻训宿营地,一顶顶帐篷仿佛守护群山的战士,雪花为它们披上白色铠甲。

西北高原,驻训官兵进行极寒条件下的徒步行军。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餐厅帐篷被雪压塌了!”三步并作两步,营地值班员、中士徐铭从远处跑来,打开连部帐篷的门帘。连长王博闻讯赶忙起床,三把两把穿上了作训服。

“三排离餐厅最近,派5人随我一起去看看。”话音未落,王博已经出了帐篷。

徐铭走到三排帐篷前,尽管轻声细语,还是惊醒不少战友。他不知道的是,代理排长、二级上士别克西刚刚因为感冒发烧挂过吊瓶。但别克西没有丝毫犹豫从床上跳下,叫起2名上等兵、2名下士,转眼就冲到了漫天的风雪里。

雪花簌簌,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帐篷外的身影。帐篷的伪装网没有撤除,积雪压断了一根承重杆。此时下面的积雪已经成冰,因为怕刨冰损坏了帐篷,别克西和战士们只好徒手扒雪、挖冰,取出断裂的承重杆。为不影响第二天连队开饭,又连夜修复帐篷。

王博注意到,几名执行任务的战士主要是义务兵和年轻军士。几天后的连务会上,王博郑重其事地对参与雪夜任务的战士提出表扬,还要求每名军士向代理排长别克西学习。

“困难面前,带头冲——这才是骨干的样子。有样学样,每个人的样子书写着连队的样子。”王博的话意味深长。

29岁的哈萨克族战士别克西,话少人踏实。从来到连队第一天起,他立志当骨干。说不好汉语,时任班长张凡每天给他开小灶;体能素质“偏科”,单杠卷身上一个也做不了,张凡说话不留情面:“如果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我劝你早点脱军装……”

话糙理不糙。越是在别克西坚持不住的时候,张凡越是善于“激将”。

张凡退伍时,用力拥抱了别克西,并为他写下临别赠言:“每一种坚守都需要坚持。选择风雨,收获彩虹;选择烈日,收获汗水灌溉的笑容。”班长走了,别克西当上了班长,他才悟透了班长的这句话:“班长的样子就是连队的样子。”

再后来,连队一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别克西总是冲在前面;有些任务不“显山”、不“露水”,别克西也总是带头担下来……从一名新兵到射击技师,再到代理排长,别克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班长的那句——坚持。

高原又一次降雪。营部下发通知,要求各连尽快对所属帐篷积雪进行清理。

雪夜,王博来到车场,月光映照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人影越来越清晰,王博走近队伍,定睛数一数才发现:全连官兵一个都不少。

奔跑时的推力——

“每个人的成长都源于一股力量”

老兵刘童斌要走的时候,下士王海航流泪了。王海航新兵下连时,刘童斌刚套改一期士官,担任二排副班长,是连队少有的入伍第3年就担任骨干的军士。

王海航在队尾收拢掉队战友。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下连前,王海航已经认识了刘童斌。“学兵时,每次专业训练我都仔细观察班长示范。刘班长不苟言笑、教练严格,有一个别称叫作‘铁班长’。”

怕什么来什么。当得知刘童斌是自己的副班长时,王海航的心情瞬间“晴转阴”。第一次体能测试,看到连长将秒表交给这位“铁班长”,他心中不由得连叫“大事不妙”。

青春赛道上,我们有时候需要别人“逼”自己一把。王海航忘不了体测后那些加练的日日夜夜:每天熄灯后,王海航抱着垫子来到俱乐部,他的身后,总跟着刘童斌督促的目光。

王海航也会抱怨“师傅”太严厉。每次练端腹,说好了坚持3分钟,然而当手表秒针跑过了3圈,刘童斌却一脸严肃地说:“再坚持一会儿。”

那次训练,王海航赌气地说:“今天我计时。”“哦?那你挑一个体测项目,咱俩比试一下,谁赢听谁的。”结果,刘童斌赢了。

每次加练完,刘童斌都让王海航下楼洗漱,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打扫卫生。刘班长的好,王海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刘童斌退伍后,王海航的体测成绩一跃成为全连第一。想起“师傅”的关心教导,王海航红着眼圈说:“刘班长才是第一。”

第一次高原驻训,王海航高原反应不重,很快适应了环境。刘童斌带上王海航在营区四处奔走,把排里和连里的活儿抢着干了很多。

刘童斌语重心长地说:“连队是一个集体,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个细胞。细胞有活力,集体才能有动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集体多分担一些,我们的获得感也更多一些。”

刘童斌退伍前最后一次高原驻训,王海航看出了“师傅”的不舍。临别的夜晚,连队为老兵们组织了一场欢送会,让老兵挨个发言说说心里话。刘童斌说:“我在部队懂得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成长都源于一股力量。有时是我们的内生动力,有时是战友给予我们的推力……”这番话让王海航红了眼眶。

依稀的视线里,他觉得班长的身影那么高大。“朋友一生一起走……”当歌声响起,王海航懂得了这句歌词中的道理。

攀登的人生哲学——

“再远的路,勇敢向前总能看到终点”

驻训地背靠一座大山,闲暇时光,官兵喜欢登高望远。每到周末,爬山成为二排官兵雷打不动的活动。战士们有个信念:“要征服高原,首先征服眼前的这座山,要战胜高原反应,首先战胜不断攀升的海拔。”

排长张志林曾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对李杰这个来自巴蜀之地的“城市娃”,他一直担心这个00后小伙在高原待不住。

是不是守防的材料,攀一次山就知道了。第一次爬山,张志林发现李杰身上独有的光芒。

李杰很倔,爬山总想爬在前头;李杰又很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投机取巧。尽管李杰用的都是蛮劲儿,但是要当好一个好兵,身上最好有点“霸蛮”精神。

那个周末,全排一起爬山,李杰冲在了队伍前面,待到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张志林来到李杰身边,递来关切的目光:“没事吧?有没有不舒服?”

不经历艰辛,不懂生活甜。没有攀过山,又怎能知道,站在山顶时的自豪。“山再高也是祖国的神圣土地,守高原就是守家园,吃再多的苦都有意义。”一次连队组织主题教育演讲,李杰代表二排战友走上讲台,和大家一起分享登山的收获。

第一次高原驻训,李杰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再远的路,勇敢向前总能看到终点;再高的山,肯登攀总能到达顶峰。”那天高原上下起了大雪,李杰的心却暖融融的,以后的军旅选择,正是这句话滋养了他的心田。

生活不止眼前的艰难,还有“诗与远方”。第二年上高原驻训,李杰再次冲在队伍前面。经过一年的军营淬火,从新兵时总拖连队的后腿,到一点点追赶上来的各项成绩,排长张志林都看在眼中。

圆满完成徒步行军训练,官兵在驻训地合影留念。图片由连队官兵提供

生命中的每一种进步,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更需要发自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动力”。每次站在山顶,李杰看到的“远方”都是家的方向,是温暖灯光下的一桌晚餐,桌边坐着父母,他仿佛能听到他们聊起远在高原的儿子,那无比深情的对话声……

守护在高原上,李杰和战友们守护的正是这万家灯火。“一盏盏温馨的灯光,组成了祖国安宁和谐的图景……”李杰在演讲中的这句话,迎得了如潮的掌声。

一次巡逻路上,触手可及的碧空下,一片羊群映入眼帘,牧羊的少年骑马走在羊群后面。清澈的眼神、黝黑的脸庞、瘦削的身材,这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少年,名叫丹朱。他的家在山的那一边。

丹朱告诉李杰,原来他眼中的远方,就是几公里外的县城;现在他们家里通了网络,通过手机他能看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家乡变得越来越富裕,他也将升入高中到城市里求学,“等我学到了本领,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比城市还繁华……”

这一刻,李杰懂得了这位藏族少年心中的“远方”。他和战友守护的这片土地,也是无数人心中的远方。守好远方,就是守好祖国、守好家园。

今年第一场雪来的时候,李杰向组织提交了留队申请,如能如愿选晋了军士,他还要和战友一起来高原爬山,在山顶眺望远方,感受内心那永不退潮的“清澈的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