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少数民族摘帽村系列报道②丨“长寿之乡”的美丽嬗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典宏 冯强 迟桂仕责任编辑:乌铭琪2020-07-03 08:47

“长寿之乡”的美丽嬗变

——回访少数民族摘帽村系列报道②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冯强 通讯员 迟桂仕

“百花开来丰收来,丰收来呀幸福来,欢唱那新时代,瑶家幸福生活来……”

炎炎夏日,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德纳村,莲藕泥鳅共生产业示范基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子弟兵帮我们建设莲藕泥鳅共生产业示范基地,这两年收益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看着技术员将泥鳅苗投放到水塘,德纳村脱贫户覃梅燕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们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挣不了多少钱。自从入股产业示范基地,家里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秀美的山水是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也给瑶族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德纳村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表难以蓄水。千百年来,当地瑶族群众只能在石头缝里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过去,德纳村有一半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2016年,该县人武部开始挂钩帮扶德纳村。经过调研,他们发现当地非常适宜发展莲藕种植,同时,在藕塘中养殖泥鳅,不仅能起到疏松淤泥的作用,还能增加有机质肥料,促进莲藕生长。

为此,人武部主动与当地农业公司联系,协调他们与德纳村党支部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建起莲藕泥鳅共生产业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不仅如此,他们还帮助村里建起了隆祥兔养殖基地和水生蔬菜种植基地,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探索出一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致富新路。2017年12月,德纳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昔日的荒山成了瑶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乡风纯朴、邻里和睦、生态宜居的德纳村,已成为当地的一道美丽风景,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人武部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帮助瑶族群众巩固脱贫成果,打造集观光、垂钓、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村。

浏览相关视频

请扫描二维码

视频制作:张高峰、韦民

视频编辑:赵燕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