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战区空军地空导弹某团“高学历战勤班”记事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汨汨 张雷 刘潇责任编辑:汤传飞2018-07-31 15:36

奋斗在基层,学历高“战力”更高

——中部战区空军地空导弹某团“高学历战勤班”记事

新华社天津7月31日电(张汨汨、张雷、刘潇)  博士硕士到了基层应该怎么干?

高学历人才如何在作战一线发挥自身价值?

基层部队应为专才队伍提供怎样的土壤和平台?

中部战区空军地空导弹某团某营一连雷达战勤班,由一群博士硕士组成的最强“拼团”,从西北到东南,执行大项任务十余次,创造出备受瞩目的战斗纪录,用他们的智慧与拼搏,找到了“学历”与“战力”的契合点,对上述问题交出了令人信服的答卷。7月下旬,记者来到该营驻地,探询这个“高学历战勤班”的制胜密码。

一连连长张少平是“高学历战勤班”的骨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张少平参军入伍,被“一竿子插到底”,分配到基层一线连队。

“报到时,从师部下到团部,从营里进到连里,一程比一程荒凉,最后心都凉了。”张少平回忆。他们营当时地处远郊,是标准的“穷乡僻壤”,站夜岗时四周漆黑,看不到一星灯火,对比工作在繁华都市的大学同学们,张少平五味杂陈。

更忐忑的,是一种“找不到目标”的焦灼。满腹的专业理论却与实际对接不上;公差、值班,卫生、帮厨,站岗、体能……基层的琐碎事务填满了所有缝隙,却让人越发迷茫。

“这时候,尤其凸显组织与环境的作用。”团政委周诚志说,既然引来了“凤凰”,就要把他们带上轨道、为他们搭好平台。

成立“高学历战勤班”的初衷就在于此:将全营各个岗位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到指控方舱的战位上,在完成各自职责的同时,共同研究攻关、发挥专长。执行任务时,他们就是全营的“扳机”和“准星”。

张少平“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里,他与博士、硕士钻研兵器、钻研对手、钻研战法,“订制”与战斗力接轨的研究课题,一身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几年间,张少平成长为精通指挥和技术的“兵状元”。

与张少平有相似经历的,还有何锋、景晓龙、李佳恒、刘晓鹏……9年间,先后有3名博士、7名硕士在“高学历战勤班”淬火历练。他们研发的模拟训练软件,荣获空军相关系统二等奖,在100多个专业课目中得到应用。参加空军“红剑”演习,他们自主研发的计算软件,在实兵对抗中进行运用,取得22个体系战果,运用该软件进行的两次成功抗击被导演组收入经典战例库。

战友们用一句形象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贡献:“用软件给硬件上刺刀!”

“在这里,我找到了发力点,也找到了价值感。”博士刘晓鹏说。

“看看人家的作风,看看人家的干劲!”在一连,政治指导员臧若琪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一招,叫“看看战勤班”——有时候,战勤班小型机动演练,他会把全连拉到阵地上观摩。这些平日里文质彬彬的“秀才”们,操控兵器时动作像霹雳,口号像打雷。看完演练,全连都“沉默了”。

“这是最生动的教育。”臧若琪说,一连的战士们学习劲头都特别强,外出执行任务时,连加班时间都比兄弟单位时间长。近年来,战勤班培养了9名干部技师、17名士官人才、26名操作号手,11人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无一不是单位战斗的主力。

去年,战勤班遇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挑战:一场特殊的实兵对抗演练。实弹对抗前,他们先期进行了6次模拟演练,竟然都失败了!

6次失败像6座大山,压在战勤班的头顶。严峻的挑战反而激发起了这群“书生”的斗志,他们发挥出惊人的韧劲和拼劲:刘晓鹏眼药水滴了30多瓶,何锋摇滚轮摇得手腕都肿了,景晓龙干脆吃住在方舱里……他们分析了上千组数据,一遍遍优化射击流程、精选操作节点,研发各种数学模型和计算软件,力求发挥手中装备的最大作战效能。

实弹射击那天,随着指挥中心传来一句“打中了”,屏息而待的全营官兵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战勤班的成员们一跨出方舱就被战友们抛了起来。

最后,就剩下张少平。他还坐在方舱里,胸膛紧紧顶在操作台上。方舱外欢呼震天,他却只听到自己的心跳。所有的压力在那一刻全部释放,“那是一种无可匹敌的痛快”。

关于张少平哭没哭,到现在也是个争议,战友们说他当时坐在方舱里痛哭,他自己坚持说没有,“只是比较激动”。

但不管怎样,这群年轻人,已然收获了最畅快的青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