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春花绽放,绿草吐新。京畿南部某装备训练基地晨曦微露,近千人的呼号声响彻蓝天,“战必胜”军事训练体系从清晨就拉开帷幕。 3月末,中部战区空军某装备训练基地对标对表新的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与地方专业体能训练团队合作修订“战必胜”军事体能训练体系,从分层制定计划、合理分解训练、服务战斗力生成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实践教学。 解决“吃不消”与“吃不饱”的难题
“单杠拉3个以下的,先进行‘吊环划船’练习,快拉慢放,一组10次……预备,开始!”在器械训练场,三连连长王少君正在利用多功能器械架组织单杠训练,“根据‘战必胜’军事训练体系安排,我们连队按训练水平分了几个小组,到现在大多数人都实现‘脱贫致富’,部分达人们都向着优秀的标准迈进呢。” “每天两个五公里加三个‘一百’是必选‘套餐’,体能不好的还要单独加练,腰酸腿疼是‘家常便饭’。”刚刚完成上肢力量训练的上士孙梦麟依旧清楚记得初入军营时的痛苦经历。谈起现在的体能训练,最大的感受就是“针对性更强了”。 每一滴汗水都要流在刀刃上。按照“分层级适应、分阶段提高”的思路,“战必胜”军事体能训练体系为不同体质、不同基础的官兵量身定制训练计划。不仅在训练方法上突破了以往的老套路,最重要的就是根据每个官兵的体能状况量体裁衣、科学施训,提高了训练效益。
给体能“小白们”一个台阶下
箭步蹲、立卧撑跳、壶铃单臂划船……训练一个接着一个,不到20分钟的时间,汗水就沿着李红睿脸颊两侧流下,身上的衣服也全部湿透,勾勒出健硕的身材。可谁能想到在两个月前,李红睿还是大家眼中的“后进生”。胡耀宗是该基地的带训班长,李红睿就是他今年带的新兵。刚入营时李红睿是个小胖子,与其他精瘦的战友们站在一起反差很大,被班长胡耀宗戏称为“最萌体重差”。“传统的三公里训练他只要一跑就掉队,不服输的他上次还肌肉拉伤了。”胡耀宗苦笑道。 新训练模式引入壶铃、划船机等新型训练器材,将跑三公里做了适当“降阶”,通过强化心肺功能、增强腿部力量等降阶练习,改变以往闷头加强度的错误做法,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减少了运动损伤,提升了训练的自主性,达到了训练效果。
配合着减脂“套餐”,三个月下来,李红睿瘦了20斤,摇身一变成了连队体能尖子,战友们争相请教学习。“我之前的梦想就是瘦下来,没想到‘战必胜’科学训练体系带来的‘红利’让我成为了焦点人物。”李红睿羞涩地说。 让实战化与体能训练“联姻” 训练就是战争的预演。“战必胜”军事体能训练体系的科学性、趣味性立竿见影,可它叫得最响的“战必胜”真的能实现吗?带着疑问,笔者走进了训练场。四连和五连正在进行体能对抗赛,两个连队由对方随机挑选出10名代表参加高脚杯深蹲、弹药箱运输、器材搬运、携装障碍突破等5个项目的比拼,双方选手互不相让,观众呐喊声震耳欲聋,比赛现场“火药味”十足。
列兵陈帅彬紧紧地把持着枪支奋力向终点奔去。在满场的呼喊声中,他一会儿身体前扑突破低桩网,一会儿又猛地一撑翻越高墙障碍……“我们将传统体能训练融入到实战化背景下,官兵完成体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完成各种技战术动作。”负责组织活动的训练参谋在一旁介绍,“从操场到战场、从达标到实战——随着实战化训练的不断推进,体能训练早已纳入实战化的视野。把体能融入技能、融入战术、融入实战,这才是打仗需要的体能素质。” “我赢了!”陈帅彬第一个通过终点,全场叫好声此起彼伏,战友们纷纷涌向前用力将他托举起来。笔者靠上前去,他一把拭去额头和脸颊两旁滑落的汗珠,边调整呼吸边说:“这是我参加‘战必胜’训练体系后的第一次竞赛,以往训练强度并不算小,但即使通过了基础体能考核,在作战技能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所以像这样的军事体育竞赛总是垫底。”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现代战场上最需要的力量主要以‘拖拉拽推’等为主。”该基地副主任姜建波向笔者介绍,“通过完善‘战必胜’体能训练体系,制定融合战术技能的体能训练计划,不仅体能训练效益不断提高,也带来了军事训练水平的全面提升。”
摄影作者:卢炳广 周雪峰 刘川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