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士官团队创新萌芽茁壮生长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亚迅 李 伟 责任编辑:乔楠楠 2020-09-28 08:52:57

创新灵感来自训练一线,创新成果服务训练一线,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

士官团队创新萌芽茁壮生长

■解放军报记者 刘亚迅 通讯员 李 伟

一枚小小铜质垫圈上的精巧改进,有效解决了喷油器性能维护的“老大难”问题,将装备安全工作时间延长了近10倍,已在海军同类型舰艇广泛推广。

这项令人称道的创新成果,发明者并非知名专家,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战士——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士官方治兴。

在这个大队,像方治兴一样,拥有多项创新成果的士官还有10多人。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大队战斗力建设的创新“引擎”。

水雷系统涉及磁场、声场等多种物理场,具有高度隐蔽性和巨大破坏力。反水雷和反潜、反导是世界海军公认的三大难题。反水雷作战,不仅需要勇闯雷海、无惧生死的勇气,还需要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的锐气。

为此,这个大队党委着眼体制编制新特点、使命任务新拓展、人才培养新形势、武器装备新需求,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发明活动,加速人装融合进程,提高部队适应未来战场的能力。

在大队党委的支持下,一支主要由士官组成的创新团队,激活了基层科研革新一池春水。出海期间,他们分布在各个舰艇执行任务,靠港时则聚集在一起,组织疑难会诊,开展集智攻关。大队官兵给士官团队集智攻关的工作地点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面积不大,成果却不少。10余平方米的房间里,整齐陈列着士官团队的20余项“小发明”“小革新”。

“有些成果看似简单,背后的付出却不简单。比如方治兴在小小垫圈上做的改进,饱含着他多年的操作经验和维修心得。”大队领导坦言:“基层官兵是战斗力建设的主体,他们最清楚战斗力建设的痛点、堵点在哪里。”

某型模拟反水雷训练器材使用一次就得打捞一次,而且无法实时监测训练效果。高级士官谭爱峰、王文强不等不靠,主动对器材进行改进,还参与开发了系统引信预置、引信动作可视化等数十个程序。经过两年多努力,他们成功使该型器材使用效能实现倍增,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创客空间”里,这样的发明创造还有不少。

不久前,某海上装备研发团队到大队调研,看到士官们的技术革新成果后,他们感叹:“你们的创新发明简便实用,对我们的设计有很大启发。”负责现场介绍的士官张立军说:“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很多时候就是改进了一个电路结构、革新了一下回收装置,这些选题来源于训练、任务一线,成果直接服务于战斗力建设。”

“搞创新,只靠我们几个人力量有限,关键靠大队的好氛围、好措施。”张立军告诉记者,在战斗力建设上,小兵能有大作为,小创新能有大收益,只要能够提升战斗力,大队都全力支持。该大队主动与装备厂家、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签订联教联训协议,定期为士官“充电”,还按有关规定划拨专项经费,为创新团队购买器材装备,让他们成为大队创新的“酵母”。

直招士官、声纳班班长张辉是大队的“创新达人”。他发明的高空作业设备曾获国家专利,增强了某型电磁阀工作状态、提升了声纳数据采集效率。他告诉记者,创新助推战斗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今年以来,大队几名士官主动找到他,针对提升灭雷具性能问题一起进行技术革新。在大家集智攻关和反复试验下,已经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短评

点亮基层创新的火种

■魏 兵

习主席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加快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呼唤广大官兵把创新当作追求,立足本职岗位,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群众性创新,活力在群众。基层官兵最明白任务需求、最了解武器“脾性”,哪里需要创新、创新成效如何,他们看得最准、感受最真,基层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

创新的火种能产生多大能量,取决于有多大的空间和燃料。尊重基层官兵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给予他们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创新萌芽就会在强军兴军的沃土上向阳生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