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声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
——当好应急保供“压舱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供应作为关系军队保障需求的战略性基础资源,地位与作用无可取代。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全国各地军粮供应工作不断改革完善,呈现出粮源可靠、质量提高、供应稳定、服务优质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 军粮体系改革在强化军地协调配合、推进集约化保障中实现了新突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军粮供应系统大力倡导爱国拥军,充分发挥部队后勤“国家主渠道”作用, 紧贴遂行多样化保障需求,向重大任务倾斜,向中心工作倾斜,在历次重大应急保供任务中,充分发挥组织系统完备、供应网络健全的优势,协同保障,跨区支援,起到了应急保供“压舱石”作用,成为军队后勤保障的强大支撑力量。
人变,时变,条件在变。军粮供应为什么能主动适应新形势?归根结底,在于军民团结、军地一体推进国家主渠道建设,形成了一个好的供应保障体制——军粮供应凝聚军政、军地集体智慧,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义务;形成了一个好的军地联席机制——军地联合构建网络化布局、平战结合、军地紧密合作的供应保障机制;形成了一个好的管理体系——用一整套规范有效的军粮供应制度办法和管理模式,锻造出专业化的保障队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军粮供应改革发展政策依次落地落实,后续任务将更加艰巨。我们将坚持服务备战打仗的根本导向,明确服务备战打仗的方法路径,主动适应保障需求,拓展军粮新概念,树立大食物观,实现军粮供应工作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落实、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军粮供应保障体系,把“胜战之问”变为“胜战之策”“胜战之基”。
应急演练■周 姣摄
亲历者说
“拉面班长”的幸福
■新疆和田军分区某边防团河尾滩边防连炊事班长 宋子飞
最近,我常给战友们做拉面吃。这事听起来好像稀松平常,可是在我们河尾滩边防连,却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们团大部分哨所分布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喀喇昆仑高原腹地,自然环境恶劣,社会依托条件差,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后勤保障难度比较大。过去,麻袋装的大米、布袋装的面粉等“高原粮”,因包装、面粉等级、高原沸点低等客观因素制约,做出来的饭吃起来口感较差,缺少“饭香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说做拉面了,就是大家辛辛苦苦包一顿饺子,一下锅也很容易煮成一大锅面菜糊。
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边防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军粮供应效率越来越高。而且现在的大米、面粉都是真空包装,品质均为最高等级,军地相关部门还将新鲜度等指标纳入军粮质量评定要素,及时跟进反馈监督。主粮供应保持大米、白面、黄豆、绿豆、食用油五大类,食用油可供选择种类近10种,满足了不同地域官兵的口味需求。同时,军粮站与部队需求紧密结合,缩减筹措期,形成“源头活水”的供应模式,确保送上哨所的军粮新鲜度。
现在,见了送上哨所的面粉,老炊事员都连连说好。用我们老家的话来说,就是“有金丝”,扯到很细都扯不断,我的拉面手艺终于派上用场了。
“拉面劲道有嚼劲,汤汁浓香可口,真地道!”来自甘肃兰州的列兵朱俊亮吃到新军粮做的拉面,赞不绝口。
我听了,心里很高兴。他的夸赞,不仅仅是因为我的手艺好,更是因为军粮供应的一系列创新发展。为了战友们更好地安心服役,我愿意在祖国的西北边防,继续当一名快乐的“拉面班长”。
军粮站长的一天
■青海省军队粮油采购供应站站长 邵巧云
这天一大早,我紧急召开站务会安排部署工作——前一天,供应站刚接到上级任务指令,要求我们为某跨区驻训部队提供热食保障。
敲定供应餐馆,落实热食菜谱,确认送餐时间、地点和数量,部署保障人员和应急配送车辆……前期准备工作安排妥当后,我们赶忙出发对接过境部队。中午11点半,我们到达热食供应第一站,现场为过境部队官兵提供热腾腾的饭菜,并指派业务骨干按照计划全程负责热食遂行保障,直至部队到达目的地。
下午,我又匆匆赶到驻青海西宁某部,参加“粮油科技进军营”活动。军地座谈会上,我和部队代表深入交流全国统筹、品种串换等军粮供应政策,探讨主副食“一站式”服务保障渠道,实地查看部队储粮环境。
近年来,军粮供应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部队野外驻训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加大,军粮供应已经逐渐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由单一供给向多样化服务转变。伴随“危仓老库改造工程”推进实施,各级军粮供应站的办公条件和储粮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军队需求变了,军供环境条件好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军粮供应保障工作做得更好。
事实正是如此。军粮全国统筹,实施品种串换,创新服务模式,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改变购粮方式,提高军粮质量标准,优化军粮包装,增加供应品类……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均以“便军、利军、强军”为服务宗旨,我所在军粮站也一直致力于为部队提供更有力度、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服务。
傍晚6点回到站里,我忙着向同事们询问当天保障情况:任务完成是否顺利?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十分热烈。
看着大家忙碌一天依旧劲头十足,我不禁感慨,今天又是为兵服务的一天,是充实而快乐的一天。
米香情浓保打赢
■王 钰
《星火燎原》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长征时期,红军战士谢益先过草地,遇到当地群众母子三人。见母子三人饿得皮包骨头,谢益先将自己的口粮全部送给他们。后来,那位母亲手捧绣着“谢”字的粮袋找来,才得知谢益先因饥饿牺牲在草地中。
时至今日,在全年高温、高湿、高盐、台风多发的三沙岛屿,为避免岛上军粮因转运次数过多、储存条件简陋而陈化霉变,海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精心研发军粮加工、储存技术,大米改用真空小包装,小麦粉则用充氮包装,最大限度为岛上官兵保证粮食的新鲜度和好口感。
事关“吃饭”问题,军民之间始终为对方着想。战争年代,粮食紧张,军民相互谦让,彼此扶持,从胜利走向胜利。走进新时代,全国军粮供应系统发扬拥军优属传统,急部队之所急,想部队之所想,创新服务理念,用好科技手段,坚持为部队提供优质军粮,助力部队备战打仗和战斗力提升。
如今,群众不用捐出“最后一碗米”,官兵也能吃上“最优质的米”。为了确保官兵吃得更好,以更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风貌备战打仗,各地军粮供应站主动适应新保障需求,尝试主副食综合保障;提升运输和存储技术,避免高山海岛寒冷或湿热环境下粮食变质损耗。对抢险救灾、反恐维稳、海上补给等特殊急难情况,排除困难全力支持完成保障。这背后,是军粮供应系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鼎力支持,也是对子弟兵爱民助民的真诚回馈。
更令人称道的是,除保障现役部队粮食供应外,一些地方的军粮供应系统还积极探索服务退役军人、离退休干部和优抚对象。
米香情浓保打赢。吃上优质粮,更有战斗力。餐桌上的军民情谊,贯穿强军征程,将成为永不断线的时代见证、双拥见证。
双拥影像
品 尝
■苏小彬 文/图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连续多年联合开展“粮油服务进军营、餐桌节约促强军”活动,营造厉行节粮的浓厚氛围。
在湖南省军粮供应管理中心开展的一场活动上,官兵们应邀品尝最新研发的自热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