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险阻2018”,一场陆上无人系统装备的“军考”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社兴等责任编辑:焦国庆2018-09-28 03:23

摘要:  面对这份新考卷参赛车队表现如何?考题的变化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打开的不仅是比赛入口,更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大门

装备摆放规范有序、参赛队员精神饱满、操作设备专注细心……如果不是展位前竖有标牌,参赛选手上衣印有标识,记者很难分清哪家企业“姓军”,哪家企业“姓民”,哪些是部队科研院所,哪些又是地方高校。

纵览三届赛事,记者发现,民企参赛比例发生很大变化。从第一届一家没有,到第二届占比38.9%,再到第三届占比达到47.6%。有人说,民企队参赛,跨越的不仅是险阻,更是民企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过程,它们跨越的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一道道沟坎。

第二个比赛日,记者登上一辆裁判车,跟随一辆参加比赛的无人车前行,强烈的颠簸不时把人从座位上抛起。经过山林区域、砾石路面、泥泞地段、壕沟栅栏等多个区域,也许是路况过于复杂,这辆无人车的新型履带最后脱开。对这家民企参赛队来说,比赛难度明显大了不少。

赛后,记者问:“民企技术优势并不明显,面对难度如此大的赛事,你们为什么还要踊跃参加?”

“定位准确。”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军企民企、相关科研院所都需要一个全面开放、协同创新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优势互补。

平台应运而生很重要,把这个平台做好做强更重要。

敞开大门办比赛是一条经验。“没有繁琐流程”“开个介绍信就行”……被采访的民企联络人大多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某民企参赛队高级工程师孙建洲告诉记者:“比赛并没有降低门槛,少的是繁琐流程,要的是企业的硬实力,参赛无人系统的性能就是实力的重要体现。”

保证比赛公平公正是另一条经验。本届挑战赛的现场副总指挥、总裁判李荣利告诉记者,每届比赛都很重视裁判工作,赛前会编制《任务说明及评分标准》《裁判实施细则》,广泛征询参赛单位意见建议,集中组织裁判员进行专门培训。尤其这一届,为实现精准公平评判,所选裁判员全部拥有硕士学位,赛前绝对禁止进入赛场、赛道,比赛进行全影像实时回传。

这些方法经验,让民企参赛队直呼“正好需要”。“正好需要”有多需要?参赛队用这个交流平台做什么?效果怎么样?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些问题被一一解答。

定位与测试。无人系统的性能究竟如何,需要在实战环境中检验。挑战赛选择的赛场,环境往往贴近实战,这给一些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产品,提供了绝佳测试机会。赛场辅助裁判杨恒告诉记者:“这样难得的测试环境,不到万不得已,没有车队会轻易退赛。”有一家民企参赛队今年使用的是国产无人驾驶芯片和国产发动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参加比赛,评估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发积累经验。

定向与补漏。在待考区,一家智能车队的无人车格外抢眼。在第二届挑战赛中,他们车队曾陷入沼泽地、耗时很久。针对问题,他们围绕车辆通过性展开攻关,很快推出两款新车型。他们挑选其中一款无人车参赛,凭着无人车良好的越野性和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这家车队在挑战赛中取得E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展示与联合。赛场上对手,赛场下联手。随着挑战赛影响力增大,不少大企业前来探班,寻找赛场上的“潜力股”。70多岁的老军迷王海泉和他的儿子王先越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在第二届挑战赛上露过脸”,他们就吸引了一家大企业的关注。在这次挑战赛中,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这家大企业的名义再次展示。

在待考区,记者多次碰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等国企领导,他们带着技术人员在无人车、无人机前驻足观看,详细询问参赛无人系统装备的性能。对参赛的民营企业来说,产品及服务质量能得到大型军工企业的认可,就意味着很大商机。

平台契合需求,平台推动融合,平台连着市场。由此来看,“跨越险阻2018”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打开了军民融合的入口大门,更激活了军民深度融合的一池春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