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全国总动员的战“疫”支前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蔡逸秋、乐文婉、石 灿、邵 薇 责任编辑:李晶 2020-02-06 15:13:36

一场全国总动员的战“疫”支前

——抗击疫情阻击战行业及群体行动扫描

写在前面

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看到84岁高龄出征的钟南山院士,看到大喇叭喊话的“硬核村长”,看到火神山医院10天落成的“中国速度”,也看到各地自发支援武汉的暖心热搜……14亿中国人民行动起来,汇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走近那些坚守工作岗位的奋斗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奉献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全社会各行业和群体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医疗卫生

“幸有爱女学木兰,不计安危赴前线”

■蔡逸秋

除夕,在阖家团聚的日子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护理管理微信群却消息不断:报名去支援武汉。28岁的李宗育毫不犹豫:“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我去!”

李宗育是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师,已经有5年多的工作经历。“我相信自己能胜任。”她第一时间报名,并递交按了手印的请战书以表决心。

“幸有爱女学木兰,不计安危赴前线。父女原是相依命,儿行千里此心牵,时时扶杖倚门望,置酒布宴待凯旋!”李宗育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得知女儿出征驰援武汉,他赋诗一首送给女儿,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牵挂,更透着自豪和荣耀。

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去武汉支援前,李宗育还做了一个决定: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为了穿脱防护服或隔离衣方便,头发肯定得短一点!”李宗育笑着说,等我回来再留长。

自1月28日早晨抵达武汉,2月1日已经是李宗育投入战斗的第5天。“我将尽我所能,护理和照顾病人,战必胜!”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结束一天工作接受连线采访时,李宗育格外平静。和大家一样,她希望这场战役快一点结束,让武汉重现往日的繁华。

延伸阅读

在武汉,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一直铆在“疫情一线”,而武汉之外,还有一群“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医疗与卫生行业的“逆行者”。

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自1月24日从上海、广东派出第一批医疗队赶赴武汉以来,截至1月27日晚,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近6000人开展支援湖北的疫情防治工作。在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建成后,军队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该院的医疗救治任务。

国家部委、各地企业和社会力量,竭尽全力保障供应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一些企业动员车间工人全员春节不休假,全力生产防护服、手术衣、酒精片等医疗产品。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介绍,截至2月2日24时,共协调国内生产企业累计向湖北发送医用防护服15.45万件,运抵13.12万件,N95口罩发货13.36万件。

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企业正全负荷加急生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建立抗疫情心理支持团队,提供热线咨询和网络辅导服务;解放军移动检测实验室投入运行……驰援的脚步没有停止,驰援的力量变大变强。

交通运输

“给前线送去更多‘弹药’是我的荣幸”

■乐文婉

持续阴雨一周的湖北武汉在大年初四放晴了。1月28日11时20分,在和煦的阳光里,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为武汉送来约20吨物资。

不待飞机停稳,升降平台车、货运托盘车与10余位货物卸载员已在一旁等候。机舱打开,人与车齐动,一捆捆、一箱箱医疗物资有条不紊地通过传送带运输到货运车上。

据介绍,受疫情影响,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班数量不到平时的十分之一,但有近千名职工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障增援医疗队、救援物资、回汉旅客顺利抵达。

在空旷机坪的寒风里,监装员何光辉全神贯注地监护货物卸载,露在衣服外的双手与脖子冻得通红。原本在过年期间可以休假的何光辉,主动选择回到工作岗位上,每天从早晨8点半一直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他说:“我不能奋斗在医疗一线,但能在货运一线保障支援物资,给前线送去更多‘弹药’,是我的荣幸。”

延伸阅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特别是在近期春运大潮与疫情防控叠加的特殊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当前应按照“一断三不断”原则推进工作。“一断”,是阻断病毒传播渠道;“三不断”,是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通道不能断。

刘小明介绍,为保障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仅2月2日0-24时,全国高速公路应急物资绿色通行1.7万辆次,其中湖北全省的高速公路通行应急物资车辆达到8362辆次,武汉周边达到2625辆次。

此外,截至2月2日,中国邮政集团组织开行了邮政车3.2万班次、邮政航空专机5架次,运送防疫物资的专机共计运送口罩、药品等防疫物资4.9万箱件,保障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运输高效有序。

与此同时,面临春运期间大规模人员流动的实际,交通运输行业如何加强疫情防控也是关注重点。据介绍,根据1月26日的统计数据,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已投入一线防控人员26.35万人,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以及水路、公路客运站设置了检疫站6672处。

公益团体与社会组织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困厄于风雪”

■石 灿

“防护服告急!护目镜告急!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

除夕夜,一直关注武汉疫情消息的曹大鹏看到业内群里的这则求助信息,终于坐不住了。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困厄于风雪,我们必须得做点什么。”曹大鹏和群内成员都是互联网从业者,大家有的能联系渠道,有的有丰富的物资收集分发经验,很快,涵盖互联网产品经理、程序员、公司创始人等身份的77人民间支援湖北公益小组成立。

所有人“忙到不行”的那几天,正值一年中难得陪伴家人的时刻。曹大鹏紧盯着手机进行各方面统筹,孩子就在他身边自己玩;初四早上,兼任小组财务的小藤才有时间出去买菜;公司正值忙碌期,而两个科技公司创始人整个春节都在找货源、拉资源、对接各种合作方。

通过网上协作,1月25日到2月1日,公益小组共对接了114家医院,支持了其中55家,共计捐助护目镜6375个,N95口罩8300个,医用口罩50000个。

“我们做的这一点微薄的事情,能帮到一两个医生甚至一两个医院,就值了!”看到前方医护人员戴上他们筹集的护目镜的照片,曹大鹏感慨不已。如今,小组成员即将回归工作岗位,他们将把总结的方法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公益组织。

延伸阅读

在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公益团体与社会组织的暖心举动,带来光和热。

各级民政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各种募捐信息平台紧急行动起来。江苏省民政厅引导全省各级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积极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持;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会员企业捐赠现金、物资、专项公益基金超过20亿元人民币……

全社会爱心人士与团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武汉的爱心车主成立公益志愿者车队,为武汉市医务工作者提供后援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各地校友会为武汉各定点医院募集捐款;明星爱心慈善基金会、海外留学生、华人华侨、网络大V等募集捐款,联系海内外有资质的厂商向湖北一线定点医院捐赠医用物资;几家生鲜电商平台优先为医院、部队、防疫保障单位、防疫指挥机构以及其他防疫一线部门提供食材配送……

据湖北日报报道,截至2月1日12时,湖北省慈善总会共接收疫情防控捐赠物资合计696.76万件(含有捐赠意向书并且正在发货的物资)。截至2月1日17时,湖北省慈善总会共接收疫情防控社会捐款31.93亿元,用于支持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

战“疫”,我们都在第一线

■邵 薇

方寸之屏,战与“疫”、人与心、家与国,交响交织。

这些日子,手机仿佛有了温度。通过这个最便捷的网络终端,获取信息、保持联络、引发思索,同时也沉重、鼓舞、感动。

许多故事,就在手机里真实地上演。

——有位表妹,是穿军装的护士,主动申请加入军队进驻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队。那天,看到她转发的两个微信截图。一个,是她的护士长发在科室群里的:“她们(包括表妹在内的两名护士)私下电话告诉我:我资历深,比年轻同志有经验,是一名军人,有职责和义务为控制疫情作贡献,请护士长相信我、批准我。”另一个,是得知消息后,她的老兵父亲发给她的:“军人就是要付出,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加油!”“我是紧张,但又激动我女儿真正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是我家的荣耀!”

——军校同学的微信群里,正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3位同学忙碌间隙聚首合影,天各一方的同窗,纷纷留言致敬。他们身着的迷彩,仿佛有了光。

——在朋友圈,看到第二批奔赴武汉采访报道的同事,出征前在火车站合影留念。他们和已第一时间去往武汉的同事一样,将记录历史,也被历史记录。

——得知因采访结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也去了一线,发微信请她多保重。她回信时,已是次日凌晨2点多。从前方的报道中,看到她的繁忙已初见成效。

相信,这是许多身在异地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军人的感受——此刻的武汉,那么远,又那么近。

一场战“疫”,将成为我们对于2020年这个新年的最深记忆,也必将最终定格于国家记忆。

这场战“疫”,我们看到病毒无情,也看到中国有爱。每天,许多人密切关注着各地报告的确诊病例数,特别是死亡病例数。数字的背后,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个个家庭的悲恸,诉说着灾难之殇。然而,多难之邦中国,在灾难面前,从来表现出挺立的勇毅与奋勇的承担。总书记指挥部署,总理一线加油,医护人员执着坚守,人民子弟兵无畏逆行,建筑工人、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各行各业快速动员、八方支援——众志成城,这个“很中国”的语词,既书写着道路自信、制度优势,也刻画着民族性格、中国力量。在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7天,钟南山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当讲述到听说在武汉的街道上,老百姓唱起国歌时,他眼含热泪、分明哽咽:“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这位一贯讲真话的耿介老人,代言中国的大爱。他的泪光里,闪烁着对人民的爱、对中国的信。

这场战“疫”,我们看到“硬科技”发展,也看到“软环境”变化。17年的时光,“当惊中国殊”。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相比,科技与医疗水平的进步,令医学专家感慨:无论是病毒的分离速度、病情的检测精度,还是疫苗的研发进展、疫情的大数据排查,都与17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硬科技”是战“疫”的锋锐利器,那么,“软环境”则是战“疫”的共同阵地。每日的疫情通报、新闻发布,通过移动互联网推送至亿万个终端,信息的愈发透明,让人们在为疫情担心的同时,也伴着些许知晓疫情的安心。融媒体、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亿万中国人得以成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云监工”,人们可以不在现场,却又分明就在现场。无论是在一线战“疫”还是居家防疫,无论是在天南还是在海北,难觅“信息孤岛”,人们在发达的社交平台上分享资讯、争论分辩,传递信心、抱团取暖。在这个巨大的“云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战“疫”的第一线,每个人都是能动的一分子。

这场战“疫”,我们看到伟大,也看到平凡。操着南腔北调的苦口婆心劝说防疫的村干部,严厉中不乏笑点的五花八门的防疫标语,把省委书记挡在村外的村民,给派出所民警送去500个口罩的青年,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妻子喊出“我包一年家务”的男子,给医护人员送去热咖啡的市民,挺在抗疫一线把买给孩子的奶糖挂在门外却不敢回家的女干部……他们代表着中国大地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身边邻家最平凡的平凡,他们并无惊天动地之举,但他们的精神向度,却更广袤、更绵长。

今天,疫情依旧严峻,战斗还在继续。或许,我们还有诸多遗憾,当然,我们不能停止反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深爱今日之中国——这是我们共同的时代,这是我们共同的祖国。

这个春节注定难忘。对许多人而言,年味改变了况味,甚至,变成了战味。这一年,我们每个人心中注定都有一座武汉城。因为,“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早已告诉过我们答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