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须有目标感
■范 晶
“大年糕、炸面团、搓鱼鱼,窗户上新贴的红剪纸,映衬出新年的喜庆。”1942年春节,“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教育家吴玉章,与青年官兵边吃着陕北小吃边交谈。吴玉章告诉青年官兵,做事情只有目标还不行,还要有目标感。目标感,就是时时想着目标、天天奔向目标的好状态。
“距离疏远不了亲切,屏幕隔离不了祝福。”2022年春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事业的奠基人孙家栋在视频通话中勉励年轻的航天人:我们的使命感、成就感,都来自责任感和目标感。航天的路很长很长,保持目标感很重要。
目标昭示方向,目标引领发展,目标凝聚力量,目标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然而,当“目标”二字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字,目标便“升华为精神的向往”“增添了几分内心的力量”。这种对目标有“精神的向往”和“内心的力量”的人,被管理学家称为“意义塑造师”——那些目标感强,能清晰、生动地描绘目标的人,会让生活有意思、人生有意义。
“他是戈壁胡杨,一生坚守,千年万年终不悔;他是大漠红柳,扎根大漠,我以我血荐轩辕。”“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生前一直这样自勉——每天向着目标前进。一次谈话中,有人问林俊德靠什么实现了冲击波测量“三级跳”,林俊德微笑着回答,可能跟我的目标感有一点关系吧。
“我不是目的性很强,而是目标感很强。”“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曾这样解释,“目标感,其实就是盯着目标干,就是朝着目标赶,不停歇、不懈怠。”战友们说,张超人如其名,确定当优秀舰载机飞行员的目标后,他始终以赶超的姿态奋力前行,以超多的汗水刻苦训练,最终通过超强的努力收获了超常的成绩。
万事从来贵有恒。现实中,很多没有成功的人,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没有对目标保持专注持续的努力,也就是缺乏目标感。而一个个成功者的经历也启示我们,有了强烈的目标感,人生就犹如长长的奔跑,一程一程,向着目标奋力前行;就像艰难的攀登,一步一步,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有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然而,当“乱花渐欲迷人眼”,目标感如同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很容易被模糊、冲淡,甚至打断。正因为如此,建立目标、笃定目标,让自己的行动始终有目标指向性就非常重要。而一旦对目标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那就会如网友所言,“如果你有目标,每天去靠近这个目标一点点,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歌德有言:“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的确,终日紧盯远在天边的大目标,容易使人望而却步,而如果把大目标加以分解,使其成为一个个近在眼前的小目标,则更容易使人通过每日“打卡”的方式去实现。
当年钱钟书进入清华大学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为了这个目标,钱钟书把每天的读书和写作细化到具体页数,最终“把这里的书通吃了一遍,有的还是咀嚼。”有人统计,在代表钱钟书学术成就的《管锥编》中,就引述了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12万多条书证,旁征博引,博大精深。
“当兵当好兵”,这是李向群1996年12月刚入伍时给自己树立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李向群叠被子要求自己叠得最好,入不了党就先当“编外党员”,主动当清扫厕所的“所长”,每一项训练都练到最好……一天天的努力、一月月的进步,最终让李向群成为了“新时期英雄战士”。
保持目标感,吃苦不可或缺。什么是真正的吃苦?有人这样解释:吃苦是长时间为了目标而聚焦的能力,是放弃无效社交、忍受不被理解而继续坚持的能力,是小有成就依然更勤奋更有理想的能力。
“对于已经建立的目标,必须有使用实践的新人。这样的新人,就是目标专一而不东张西望的人,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的人,持之以恒而不浅尝辄止的人。”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新年新征程,你我他,都应该做这样有目标感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