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第一”回报祖国——探究“强军先锋飞行大队”云端上的传奇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雨思责任编辑:王凤2021-07-12 18:04

我们用“第一”回报祖国

——探究“强军先锋飞行大队”云端上的传奇

中国军网记者 王雨思

牛年春,记者来到一支很“牛”的部队——

记者在营区发现,他们的战歌里唱着“一”,徽章上刻着“一”,雕塑中擎着“一”,他们是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人民空军编制序列中的“排头兵”,屡夺“金头盔”,展现第一的能力。

当然,在历史上人家的战绩同样“牛”——

他们是人民空军第一批组建、第一支参战、第一个获得战功的航空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英勇顽强,取得击落击伤敌机16架的辉煌战绩,用万丈豪情打开了共和国空战史上的胜利之门。

2019年7月31日,是飞行一大队永远铭记、无上荣光的日子。他们被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习主席亲自颁授奖旗。

70多年南征北战,他们凝结形成了“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的价值追求。“第一”成为这支部队引以为傲的信念。

步入新时代,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积极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第一”的价值追求融入血脉、注入灵魂。

一支把“第一”作为图腾的部队,如何为自己定义?有什么成长的密码?记者跟随他们的航迹,探究云端上的传奇——

“第一”是更刻苦训练。

超低空飞行,压着大纲规定极限,远海飞到尽远,时间飞到尽长,速度越飞越快,载荷越飞越大……

一大队飞行员上战机前,都在抗荷服里扎上护腰,就为了“在空中能多承受0.5个G的载荷”。飞行员下机后座椅都是湿漉漉的,座舱里一股浓浓的汗味。每个飞行员撸起袖子,胳膊上都有被载荷压出的血点子。

日常的玩命训练是为了在战场上能沉着应对,戴上头盔就可以打仗。在一大队,所有战斗机飞行员都有一个共识:升空就是作战,起飞就是迎敌。他们自觉把重难点课目训练常态化,逼出自己的极限!

“第一”是与时俱进登攀。

“曾经的第一”可不等于“永远的第一”。一大队空勤楼的门厅墙上,镶嵌着用黄铜浇铸成的牌匾,上面是“59∶166”这组巨大的数字。这记录着他们曾败北的一页。

那年,空军组织第一届对抗空战竞赛考核。这支部队派出的“王牌团队”竟然在首个演练日就以“59∶166”的大比分被淘汰!这样的结果让人一时难以接受。

复盘时,他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态势:当他们还在比谁机动时载荷拉得更大、动作更迅猛时,对手已悄然占领了电子对抗的制高点。

官兵们做了这块匾,就挂在门厅,而对面就是“空战胜利第一人”李汉的雕像。一边是历史天空中的胜利,一边是现实天空中的惨败。

得“第一”不容易,想保持“第一”,更面临无数挑战。“第一”失手,这当头一棒让所有官兵惊醒:战斗力才是捍卫荣誉的唯一屏障,从哪里失去就要在哪里夺回!

他们把朝鲜战场上“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启示,拍摄成《抗美援朝中的学习启示录》教育片,在重温历史中反躬自省。

面对澎湃的新军事革命浪潮,他们找到了学习这个突破口,“建设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活动热潮迅速开展起来。

他们组织飞行人员围绕“装备、战法、体系”等进行重点学习研究,树立起“学习力就是战斗力、信息力主导战斗力、科学组训催生战斗力、团队攻关助推战斗力”的理念,总结形成的“114训练法”等“双学”经验在全空军推广,部队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

在后来参加的5次对抗空战竞赛考核中,他们捧回5顶“金头盔”,帮助旅(团)4次夺冠。

“第一”是一辈子的承诺。

“2019年7月31日,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习主席亲自在北京八一大楼为我们大队授旗,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和大队长齐步走到习主席面前,敬了标准的军礼。习主席微笑着看着我们,和我俩亲切握手,并亲手把奖旗交到我们手中。那一刻我全身热血沸腾!”教导员刘伟激动地回忆当时的场景。

“这是习主席给我们的莫大荣誉,是习主席对我们的无比信任,更是习主席交给我们的如山重任。”从北京回到部队驻地时,在火车上,刘伟紧紧地把奖旗抱在怀里。回到营区,所有官兵都对着奖旗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我们深知,我们距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以零起点的心态,赓续红色基因,用能打仗,打胜仗来捍卫‘第一’地位,用胜利和荣光回报习主席的关心和厚爱。”刘伟说。

接过“强军先锋飞行大队”旗帜后,面对荣誉,官兵们“用一秒钟庆祝,用一辈子践行”。

“我们的对手在哪里?他们是什么装备?他们是什么水平?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在一大队空勤楼的天花板上,每隔五米就有一个这样的警示牌。这五个问题,也被该大队官兵称为自己的“胜战之问”。

“这一串问号,鞭策着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备战打仗就是我们的‘平时’。”一大队队长高中强告诉记者。

一大队荣誉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东到沿海闹市,西到戈壁荒漠,南到温润海岛,北到极寒之地,上面布满了闪亮的光点,亮点代表着大队曾在此执行过任务。拥有全疆域作战能力成为他们坚定追求的目标。

“下一场战争什么时候打响?”可能有人会说是明天,或是今天,但在一大队飞行员的心中,答案永远都是:“下一秒”。而一大队就是要时刻保持高度戒备,首战用我,把争“第一”当作一种自然状态。

“第一”是豁出一切的血性。

对于“金头盔”飞行员姚凯来说,“第一”还有着另外的含义。

几年前,在东南沿海上空执行战备任务的一段经历仍不时在姚凯脑海中浮现:

那天,一阵急促的战斗警报骤然拉响,姚凯迅速披挂完毕,从战斗值班室向着战机的方向冲去。升空!雷达显示屏上很快出现一个亮点,是一架外军战机,正向着姚凯的战机快速逼近。100公里、70公里、40公里……座舱内告警信号持续不断。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对手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姚凯稳住心神,毫不示弱,让战机处于最佳态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剑拔弩张,外军战机最终调头而去。

在返航途中,姚凯看着机翼守护下的国土,山川壮美如画,对“第一”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一’就是选择第一个奔向战场,用豁出一切的血性,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第一”是连结过去和现在的纽带。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一大队飞行员孙行来到队史馆二楼一个展柜前,停了下来。吸引他目光的,是一件特殊的“老古董”展品:一块瑞士产的“英纳格”航空机械表。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时,上级特地为飞行员们配发了一批航空手表,用于计时、计算油耗和定向。

凝视这块手表,孙行和先辈开始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70多年前,这块手表的主人带领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取得了骄人战绩。

“战场上面临险境,敢不敢飞?我说敢!这就成了我一生的骄傲。”在一大队讲评室,90多岁的老飞行员张洪清的叙述把大家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抗美援朝战场上,部队一天4次升空作战,次次以命相搏,飞行员却争先恐后;与敌近距空战,哪怕迎头相撞,也不放弃攻击机会,直打得敌机凌空爆炸,碎片贴着座舱‘嗖嗖’飞过……”作为第一批参战的十名飞行员之一,张洪清见证了这支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次次惊险时刻、一次次以命相搏。

“我们都听党的话,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勇敢地去战斗,没有怕过谁。我们是为人民而战,很多同志牺牲了,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宁愿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正是这样的血性胆识,铸就了“强军先锋飞行大队”战无不胜的密码。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作战中,一大队前辈们拿出“空中拼刺刀”的精神,创造了一次次“第一”的纪录。

在一大队官兵看来,抗美援朝战场上用血与火熔铸成的“第一”,要永远作为一条纽带传承下去。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部歼-11B飞机两架,奉命为您全程护航。”

从2014年开始,连续六年都会有一大队的战鹰,出现在运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运输机旁护航伴飞。护航战机低空通场,拉起两条白色烟带,以人民空军特有的方式向英烈们致以最高敬意。

用一脉相承的英雄本色,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奋飞在新时代练兵备战第一线,飞行一大队在捍卫祖国空天安全征程中,不断积蓄胜战之势,续写着属于他们的新传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