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发挥科技优势,助力湘西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握文 康子湛 谭 琳责任编辑:尚晓敏2020-12-30 06:27

湖南湘西地域偏僻,山脉纵横。在脱贫攻坚战中,国防科技大学发挥科技优势,助力湘西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凤凰振翅”的科技密码

■解放军报记者 王握文 康子湛 谭 琳

【新闻回放】

2013年11月3日,习主席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了解村里围绕扶贫开发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习主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湘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党委和政府要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好目标,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口帮扶等措施加快发展。

湖南省凤凰县菖蒲塘村一角。贾宏达摄

岚霭缭绕,群山环抱。

地处湘西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平整的道路环村入户,幢幢房屋错落有致,座座果园散布山坡田间,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

时值收获季节,菖蒲塘村老支书王安全和几个村民忙活得热火朝天:“快尝尝我们引进的新柚子,今年大丰收。”

“当年就是在这片果园里,习主席亲手帮村民摘下两个柚子。”尽管已过去7年,习主席考察菖蒲塘村的场景,王安全至今仍历历在目。提起今昔变化,王安全更是难掩激动:“这些年,在地方政府和部队官兵的帮扶下,当初狭窄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产业园里的猕猴桃、柚子等经济作物已形成规模,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菖蒲塘村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民们告诉记者,是当地政府和国防科技大学帮他们走出了一条科技致富路。

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弄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大数据云平台,增收之路明明白白

在菖蒲塘村长坳组,村民梁立成热情地将记者迎进他新建的两层小楼说:“在政府和部队官兵的帮助下,我脱了贫,住上了新房,种植的7亩多猕猴桃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谈起脱贫后的打算,他说:“前几天国防科技大学的专家来到村里,准备用他们研发的系统,再次帮我进行土壤检测并优选水果种植品种,让我挣到更多的钱。”

梁立成提到的专家,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李军。

一名搞电子科学研究的教授怎么还懂农业?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年,国防科技大学与菖蒲塘村长坳组结成了帮扶对子,他们在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并走访湘西州委、州政府后,决定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帮扶之路。

“习主席在湘西州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国防科技大学领导介绍,2016年,学校电子科学学院与湘西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以李军所在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高性能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携手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共同建设“数字湘西州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

打开平台,记者看到,平台利用北斗卫星定位、遥感监测、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测量整理整个湘西州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基本农田、水系等国土数据,并结合三维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数据,分析不同土质分别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帮扶要帮到贫困户的心坎上。菖蒲塘村贫困户梁立成有干劲,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水平不高,守着几亩薄地难以找到脱贫之路。

当地政府借助平台大数据分析,帮助梁立成选取了一块适合开发耕种的用地,选取猕猴桃作为经济作物,今年迎来了大丰收。

“不仅仅是一块小田地,平台更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协助完善整个区域的发展规划。”李军介绍,利用平台的系统分析,没田、没水库、没耕地等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地方一目了然。平台还可以对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某个地方适合种植什么经济作物、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既可为农户提供建议,又能为当地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决策辅助。

该平台投入应用后,显示出科技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湘西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向宏伟介绍,他们利用该平台,帮助花垣县麻栗场镇黄土坡村绘制出“两茶(油茶、茶叶)一叶(烟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蓝图。黄土坡村因地制宜,在原有3000余亩低效油茶林基础上,改造高效油茶林860亩;大力开垦茶山、建设茶园,种植高山优品黄金茶,形成了近两千亩的“黄金茶园”。

如今,该平台已为湘西州花垣、凤凰、吉首等多个县(市、区)的村民提供地质、土壤、降雨和气候分析服务,指导他们科学合理种植经济作物。

精耕细作、不栽盆景,家家户户脱贫情况一目了然——

摸底数把脉门,脱贫之要在精准

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能了解扶贫工作全貌。在“数字湘西州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上,“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

管理系统上,整个湘西州的扶贫工作情况一目了然。该系统可对贫困户和扶贫项目的详细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管理,并以图表形式动态呈现扶贫成效,帮助扶贫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扶贫村的详细情况。

国防科技大学领导介绍,脱贫攻坚关键是“精准”二字,他们决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配合地方政府先从精准识别开始发力,把贫困户的底数摸清。

2016年,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景宁领衔的专家团队与湖南省第二测绘院达成合作协议,经过两年时间的攻关完善,这套“精准扶贫管理系统”正式上线。

记者点开系统中农户施进云家的页面,一张精准翔实的贫困户信息卡展现眼前,卡片中包含施进云家中住房结构、面积、通电通水通广播情况,各年度家庭收入及参加扶贫项目情况,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情况,以及家庭土地面积和位置等信息,精准的数据让人一目了然。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部队官兵的帮扶。”2013年,施进云还是贫困户。如今,施进云一家不仅脱了贫,还带动了周边5户贫困户一同脱贫。

“不缺钱,不缺物,就缺这样一条科技助力的脱贫发展之路。”菖蒲塘村党委第一书记隆海江感叹,借助这套系统,实现了贫困户信息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地理信息精准和扶贫成效统计精准,为扶贫业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看到我们的科研创新成果能够助推脱贫攻坚,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国防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副教授吴秋云感触颇深。作为系统开发的定点联系人,吴秋云在2年时间里跑遍了湘西州的所有市县,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对接,他前前后后调试算法达几十次;一旦系统运行遇到故障,他就会第一时间驱车前往解决。

如今,这套管理系统已经在花垣、凤凰、吉首等多个县市区的扶贫示范村推广使用,覆盖整个湘西州地区。

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手拉手心连心,城乡共上一堂课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这是我们家乡的宝藏——炎陵黄桃,它是炎陵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宝贝。”长沙市博物馆多功能厅内,一堂主题为“宝藏”的城乡互动课开讲,远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中村瑶族乡的何禹轩同学正通过网络直播介绍家乡的特产。

在长沙市博物馆多功能厅内,来自国防科技大学附小的崔藐月,则讲述了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宝藏故事。

直播屏幕联通的,是来自湖南湘西、株洲、岳阳、娄底等多地学校的师生,共2000多人实时收看。这次活动,廖家桥镇中心完全小学校长瞿红良带领5名教师全程参与,他说:“扶贫又扶智,开展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对我们湘西山区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一边是历史与文物,一边是乡村与田园,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堂城乡网络互动课将群山环绕下的农田与远方的都市建立起联系,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我们正在探索建立一种借助网络平台的低成本、大规模、可持续、可复制的教育帮扶模式,让生活在像湘西这样偏僻地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国防科技大学附小党支部书记刘慧萍说。

这种城乡网络互动教育模式,脱胎于国防科技大学多年“慕课”平台教育的成功理念。将学习搬到网上,学习者通过网络即可在线听课、随堂测试、讨论交流、完成作业和课程考试,不受时空限制,课程资源对所有人开放,只要有网络环境,人人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习主席指出,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工作处干事薛波说,扶贫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更在于心灵上的深耕细作、点滴影响。为此,他们依托国防科技大学附小,借助该校已有多年成功经验的网络学习平台,与帮扶的乡村小学成立“共研成长共同体”,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帮助孩子们成长。

网络教育的翅膀飞越大山,缩小教育的地域差别。第一次看到“小讲师”网络直播课程时,炎陵县小学生盘湘钰回家告诉妈妈:“视频里的小讲师跟我一样大,她都可以给同学上课,我也要向她学习,敢于展示自己。”

时隔半年,这个性格内向的瑶族小姑娘,也走上了网络讲台,落落大方地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专长和学习心得。

记者手记

科技“阳光雨露”惠及农户

“今天的好日子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短短几年间,菖蒲塘村果业兴旺了,农民致富了,环境变美了,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些可喜的变化,凝聚着国防科技大学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努力。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条科技致富路。国防科技大学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好帮手,让科技成果惠及农户,让科技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菖蒲塘村,几名年轻人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销售当地水果。一个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为整个湘西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农作物种植带来了科技的“阳光雨露”。“资源整合”“产业链条”“电子商务”,这些村民们过去很少听到的新名词,如今在菖蒲塘村变成了真真切切的“致富经”“摇钱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防科技大学的实践启示我们,注重发挥科技优势,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是军队支援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