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更要说“一家话”
■王 钰
今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公布,其中一位尤其引人注目——“马背上的好门巴”吴天一院士。
吴天一院士是塔吉克族,20世纪50年代参军来到青海,从此致力于高原病的防治研究与实践。为方便与当地藏族群众交流,精通汉语、塔吉克语、英语、俄语的他又学会了藏语。几十年间,从身为军人到退出现役,吴天一相继走遍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数万名牧民群众。
无独有偶。在西藏,有“雪域高原好军医”李素芝;在新疆,有“当代雷锋”庄仕华。
感动中国的,不只是他们孜孜以求填补医学空白的钻研精神,更是俯下身子为少数民族群众祛除病痛、与少数民族群众促膝交流的医者仁心。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下深厚友谊。而今,在民族地区,一种崭新气象更加令人鼓舞:军民团结带动民族团结,广大军民抱成一个团、拧成一股绳,在“改天换地”中成为一家人。
有一个词,藏语叫“金珠玛米”,维吾尔语叫“兵巴郎”,汉语叫“子弟兵”。不同的叫法,表达了一样的鱼水深情。从战争年代的红军官兵到和平时期的李素芝、庄仕华、吴天一,无不告诉我们,少数民族的特色语言文化应该成为相互交流和政策传播的桥梁。
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或高原山区人口密度较低,但不管多么偏远,军人从不会缺位。进入新时代,驻扎在沙漠戈壁、雪域高原的子弟兵,与少数民族群众踔厉奋进,共同巡边护边,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齐心协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丰硕成果。
对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从内蒙古“乌兰牧骑”到青海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从李素芝、庄仕华到吴天一,以军民团结带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实践生动说明:不同的语言,同一句话;不同的风景,同一个家;不同的色彩,同一束花。
亲历者说
贴心人 好顾问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村民 马青林
前几天,海北军分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又来到我们香卡村。听说小分队要来,牧民群众一大早就等候在会场里。
一年多来,宣传文化小分队就像“草原上的百灵鸟”,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吉祥。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草原,几年来只靠6头牛、20多只羊维持生活。去年,军分区领导带领小分队到我们村,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和科技养殖知识。得知我家牛羊病死率高,他们主动登门给我讲解科学养殖和动物疾病预防知识,还教给我具体方法。在小分队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下,不到一年时间,我家牛羊数量就增加3成,增收3万多元。
小分队宣讲辅导期间挨家挨户走访,帮助牧民群众深入理解乡村振兴,熟悉惠农政策,掌握养殖种植技能,提高法治意识,强化国防观念。靠小分队帮助,村里马有林等3户民兵党员走上致富路,两名退役军人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7户牧民开办了小卖部和农家乐。
随着小分队的倾力帮带,群众学习科学知识的多了,闲聊的少了;到村图书室看书的多了,玩扑克的少了;年轻人关心国家大事的多了,想当兵的也多了。在我看来,军分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是我们的贴心人,也是我们的好顾问,唤醒了大家拼搏奋进的劲头,点燃了青年后生们的从军梦想。
小分队 大舞台
■青海省都兰县人武部政委 扎西南加
“有困难,找小分队!”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了青海省藏族同胞的口头禅。
2013年初,青海省军区组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我被任命为队长,当时我各挑选了8名能歌善舞的藏族和汉族战士,由此踏上宣讲征途。
从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队长,到担任县人武部政委,我见证了小分队的成长壮大,越来越感受到,解难在一线,优抚在一线,小分队也有大舞台。
近10年来,随着小分队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我对民族地区的基层双拥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2017年6月,我率小分队前往循化县尕楞乡开展宣讲,偶然了解到藏族学生索南达吉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却因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我向省军区领导汇报后多方协调,发动为循化县贫困家庭高考生捐资助学,圆了他们的求学梦。令人欣喜的是,索南达吉学成归来奉献家乡,已成长为化隆县阿什努乡阿一村党支部副书记。
小分队大贡献。仅以省军区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为例,从成立至今,先后创演节目100余个,举办主题晚会10余台,结对帮扶15户农牧民家庭和23名贫困家庭学生,看望慰问62户老战士和红军遗孀,为高原牧区40余所民族学校、15家敬老院送去3000余件慰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