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科学制订“病号食谱”——
让“病号饭”精细又暖心
■丁雷 石发福
一碗软糯的燕麦小米粥下肚,配上两道清淡小菜,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战士小李顿觉肠胃里暖暖的,舒服了不少。
由于天气寒冷,小李最近患上了重感冒,正在该基地卫生队接受治疗。治疗期间,营里的炊事班每天都会根据“病号食谱”,为他准备有助于身体康复的病号饭。
给伤病员做病号饭,在基层营连并不新鲜,但是制订专门的“病号食谱”,在该基地还是头一次。“随着基层伙食水平的提高、科学膳食理念的普及,病号饭不能局限于一碗汤面或一份炒饭。”该基地保障处干部郭涛解释说,这是科学饮食帮助伤病员恢复健康的需要,也是满足官兵对病号饭多元化需求的举措。
上等兵小赵对此深以为然。去年,他不慎患上急性胃肠炎,治疗期间,班长专门请炊事班给他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还有两个荷包蛋。不料,小赵吃过之后腹泻的症状不但没能减轻,反而加重。后来,询问医生才得知,胃肠炎病人不宜食用鸡蛋等食物。
下士小张也有相似经历。那次,他鼻窦炎复发。排长认为鸡汤营养丰富,便每天让炊事班为小张准备一大碗。一番盛情难却,小张即便没有胃口也只好硬着头皮喝下去。没承想,鼻窦炎愈加严重,整日浓涕不断,殊不知鼻窦炎患者要少吃肉类和重油食物。
一份看似简单的病号饭,既关乎伤病员的身体康复,也传递着组织和战友的温暖。今年以来,在落实《军人营养膳食指导手册》等相关规定过程中,病号饭不好吃、吃不好的问题引起了该基地的重视。调查中,他们发现不少基层单位的病号饭制作,都缺少科学指导。
为此,该基地在广泛听取官兵意见建议基础上,专门邀请驻地医院的营养学专家,为卫生员和炊事员传授食疗相关知识;组织炊事员根据常见病症所需营养和单位采购实际,分类制订“病号食谱”,做到“因人做饭”“对症饮食”。
翻看“病号食谱”,笔者发现,食谱综合考虑了营养摄入、官兵口味、季节特点等因素,针对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伤筋动骨等10多种基层官兵常见病、易发症,分门别类梳理了有利于康复的食材和菜单,供伤病员挑选。
做好多样化的病号饭,需要更精细的伙食统筹。该基地在各营连建立起伤病员情况动态更新机制,将其与伙食采购数据挂钩。各单位根据伤病员康复进度和点餐情况,每天更新采购清单,动态调剂伙食,保证营养摄入均衡,促进早日康复。
“病号饭体现组织关爱,也要遵守伙食标准。”郭涛介绍,他们倡导因人因时因病而异,科学调剂食谱,适量提供饭菜,确保经费不超标、标准不降低、食物不浪费。
做好病号饭,营养又暖心。该基地统计数据显示,推行“病号食谱”以来,伤病员平均康复周期较以前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