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一甲子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连续60年输送优质兵员纪事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家炉 郭冬明 责任编辑:李晶 2019-09-07 08:50:39

金秋九月,行走在赣东北的鹰潭市余江区,大街小巷涌动的“参军热”令人振奋。

余江区人武部政委刘东才告诉记者,这股“参军热”持续60年,长盛不衰。仅今年,适龄青年网上报名应征2256人,参加体检965人,分别接近征兵任务数的20倍和8倍。截至9月4日,体检、政审“双合格”的大学生占比近八成。

余江曾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在党中央“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下,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毛主席闻讯,写下光辉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重获新生的余江人民饮水思源、牢记党恩,把参军入伍作为报党恩、跟党走的实际行动,60年来累计向部队输送1万余名新兵。因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余江4次受到国防部表彰,5次受到原南京军区表彰。党的十八大以来,余江年年被评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从“一季征兵、突击准备”到“四季准备、常态熏陶”,这里有个“余江共识”——

“哪能等战斗打响了,才开始抓征兵工作”

红色沃土孕育红色基因。江西是一片红色历史深厚的红土地,余江曾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从军报国的光荣传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发展,一批批余江儿女前赴后继、流血流汗。

张国栋,一个令余江人民骄傲的名字。他曾因患血吸虫病而命悬一线,被党和政府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1958年,20岁的张国栋毅然报名参军,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蓝天卫士,是余江第一批送走的130名新兵之一。1968年,张国栋受到毛主席接见,后来成长为空军某师政委,被誉为“从余江起飞的空军特级飞行员”。

和张国栋一样,“战斗英雄”李来喜、“抗震救灾英雄”黄金文、精武标兵章星……这些英雄和标兵激励着一批批优秀青年,将军营作为实现梦想的舞台。

2014年夏天,洪湖乡青年学子官武南作出重要人生抉择:当兵去!9月初,从小听着参军报国故事长大的官武南,成为余江首位参军入伍的在读研究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夏天,许多和官武南一样的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应征,决心到军营实现自己的梦想。

潢溪镇青年彭隆,今年高考被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录取。听着爷爷和叔叔的军旅故事长大的他,高考后得知征兵消息,主动报名参军,目前已顺利通过体检和役前训练,成为一名预定新兵。

英雄故事的潜移默化、国防教育的常态开展、动员宣传的深入进行,让崇军尚武的基因融入余江青年的血脉,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哪能等战斗打响了,才开始抓征兵工作!”鹰潭军分区政委韦情说,“参军热”60年不降温,得益于从“一季征兵、突击准备”到“四季准备、常态熏陶”的转变。

功夫下在平时,天天都在选兵。在余江,从区委、区政府到机关各部门、各乡镇,都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常态化征兵宣传机制:组织人员深入乡村街道、企业厂矿、田间地头,面对面宣传发动,与每名适龄青年及其家长见一次面、谈一次话、发一份宣传资料和公开信,与在外上学、务工青年通一次电话,同时建立适龄青年微信群、QQ群等平台,形成立体宣传格局,确保不漏一人,随时掌握适龄青年在外动态、身心状况、社会交往、现实表现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常态精准的征兵宣传动员,让余江青年参军热潮经久不衰。在这片红土地上,“一家四代从军”“连送四子入伍”“承兄遗志报国”等动人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佳话,兵役机关“十里挑一、优中选优”的情况成为常态。

从“一把手挂帅征兵”到“一班人集体定兵”,这里有条“余江标准”——

“哪怕输送一个不合格的兵,都是失职渎职”

“哪怕输送一个不合格的兵,都是失职渎职。余江有两条雷打不动的征兵‘铁规’:无论哪名青年入伍,都必须经过区委常委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无论当地哪位领导,都不准打招呼递条子,插手基层征兵工作。”不久前刚由余江区区长改任区委书记的苏建军告诉记者,两条“铁规”说到底,是一条“余江标准”——打仗标准。

1958年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后,时任余江县(后撤县改区)委书记的李俊九严格把关,选送了一批合格兵员到部队,余江当年就实现无责任退兵。后来,继任者以老书记为榜样,把多征好兵作为政治任务,逐渐形成“一把手挂帅征兵”的传统,并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不断往下传递,优质兵员也由此源源不断送往部队。

采访期间,记者在余江区委会议室看到,区委书记苏建军正组织区委一班人和兵役机关同志,讲评征兵工作情况,督办相关事宜。“每年征兵期间,这样的协调会定期召开,风雨无阻。”与会人员告诉记者。

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源头在征兵,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想方设法为部队输送能打仗的兵。按照“党委书记挂帅、政府领导坐镇、兵役机关主抓、职能部门配合”的机制,余江在全国首创“常委一班人集体定兵会”制度:每年征兵期间,区委专门召开常委会,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全区“双合格”预定兵员情况,全面综合衡量兵员的政治、身体、文化、年龄等条件后,结合部队需求,逐一筛选,择优审定。

领导带头表率,各级抓好落实。每年征兵伊始,区政府和兵役机关及公安、卫生、教育等职能部门纷纷签订征兵工作责任状,“纵签到底,横签到边”,做到定人、定岗、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严把身体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廉洁勤政4道关口,构筑起紧实的选兵责任网络。

体检,是征兵工作的第一关。他们注重选准配强体检队伍,坚持单科淘汰、双向把关、三方会诊,对重要体检项目编设密码,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送兵前对预定兵员逐一复查,防止带病入伍。

政治考核,是兵员政治质量的关键环节。他们落实三级联审、区域联审、交叉联审和集体走访等制度,对体检合格的在外上学、务工和经商人员,派出力量实地了解,逐一摸清年龄、学历以及现实表现情况,确保无死角全覆盖。2017年,通过治安、禁毒、刑侦等业务口联审,他们及时查处了一名有打架斗殴案底人员顶替哥哥应征的行为。

廉洁征兵,是征兵工作的底线。他们邀请应征青年家长、基层干部等担任征兵监督员,严格落实政策规定、方法程序、审定新兵、阶段结果、监督渠道“五公开”和集中办理入伍手续;依托3级兵役服务站,对群众举报、信访、咨询等,做到网上办、马上办、最多跑一次。

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到“当兵一次、受益终身”,这里有套“余江保障”——

“哪能入伍敲锣打鼓,返乡无人问津”

余江有个特殊习俗:这里的青年一旦被批准入伍,军地领导登门慰问,乡邻亲友祝福道喜,入伍时披红戴花,敲锣打鼓全村欢送。

“从‘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到‘当兵一次、受益终身’,余江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保障路子。”韦情说,“参军热”持续60年,起初是因为消灭了血吸虫病,余江人民出于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后来则是由于余江区党委政府从尊重军人军属、解难帮困办实事,到拓展完善“优先”“优秀”“优待”的奖励褒扬措施、为退伍军人拓宽就业渠道,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让应征青年无后顾之忧、现役军人可安心服役、复转军人能有所作为。

为了激励余江儿女参军报国,他们先后出台《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细则》《重点优抚对象“三减”“四免”实施办法》《关于设立“国防奉献”激励金,进一步提高现役军人优抚质量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探索开展“三联三助”活动,通过联系所在部队、助力教育培养,联系官兵个人、助力建功立业,联系官兵家庭、助力排忧解难,让官兵心安劲足追梦军营。

2018年11月,黄庄乡杨继科入伍不久,年仅42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区人武部走访得知后,及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并联系杨继科所在部队批准其回家处理后事。归队后,杨继科积极投身新兵训练,被评为优秀新兵。

春涛乡入伍战士章星,父亲罹患重病,家庭陷入困境,区人武部主动协调民政、卫生等部门结对帮扶,解除其后顾之忧。章星在部队刻苦训练,先后被评为集团军干部标兵、精武标兵,并荣立二等功。

去年8月1日,《鹰潭日报》刊登鹰潭籍现役官兵一年来立功人员名单,余江籍官兵2人荣立二等功、16人荣立三等功,立功比例位居全市第一。

“部队是所大学校,我们把优秀余江儿女送进军营,既是为部队输送优秀人才,也是为我们余江经济社会建设储备人才。哪能入伍敲锣打鼓,返乡无人问津?”余江区委书记苏建军说,每年退役老兵返乡,他们像欢送新兵入伍一样,到火车站、汽车站敲锣打鼓把老兵接回来,并组织召开欢迎会、座谈会、培训会、推介会、招聘会,让新兵入伍风风光光,老兵返乡热热闹闹。

同时,他们还扎实做好转业军官、士官安置工作,想方设法将转业干部安置到公务员岗位,将转业士官100%安排到事业单位。目前,全区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成员中,退役军人占六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