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教员”是军医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军医刘继宏带兵育人的几段经历
■向 丹 李斯文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前不久,信息支援部队某部组织政治教员比武竞赛,卫生队军医刘继宏在政治理论、授课表现、临机处置等方面发挥出色,获评该部“标兵教员”。
一名军医能从十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让不少官兵感到意外。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单位鼓励干部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分不开。”刘继宏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部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立起鲜明的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导向,引导官兵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强化军事政治各方面能力素质,加快成长进步。
“成为一名素质过硬的多面手,其实并不容易。”去年,刘继宏从军医大学硕士毕业后,主动申请到基层部队锻炼,被分到该部卫生队。为了掌握更多技能,他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主动研究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经常探索实践。
起初受领一次教育任务后,他精心准备课件,想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可授课结束,他发现虽然道理讲了不少,但反响平平,无法让官兵内心产生共鸣。
官兵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教育课?应该如何走进官兵心里?复盘反思时,刘继宏心想:自己虽然不是政治干部,但官兵对医生的信任度较高,结合日常诊疗工作了解官兵思想,再开展教育就会有较强的针对性。
于是,他每天随身带个小本子,经常趁着诊疗时机与战士谈心,认真倾听大家心声,记下官兵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
一次,卫生队战士小王给战友扎针时不小心“走针”,刘继宏没有立即批评,而是先及时予以指导。后来了解得知,小王当时家中突遇变故,内心很是焦虑,导致精力不够集中。刘继宏一边对小王进行心理疏导,一边向上级反映情况,合力帮小王和家人渡过了难关。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首先做到知兵。”他结合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知兵诊法”:平时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活动看兴趣、吃饭看饭量、睡觉看姿势、走路看神态”,了解战士的思想状态;结合官兵用网习惯,通过“头像看情绪、上网看关注、花钱看去向、信息看心事”,从细微处把准战士思想脉搏。
有段时间,他留意到有的卫生队战士吃饭总是急匆匆,饭后餐桌也擦得不仔细。“是工作训练太忙没时间,还是因为心中有‘结’?”刘继宏深入调研得知,个别战士到卫生队后出现心理落差,觉得只能整天围着病床转,不能像其他战友那样冲锋战斗,久而久之产生了懈怠思想。
一次集合时间,刘继宏针对此类现象进行了讲评:“军医也需要在硝烟中冲锋,救治战友,虽然岗位职责不同,但大家向战为战的责任和目标相同。不论在哪个岗位,干得好一样能闪闪发光。能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事情做好,那你就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刘继宏的话,让一些战士陷入思考。很快,大家的工作劲头高涨起来。
渐渐地,刘继宏走进了官兵心里。随着对官兵的了解不断加深,他的教育素材更加丰富,授课效果也越来越好。
此前,得知上级组织政治教员比武竞赛,刘继宏踊跃报名,认真备课。比武中,他从接地气的网络话题讲起,延伸讲到跳出“舒适圈”,并以官兵参加模拟救治训练的具体人具体事为例,落到激励官兵立足本职岗位、锤炼过硬打仗本领上。
这些发生在官兵身边的鲜活事例成为“活教材”,激活了课堂气氛。一名官兵说:“听刘军医讲课,深刻而亲切,让人如沐春风,很受启发。”
“他不仅病看得好,课也讲得好,还能和大家打成一片”“要求我们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大家都信任他”……采访中,有战士坦言,刘军医讲的道理官兵信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始终表里如一、身体力行。
有一次,该部开展一线救治能力训练考核,受领任务后,刘继宏迅速带领卫生队战士进行战场环境设置。
根据天气预报,考核期间会下大雨。有人说,在泥泞的地上练战术会影响成绩,建议改在室内进行。刘继宏态度坚决:“什么是一线救治?就是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从‘死神’手中抢人。平时不从难从严训练,战时就会付出惨痛代价。”
随后的考核中,他率先垂范,一身水一身泥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圆满完成任务。
“道理不能光用‘嘴皮子’讲,更要用‘身板子’做。”该部政治工作部一位领导告诉记者,评价一堂教育课,关键要看教育是否达到“推动”“唤醒”的效果,而这取决于授课人是否具备综合全面的能力素质。刘继宏在课堂内外都让官兵认可,这名“标兵教员”名副其实。
“刘继宏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培养一专多能、一岗多通、一才多用型人才,对于部队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该部领导介绍,他们将继续在干部队伍中开展帮带活动,即遴选一批业务素质全面的技术干部和高级军士担任年轻干部“双导师”,同时组织年轻干部赴不同岗位轮流担任值班员,让官兵在基层“大课堂”中学习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