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辩证逻辑
■陶传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重要论述,突出的理论特质在于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智慧,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人民立场与人类情怀的相互连接。既坚持人民至上,又坚持胸怀天下,把人民幸福与人类进步紧密连接起来,使我们党既站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制高点,又站在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为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解决中国问题中致力解决世界问题、在解决世界问题中推动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类情怀,既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致力于人类解放崇高事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继承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基础上,着眼破解新时代党群关系面临的新问题,鲜明提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些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群众史观,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中国气派。同时,习主席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博大胸襟,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把推动中国人民的发展进步与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连接起来,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中国主张,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美好世界,充分体现了党的最高理想对于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要求和对实现人类共同价值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优秀文化品格。
自信与自立的相互支撑。马克思主义主张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尊严,要保持其独立性,捍卫其尊严和主权,各国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能否保持自信自立,是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同时致力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塑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丧失自信、无法自立的屈辱悲惨命运,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气可鼓不可泄。进入新时代,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较量中,能否坚定“四个自信”,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始终保持和提振来之不易的自信自立精神,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把自信自立精神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创造性运用,是对我们党独立自主治国理政方略的创新性发展,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坚持现代化建设的自信自立,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底气,实现了自信与自立的有机统一。
原理与原创的相互辉映。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习主席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具体结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当作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闪耀着时代和实践的光辉,实现了原理与原创的相互辉映以及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主题与问题的相互贯通。历史是以不同的时代为节点连接起来的曲折发展的轴线,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主题。主题是时代的标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主题是具体问题的集中表达,问题是时代主题的具体展开。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主题,破解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责任。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握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特征,把握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主题,科学认识不同时代主题下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具体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着力破解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难题关隘,实现了以时代主题引领破解矛盾问题、以破解矛盾问题回应时代主题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把坚持问题导向从一般性工作要求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统一,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着力攻克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扫除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绊脚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充分彰显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伟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焕发出时代的生机活力。
统筹与运筹的相互转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如何运筹帷幄之中,能否决胜千里之外,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特别是战略运筹能力的严峻考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的居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有的居次要地位、起次要作用,必须善于统筹全局、抓主要矛盾,学会“弹钢琴”。这些基本观点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战略全局上统筹强国强党强军伟业,紧密结合实践中面临的复杂矛盾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围绕强化系统思维,创造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阔体系设计,并在实践中运筹推动各项工作,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一般与特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辩证关系,处理好战略与政略、经济与政治、富国与强军、改革与稳定、发展与安全、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疫情防控、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推进各项建设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系统思维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运用,贯通了顶层设计中的宏观统筹与推动落实中的运筹协调的逻辑链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观,为把系统观念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