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游客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一床棉絮·古田会议·党建密码
新华社记者顾钱江 陈弘毅
这是一床灰黑的棉絮,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第二陈列室的文物中毫不起眼。
“但就在这陈旧的棉絮背后,却有着一个鲜活故事,蕴含着党的初心密码。”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廖丽芸深情讲述了这段往事:
时光回到1929年初冬,毛泽东来到闽西特委驻地古田苏家坡,领导闽西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
一天夜里,他提着小马灯走家串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见炊事员杨冬冬的房间灯亮着,门开着,毛泽东就走了进去,与她拉起家常。
山区的冬夜冷气逼人。毛泽东发现,杨冬冬的床上只铺了薄薄一层稻草,盖的是田间劳作时防雨用的破棕衣,便关切地问:大婶,你年纪大,天那么冷,就盖这个棕衣能行吗?
杨冬冬笑了笑说:忍忍也就过去了。
毛泽东又问:暴动时你没分得棉被?
杨冬冬忙说:分啦,儿子随赤卫队去执行任务,我就让他把那床被子带走了。
听到这儿,毛泽东很感动:大婶,现在我们的生活还很艰苦,但你们这么热情支援红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能成功!
说完,毛泽东匆匆回到自己房间,卷起床上仅有的一张毛毯,又来到杨冬冬的房间,把毛毯塞到她的手里说:这条毛毯总比那棕衣暖和一点,天气冷了,保重身体要紧啊!
杨冬冬激动地落下泪来。
闽西特委的同志得知此事深受感动,考虑毛泽东尚在病中,就给他买了一床新棉絮。
不久,毛泽东离开苏家坡重返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行前又把棉絮留给了闽西特委。
那床棉絮保存至今,旧物无言,却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昭示着党的为民初心,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参观者。
一床棉絮的故事发生于1929年。其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仅8年,建军刚2年,尚处于幼年,正在苦苦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
“当时,随着形势发展和革命队伍扩大,红军中出现了重军事轻政治、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迫切需要清理和整顿。”古田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曾汉辉说。
离开苏家坡后,毛泽东便投入到一次重要会议的准备工作中。这就是1929年12月下旬在闽西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指明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即“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古田会议解答了一系列事关党和人民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回答了‘为谁而战’这一根本性问题。”曾汉辉说。在他看来,毛泽东当年送给群众的毛毯,说明环境越是艰苦,党越是心系群众、依靠群众。
老区苏区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2012年确认的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是老区县。在很长时间里,因受制于交通条件和产业结构等,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为了这句庄严的承诺,福建省倾情倾力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
古田镇吴地村村民张杨徽完全没有想到,过去“敢从吴地过,不敢在吴地坐”这句顺口溜描述的家乡,如今迎来了大发展,奔向了小康。
通过打造红色旅游,吴地引进公司开发建设“红军小镇”,成为古田红色培训及红色旅游业的重要拓展项目,仅去年就有2.3万多人次来此体验。
古田镇镇长华娟说,去年国庆、中秋期间,近10万游客“打卡”红古田。去年全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承接对外培训1062班次9.8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今日的闽西上杭古田,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好生态换来的是新发展。
在古田多年经营特色农场的许国丰说:“古田生态环境好,种出来的蔬菜瓜果品质高、干净无污染,价格平均比一般市场价高出50%。”
2020年,福建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2万人全部脱贫,老区苏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多年“跑赢”全省平均水平。
山水间,白墙黛瓦的古田会议旧址风貌如昨,引得今人纷至踏访。地板上,当年参会者生火御寒的痕迹依稀可见,92年前的冬日里,古田会议的代表们围炉而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犹如炭火盆中的火苗,照亮了漫漫前路。
“重温一床棉絮的故事,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会深刻地认识到: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党史学者傅柒生说,“只有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新华社福州2月2日电)
1月25日拍摄的古田会议纪念馆前的“丰碑军魂”雕塑群。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1月25日拍摄的上杭县古田会议纪念馆。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1月25日拍摄的古田会议会址。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1月25日,讲解员廖晓婕(右一)在古田会议纪念馆向参观者介绍旧棉絮的故事。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1月25日拍摄的古田会议纪念馆陈列的旧棉絮。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