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特别策划·哨兵的故事丨守护在繁华都市的夜色里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卫雨檬 胡丹青等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1-09-22 06:55:35

月光下,感悟时光的意义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特约记者 胡丹青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不远处,阳台上一家人的身影其乐融融。顺着孩子们欣喜的目光望向夜空——圆月高悬。

“又是一年中秋。”看着眼前的团圆景象,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上士于宏伟在哨位上默念。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令他坚毅的面容多了一些柔和。

作为城市里的哨兵,于宏伟和战友守在离万家灯火最近的地方。月光下那一张张熟悉的哨兵的脸,每天来来往往的居民并不陌生。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车站、广场、街道……哨位和哨兵遍布在这座巨大的城市,构成我们普通生活的剪影。当人们习惯了身边随处可见的守护,这些哨兵的身影,也许就会轻易淹没于汹涌的人潮。

此刻,圆月西挂,人们在深夜渐渐睡去。寂静的院子里,只剩于宏伟和月亮遥遥相对。这样的情形,已数不清在多少个夜晚出现。但因为恰逢中秋节,对于远离故乡的军人来说,心中难免泛起涟漪。

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

上哨前,于宏伟特意给父母拨通了视频电话。看着一家人的面容挤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他满足地笑了。步入军营的第9个年头,他早已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家人相聚。

同一片月光照耀的大地上,和那些扎根在高山海岛、大漠雪原的边防哨兵一样,于宏伟与战友们也在坚守着自己的战位。在这些中国军人心中,“天涯明月共此时”,就是青春里最浪漫的画面。

东升西落、阴晴圆缺,与同一轮月亮为伴,在双脚站立的哨位上,他们学会了对待时间的方式,也懂得了使命和担当。除了中秋这样的万家团圆之时,还有很多时刻的平常生活带给过这些哨兵触动。

跨年前的最后一个小时,哨兵孤身站立在岗亭上。哨位正对面的电子时钟上,跳动着红光的数字在黑暗中格外鲜明。

几公里之外,当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北京的地标前,怀着期待的心情在倒数中迎接新年,哨兵眼前的数字却如寻常一样,在一秒一秒地累积。

“56,57,58,59……00!”

当同龄人们眼前的倒数时钟在一瞬间归零,哨兵眼前的时钟又开始计数,只在年份的数字那里加了一个小小的“1”。

“并非归零,而是持续成长”,这就是哨兵眼中时光的意义。

“经常,院里的小朋友放学回来,会对我们大声说上一句‘叔叔辛苦了’,那时就特别开心。”于宏伟说。

于宏伟的战友崔玉坤,平时喜欢读书看报。看报也有开心时刻,比如《解放军报》上的这段话,就曾带给小崔“持久而弥新”的感动——

“平日里,当人们走到大桥的时候,几乎看不见谁扶过栏杆。栏杆对于过桥的人来说,究竟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和平年代的军人,就是那一根根栏杆,你可以不扶,但不能没有!”

做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度过时间,那么没有人可以长久地坚持下来。只有从理解职责的那一刻开始,漫长时间里的一分一秒便拥有了非凡的意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每一个酣眠的和平之梦里,都隐藏着守护者的身影。

多年之后的中秋节,当这些哨兵凝望夜空中那同一轮圆月,他们一定会想起自己曾经的身影——月光照在小小的哨位上,“忠诚坚韧,勇武胜战”这句话写在身后的岗亭上,也刻进了哨兵的心里。

守护在繁华都市的夜色里

■解放军报记者 卫雨檬 特约记者 胡丹青 特约通讯员 蔺芳帅 徐 天

夜色下的哨兵。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这里当兵,和我想的不一样”

眼前的车辆川流不息,车灯汇聚成一条条光带穿梭而过。四周高楼亮起通明的灯光,行人步履匆匆。

晚高峰时段,哨兵靳继拓在喧闹中认真观察着周围情况。茫茫夜色下,他所在的哨位是繁华都市里的小小一角。

北京,靳继拓并不陌生。来当兵之前,他曾在地铁里做过一段时间安检工作。从守着站台,到守着某驻京部队机关的院门,依然是长时间的站立,依然是进进出出的行人。刚开始的时候,靳继拓感觉自己所做的事好像并没有太多变化。

“在这里当兵,和我想的不一样——连队里很多战士都曾说过同样的话。”警卫连连长李鑫告诉记者。

没有期待的飞机坦克,没有壮阔的塞外风光,即使身处绚烂多彩的城市,看到最远的地方也只是大门外的街道。步入军营,这些年轻哨兵懂得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凡生活里的坚持。

中秋节前几天,靳继拓第一次站上哨位。尽管他也曾在繁忙的地铁站里,通过潮汐般的人群感受北京这座特大城市的节奏,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站在寻常街道旁,如延时摄影师一般将时间2小时等分,记录着固定场景的每一帧变化。

和刚刚入伍的靳继拓不同,22岁的周铁鑫已经守卫大院多年。他在哨位上看到的一幅幅画面,构成了专属于哨兵们的“北京十二时辰”。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黎明前的那班哨。

凌晨3点,整个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中。不知多少次,周铁鑫在这个时候被领班员唤醒。沿着院中树影遮蔽的小路走到大门口,一进到路灯刺眼的光亮里,困意开始消散。站到哨位上时,习惯性挺起腰板的动作让他瞬间提起精神,保持警惕。

热闹的街景不复存在,寂静无风的夜晚,会有那么一刻,万物都好像停了下来。但很快,就会有车辆从空旷的道路上驶过,发出听起来比白天要大许多的声音。

最开始站哨的时候,周铁鑫也会因这样一成不变的内容而感到无聊和困惑。尤其是和他一同入伍的哥哥,常常会带给他一些“刺激”。

当时,周铁鑫被分到北京卫戍区某警卫连,哥哥则去了某陆航旅。有一次,他休假去了哥哥单位。别人拉着他去看直升机,周铁鑫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执拗地拒绝。“我怕自己心里难受。”他对记者说道。

如今,周铁鑫早已释然。在凌晨4点的哨位上,他体验过最深层的宁静。

在连队驻守的大院门口,数十米距离外设有一个公交站。凌晨4点,街道上静得连空气都好像凝结了一般。一个年轻小姑娘拖着行李箱,准备去坐夜班公交。出大门时,她对当时执勤的哨兵说:“因为有你们在这里看着,我才敢走这段路。”就是这件事让周铁鑫一下子明白了哨兵的意义,也让他的内心不再纷乱——平常生活的背后,也有他们无言守护的身影。

从凌晨3点到5点,经历最深沉的夜色,哨兵和这座城市一同迎来黎明。

清洁工人骑着小车出现在路上,街边的早餐店渐渐忙碌起来。哨位右侧,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鸣笛声不断从远处传来,街道上、过街天桥上的行人慢慢变多。不知不觉已临近换岗时间,周铁鑫依旧站得笔直,双眼注视着面前赶着上班的人们。

哨兵沐浴在温暖的晨光里,他的脸上露出笑容,身体也慢慢舒展开来。漫长的夜晚过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想家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夜空”

“当你默默踏上那条熟悉的路,有个影子一起迈开步……”走在通向哨位的路上,下士崔玉坤不禁想起了这句歌词。从入伍到现在,这首《兵心》,他已经听了无数遍。

临近中秋节,哨兵们的思乡之情越发浓烈。

崔玉坤18岁就到了部队。刚开始那两年,他每天都写日记,连续写了700多天,从没有间断。厚厚的本子里,许多话都说给了父母。

刚入伍的第一个中秋节,崔玉坤感受格外强烈。月光下,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其实每晚我都感觉是过中秋,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就想到你们。我们新学了一首歌,‘就让月儿把我的思念带回家’。爸爸妈妈,我想把我的思念转换成你们的健康,转换成你们的快乐……”

日记里的歌其实就是《兵心》,从那天起,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就会常常萦绕在崔玉坤的脑海。带着对家人的思念,他更加刻苦地投入训练。

崔玉坤是背负着“全家人的厚望”来当兵的。他的姥爷是地下党,他的爷爷参加过八路军。受老一辈影响,崔玉坤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军人。

“我一直比较向往部队的生活,来到这儿才发现,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城市里的人群,是平常生活中的万家灯火。”尽管和想象的不一样,但崔玉坤依然无怨无悔地进行着警卫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很快,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成长。

2019年3月5日,崔玉坤在日记里写道:“亲爱的爸妈,我今天上哨了,是第一个投入执勤的新兵。我上的哨,是全连最难上的哨位。”即使已在哨位上风雨无阻地坚守了900余天,但他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踏上哨位时的自豪。

今年7月,崔玉坤第一次休假。回家后,他特意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穿着军装到爷爷和姥爷的墓前,对着他们的照片,郑重敬了一个军礼。另一件,是带给父母一张报纸。

在连队,除了站哨执勤,崔玉坤还喜欢上了写新闻稿。都说哨兵的生活比较枯燥,他就想把连队有趣的故事写给大家看。看到儿子在报纸上发表了文章,崔玉坤父母感觉三年没见的儿子,好像在一瞬间长大了。

这个中秋节,崔玉坤同样没法回家。即使和家乡的距离不算太远,他也不愿让父母来北京看他。

“分别会更让人难过,想家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夜空。”崔玉坤说。万家团圆时刻,这些身处城市的哨兵心里,有着难以述说的酸楚,但他们也深深懂得“一家不圆万家圆”的道理。

今年是四级军士长高恩在部队的第15年。他执勤的另一个点位,靠近部队的家属区。欢笑声、吵闹声、随风飘来的花香和饭香、一张张由陌生到熟悉的脸……新鲜而生动的日常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兵,高恩很难不想念家庭、不想念家里的妻子和女儿。

对于守卫在城市里的哨兵,他们的内心要不断和外界进行对抗。坚韧,并不是边防哨兵才特有的品质。有时,他们会十分渴望走过天桥,哪怕只是到马路对面的商店里转转。但身负使命,他们必须忍受长久的寂寞。

日复一日站立在哨位上,习惯了默默无闻的高恩,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居然能在电视上看见自己。

几年前,一次临近春节的慰问演出现场,高恩和战友们负责执勤保障工作。当晚,这次活动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电视机前,高恩的家人正好捕捉到他一闪而过的镜头。

女儿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告诉高恩,让他看回放。听着耳边稚嫩欢快的声音,高恩十分开心。那一刻,他体会到了一名军人、一名父亲的自豪感和价值感。即使只是一瞬间的画面,也照亮过这些守在夜色中的哨兵。

带着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中秋节当晚,连队的官兵共同分享了他们自己做的月饼。望着同一轮明月,想念的滋味,在这一刻也变得很甜。

大院家属区小朋友送给哨兵叔叔的画。

“我愿做群星中的那一颗”

2019年的10月,孙刚真切感受到了北京的秋高气爽。在他看来,“从纪念碑走到国旗杆”的那段路程,值得他永远铭记。

新兵时期,孙刚体能较差,也没怎么练习过踢正步和端枪。能够入选国庆70周年阅兵的仪仗队,对他来说,既是荣幸,也是巨大的挑战。

“每天的训练量都很大,我身边的战友基本没有不受伤的。”回想那段时间吃的苦,孙刚有很多话想说,“训练时要不停拍礼宾枪,直到手被拍肿,踢正步踢得脚踝受伤,靴子都脱不下来……”

一遍遍枯燥的训练中,孙刚想起了站哨教会他的事——坚持。作为一名哨兵,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本事。

每次,在哨位上站到双腿打颤、头晕眼花的时候,孙刚都会将目光聚焦在对面墙上的爬山虎。看着枯黄的枝叶仍向阳生长、奋力攀爬,他也咬咬牙,再次挺起胸膛。

阅兵当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安门广场。孙刚的家人早早围坐在电视机前,搜寻那个站在国旗护卫方阵第十排面的年轻身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没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孙刚。

任务结束后,孙刚在激动和兴奋中拨通了电话。听到家人略微失落的声音,他释怀地笑了:“能够成为这个方阵中的一员已经很棒了,或许,那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我!”

其实在孙刚心中,北京最美的季节是春天,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在哨位上,看到周围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觉得自己和大家的感受相通了。

在家属区的大门站岗时,哨兵们的成就感往往来自于居民们的一句招呼、几句反馈,甚至一个不经意间充满信任的眼神。

上士廉洋洋多年在大院里担负执勤任务,他说,哨兵们常常会收到小孩子制作的“建军节贺卡”,会在春节期间尝到院中居民亲手包的饺子,会在炎炎夏日收到路人送上的一瓶矿泉水……每到这时,他们都会从心底生出军人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这种感觉,和我们参加各项重大任务时的体会,其实并没有不同。”廉洋洋说。

无论是阅兵时站在方阵里,还是站哨时分散在各个“小点”,孙刚都习惯了不被注目。许许多多的哨兵也是如此——

“在浩瀚的夜空中,我愿做群星中的那一颗。”也许看似渺小,也许不够耀眼,他们守在战位上,散发着自己的一份光亮。当万千光亮汇聚在一起,就成为守护平安的巨大力量。

(采访中得到王润田、梁耀龙、祝福、王靖雯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