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乡村振兴的国防动能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中国国防报编辑部责任编辑:乌铭琪2021-05-06 09:13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五月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变成希望,期待着未来的收获;五月也是奋斗的季节,“红五月”名称里铭刻着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

这个五月,播种与以往不同——刚刚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我们,站在新征程的起点,该如何谋篇布局,才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动员。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农业是大国崛起的根基,国防则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当美丽乡村正在成为全社会力量凝聚的焦点、汇聚各类人才的舞台时,挖掘和释放其国防动能,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农民发明家的热切渴望

人才振兴兼顾国防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与强大国防,有着密切关联。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这也意味着两个“必不可少”:一方面,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国防动能的释放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农村这个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必不可少。

我们这支军队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渊源。“打土豪、分田地”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支军队就是从山沟里“爬”出来的,从芦苇荡、青纱帐里“钻”出来的。

革命战争年代,军队人才许多来源于农村。且不说,众多的革命将领都出于农门,农民的智慧一直是我们克敌制胜、取得一次次胜利的法宝:在山东平度,民兵用石雷、“二虎炮”、“五子炮”三大发明,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辉煌战果;在华北平原,冉庄民兵挖掘地道,在地下开展游击战,让敌人胆寒……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随着农村和农民教育培训整体迈上新台阶,农民发明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既有提高作业效率的新农具,也有堪称“准军事”特色的装备制造:云南农民阚家良发明的地膜机节省了人力物力,安徽农民钱新苗制造的飞机成功试飞,湖北农民张武义制造的潜艇能以20公里时速在水下潜行10个小时……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已达2254万。

西谚有云:“在每个国家里,太阳都是早晨升起的。”对新时代的中国而言,乡村振兴犹如一轮旭日,而国防则是这轮旭日升起的强大支撑。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就人才振兴而言,农民发明家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可直接推动改变农业农村面貌,又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一定助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乡村振兴为国防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厚土壤,国防人才培养有利于释放乡村振兴的国防动能。如何尽快梳理农民发明成果,怎样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发明人纳入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就是我们的“每事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说,所有这些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一道道无可回避的必答题。

智慧农业的热切期盼

基础设施建设搭载国防功能

放眼全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成果,正在惠及基层部队广大官兵。

午饭时间到了,执行海上护航任务的临沂舰的餐桌上,摆上各色佐餐调料,辣椒酱、黄豆酱、下饭菜……家乡的味道抚慰着远航水兵的胃和心。临沂舰入列近10年来,年均出海时间200天以上,长期远离祖国大陆,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的“沂蒙红嫂军供”系列产品伴随其航迹,走过了四大洲三大洋。

战舰后勤保障,呼唤双拥支前的创新实践。如此创新实践,得益于时代的巨大进步。谁能想到,“沂蒙红嫂军供”系列产品中,竟然有东北大米、有新疆红枣!知情人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沂蒙红嫂、绿色农业、现代物流三方融合创造了条件,一“纳”一“吐”两个以前很难完成的任务如今能够顺利实现:把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优质农副产品“吸”进来,把临沂本地的绿色农副产品“推”向基层部队。

与此堪有一比的是,武警部队后勤部联合贵州军地相关部门,实施“黔货出山进军营”专项计划,通过贵州绿色农产品北京运营中心,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拥军价”统一配送到部队超市。伴随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黔货出山进军营”的升级版极大地拓宽了军地合作空间。

远不止这些。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历史巨变,同样十分惊人。

前不久,吉林省农安县“春耕无人作业”演示,新疆无人化“超级棉田”发布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为技术进步,今天的农业已经不依赖世代家传的农耕经验,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智慧农业”魅力初显。

如果说,“沂蒙红嫂军供”“黔货出山进军营”由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积极参与,还仅仅属于“智慧农业”的初级阶段,那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场进行全方位分析、指挥、调动和管理,辅助管理者了解、掌握农场各区域信息,则属于“智慧农业”的普及阶段。

农作物干渴,系统精准补水;农场闹虫害,系统预警并启用无人机杀灭……“智慧农业”带来的深刻变化,不仅直接造福农业和农民,也有效促成乡村振兴释放出应有的国防动能。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在平凡中发现奇迹。”释放乡村振兴的国防动能,既要善于发现,更要善于创造:乡村道路、水利设施、气象监测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兼顾国防需求?国防动员基地规划、国民经济动员部署,怎样借助乡村振兴的巨大红利?这些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值得军地双方进一步深入探讨。

特色小镇的热切呼唤

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国防观念

当国防这一宏大主题,与一座座乡村小镇相连,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国防小镇来来往往的游客给出了回答:国防教育,可以写在课堂的黑板上,也可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相比“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这种边走边看、现地体验无疑更具吸引力。

2020年9月6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云南省龙陵县腊勐镇腊勐社区的滇缅公路惠通桥入选。

惠通桥横跨滔滔怒江。滇缅公路于此越过怒江,在不远的松山上盘旋。远远望去,松山宛如一只巨大的乌龟盘踞在怒江大峡谷之一侧,成为扼守滇缅公路的一座超级“桥头堡”。

整个松山现存遗址69个、遗迹816个,保存完好的战壕约13200米,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处可见。

10年前,军民联手在龙陵完成松山历史文物资源普查,并形成普查报告,决定把松山抗战文化纳入腊勐新镇建设整体规划,打造抗战旅游文化品牌,国防小镇应运而生。

数年之后,相距几千公里外,河北省邯郸市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

这里曾是八路军对敌斗争的革命根据地,“九千将士进邯郸、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举,给这片土地烙上深深的红色印记。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在邯郸,像这样的革命旧址有88处。

2017年,由邯郸军分区和邯郸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牵头规划的红色电影文化博物馆落成,面积1600余平方米,馆内收藏红色电影胶片、放映机、电影海报等近2万件,博物馆先后被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承载记忆,铭记历史。硝烟散去,昔日藏兵于民的小镇村落,不少以国防小镇的崭新面貌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遍布全国各地的国防小镇更以特殊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

强国强军先强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践证明,国防观念的强化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建设的必然要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