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一线官兵的家国情怀:与国无悔 于亲有愧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黎云 孙鲁明 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1-04-21 20:15:43

与国无悔 于亲有愧

——海军一线官兵的家国情怀

早上6点多,海军航空兵某部大队长于洋带着机组安全落地。回营房的路上,机组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

前一夜,南海上空的气象条件很差,但对手从海上来了。

为了探测到不速之客的位置,于洋机组紧急起飞,驾驶着固定翼反潜飞机在海面上整整飞了6个小时。

超低空贴海夜航,海和天是一个颜色。为了确保飞行的精度,飞机还必须大幅度俯仰、侧飞。

守卫脚下这片祖宗留下来的海洋,是“于洋们”的日常工作。部队移防海南岛的时间并不长,最艰难的时候,就搭起一间帐篷给飞行员当食堂。其他的人,从政委到机务,全部露天吃饭。后来部队盖起了几间板房,每一间都塞满了干部战士。

在这里,这支海军的航空兵部队几乎每天都有战斗起飞,跟踪、监视、巡逻……大多数飞行员,在过去的一年里飞行都超过了300个小时。

这支住在板房和帐篷里的海军部队,被誉为“空中猎鲨人”。他们在茫茫大海上空,搜寻对手的军机、军舰和潜艇,空中照相师陈彦屹曾一次就成功拍照取证到了多个目标。

海南岛高温、高盐、高湿,海面飞行时间长了,盐分会在飞机腹部形成结晶。机械师谢振华就在日常检修中发现一块漆面鼓泡,像威化饼干一样,一抠就掉了下来。热带气候使军用飞机的维护保养难度增加不少,机械师们背上的汗往往也会结晶,被大家认为是背着祖国的“锦绣河山”。

空中机械师王晓君至今还记得,那一次飞行回来已是凌晨3点,团长从空中看着脚下熟悉的城市已经灯光稀疏,说了一句:“我们不能睡,就是为了让他们睡得香。”

王晓君说自己身体素质很好,跑5公里心率每分钟才178次。但那一次,当他从南海岛礁上空飞过时,望着脚下的那海、那岛,他的心率跳到了每分钟182次。

与这支部队相比,海军潜艇部队显得还要神秘。空中声纳兵杨斌说,他从声纳里听到最美妙的声音,是中国潜艇的声音。但潜艇兵都不希望有人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一出军港,它就如同一条黑鲨,藏身大洋深处。几个月没有手机,不能与家人通信。

在即将重新开放的海军博物馆里,某潜艇艇员队政委张志正的爱人登上了丈夫曾工作过的退役潜艇。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丈夫的工作环境:窄窄的床,密不透风的舱。

参观出来后,他的爱人一个人坐了好久。结婚20多年,丈夫从来没有跟她谈过工作,她没想到,潜艇上的生活,原来这么苦!

在潜艇兵的心里,环境的苦永远比不上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

在战友中,中士孔令辉算是幸运的。即将远航时,家里打来电话,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病重,希望他回家看看。逐级上报后,上级当天批复:赶紧回去。

孔令辉见到了爷爷最后一面。更多的潜艇兵,在家人最需要的时候却失联在大洋深处。

潜艇部队的官兵,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工资卡上交。没结婚的交给父母,结婚了的交给妻子,这样做的原因:一是自己用不上,二是一旦遇险不用再做交代,三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不能陪伴的愧疚。

对于潜艇兵来说,相处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舍得用来吵架。远航回来,打开舱门上岸,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家里报平安,哪怕听到的是抱怨,心里也不那么忐忑。副操纵长雷磊磊说:“怕的是,电话那头没有人接。”

抱怨归抱怨,为了不影响潜艇兵们的工作,很多的家属在病危和家庭变故时,都默默选择了独自承担。技师姜远升的岳母还托他给同村的姑娘介绍对象,点名要介绍个核潜艇部队的兵。岳母说:“你们的人,忠诚!”

因为忠诚,一代代潜艇官兵前赴后继。副艇长夏天的父亲,就曾在潜艇上服役。父亲又亲手将儿子送入了潜艇学院。遗憾的是,在夏天读大四那一年,父亲不幸去世。父子俩唯一一次同时身着浪花白的海军军装,是在父亲的葬礼上。

“我多么希望,在从军的路上,父亲能带我多走一段。”夏天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