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这道坎,就是另外一片天”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通讯员 郑烨
从某新型指挥车上钻出来,第74集团军某旅电子防空营营长邓文林浑身已被汗水湿透。
为尽快调试好这款新装备,邓文林带着几名骨干连续奋战多日。
转眼间,邓文林已在营长岗位上干了5年。5年的时间不短,可在战友眼里,与刚任职时相比,邓文林的干劲和钻劲有增无减。
“站上新起点,必须勇于面对各种新变化。”走下训练场,邓文林感慨地说,“这几年,我们几乎是踩着变化过来的。”
5年前,在军队改革浪潮中,电子防空营应运而生,邓文林被任命为该旅首任电子防空营营长。
邓文林至今记得当时的情形。走马上任之初,他和战友们每天都像在“无人区”跋涉,“没有参照系,也找不到现成经验借鉴”。
如何准确定位电子防空营的职能使命,成为横在邓文林面前的第一道“坎”。
“电子防空是电子对抗力量与防空力量的融合体……”顺着战斗力建设的发展脉络思考,邓文林深知,组建电子防空营是部队推开体系之门、迈向联合战场的关键一步。
一次次议训会上,从使命任务到力量编成,再到嵌入联合防空作战的运转体系,邓文林与战友们反复咀嚼变化背后的意义,渐渐找准了营连建设的定位。
一山过了一山迎。翻开电子对抗相关理论教材,一大堆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一连串技术参数让人眼花缭乱。如何从“门外汉”变身“带头人”?邓文林不得不直面这第二道“坎”。
“既然注定要迈过这道坎,晚迈不如早迈!”憋着一股子劲,邓文林和战友们迎难而上,熬夜加班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
新装备列装后,邓文林带头拜厂家工程师为师,很快对装备各部位的构造、功用、原理以及相关性能参数做到了“一口清”。为进一步熟悉装备、提升指挥能力,邓文林先后拜了6个不同兵种专业的“师傅”。
独木难成林。随后,如何带领全营官兵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成为邓文林必须迈过的第三道“坎”。
面对转岗、转隶官兵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邓文林收集整理资料,编成明白易懂的“口袋书”,供官兵学习。与此同时,营党委抓住派员参观、见学、代训、跟训等时机,培养专业技术骨干。
专长带训、集中组训、共同研训、以考促训……翻过三道“坎”后,邓文林和电子防空营一起迎来了“收获季”。
2017年,电子防空营完成新大纲试点试训任务,荣获陆军“三保”先进单位;2018年,在陆军组织的比武竞赛中,斩获班组第一名;2019年,邓文林以营指挥员组总分第三的成绩,再次站上陆军比武竞赛的领奖台……
当营长5年,迈过一道道坎,邓文林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有道理:“不跨,再小的坎也是难关;跨过这道坎,就是另外一片天。”
在融合中塑造全新的“我”
——第74集团军某旅电子防空营融入体系练兵新闻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通讯员 郑烨
屋外,虫鸣螽跃;屋内,灯火通明。
已是深夜,第74集团军某旅电子防空营营长邓文林仍俯身在桌,盯着一份演训方案凝神思考。
这次,电子防空营将千里机动,接受复杂电磁环境的磨砺。邓文林和战友们也将迎来一次新的“大考”。
“作为新质作战力量,电子防空营只有主动融入体系练兵,在融合中塑造全新的‘我’,才能提升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对此,邓文林有着清醒认识。
第74集团军某防空旅电子防空营远程机动至陌生地域展开野外驻训。
关键词:观念转变
从不会融、不敢融到主动融——
“角色意识”被“全局意识”取代
春日岭南,草长莺飞。训练场上,电子防空营某连雷达技师陈志钊和战友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这一天,施训的“主角”是一墙之隔的高炮营教员,内容是“了解高炮的火力范围和阵地配置模式”。
电子防空营官兵为何学习高炮知识?陈志钊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更好地与火力分队协同。”
说起与兄弟单位联合训练的变化,陈志钊打了个比方:“过去,和兄弟单位‘一年吃一顿团圆饭’;如今,和他们坐在一起是‘家常便饭’。”
陈志钊所言不虚。曾经有一段时间,电子防空营给人的感觉就是“配角”。
那年,陈志钊从电子对抗分队转隶到电子防空营任班长。“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他憋着一股劲,带出了一个“训练先进班”。
第一次参加演习,陈志钊信心满满,觉得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谁知上了演习场,他却有一种“被排挤”的感觉。
他们刚把雷达架设好,高炮营一名排长跑来“善意提醒”:“演习你们不是主角,你们雷达天线功率太大,容易影响我们雷达的侦察效果,建议先不要开机……”
“‘你们’‘我们’的称呼,在当时并非个别现象。”陈志钊说。
此后,陈志钊留意到,接下来的多场对抗演练中,为不影响火力分队抗击目标,电子防空营大多被配置在较远的位置,雷达始终保持“静默”;对抗合练中,火力分队常建议让电子防空营扮演蓝方,生怕影响自身发挥。
渐渐地,电子防空营官兵也开始自认是“配角”。直到一场陆空对抗演练,他们才转变了这种观念。
“‘敌’释放强电磁干扰,目标丢失!”那一次,面对“强敌”电磁压制,火力分队的雷达瞬间被致盲、火力无法施展。
电子防空营临时“救火”,却处处被动,延误了战机。
“‘主角’的地位是争来的,不是别人给的。”营连官兵对此次失败进行了反思,决定“抓住每一次参演机会,主动融入体系练兵”。
然而,现实很快又给该营官兵上了一课。一次陆空对抗演练中,分队指挥员果断下令搜索目标,却未曾料想开机时间过早,导致整个防空阵地暴露,影响了演练全局。
“电子对抗力量是地面防空至关重要的作战要素,没有‘主角’‘配角’之分,只有与体系融合程度高低的区别”……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的现象开始呈现——
电子防空营官兵开始注重到兄弟部队“取经”,学习不同军兵种装备及技战术知识;每次演练前,他们都先了解火力分队的阵地布设情况,充分领会作战意图……
着眼联合作战,打开体系视界。在一次次真打实抗、一次次学习升华中,电子防空营官兵的“角色意识”逐渐被“全局意识”取代。
电子防空营官兵快速进入战位。
关键词:能力重塑
从单打独斗到模块编组、联合制胜——
打通融入体系的“奇经八脉”
“融入体系说起来容易,干起来才知道,几乎步步是坎。”说起这几年的经历,营长邓文林感慨颇多。
那一年,电子防空营列装新装备。大家一番苦练加巧练,新装备很快形成战斗力。跨区实兵演习不期而至。该营奉命与某导弹营一起出动执行任务。
到达作战地域,官兵们迅速展开,进行要素通联,不料在与导弹分队组网时遇到了问题。“敌机”轰然而至,因组网不及时,两支分队未能发挥出“1+1>2”的作战效能。
第二波次对抗中,该营奉命转移至陌生地域,担负对空电子防护任务,却因所用防护手段单一,致使“敌机”达成目的后全身而退。
“那场演习,我们仿佛在‘孤军奋战’。”邓文林感叹道,“大家也终于意识到,必须打通融入体系的‘奇经八脉’。”
痛定思痛,在旅里支持帮助下,该营围绕贯通指挥链深度探索,邀请厂家、科研院所集智破解空情融合难题,终于使所属装备接入了战场信息共享“高速路”。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制胜,贯通指挥链只是体系‘链条’中的一环。”邓文林说,体系深度融合,还必须练强练精体系末端每一个作战单元,以内部密切配合推动体系高效运转。
按照这一思路,该营组织开展连与连、站与站、操作员与操作员之间的协同训练,努力用高强度的专攻精练来弥补“能力差”。
又一个“对抗日”。面对狡猾的“敌机”,该营各种干扰力量密切协同实施抗击,在与各参演单位的比拼中,取得总评第一的成绩。
对此,邓文林并未感到轻松。是否已经融入作战体系,电子防空营亟需一场与火力分队联袂的考验。
不久,“大考”如期而至。该旅与空军某部联合开展的空地对抗演练拉开战幕,电子防空营某连奉命和某导弹营编组,共同执行作战任务。
空中,“敌机”多路并进。两架“敌机”即将突破导弹防御网,隐蔽在一旁的电子防空营官兵果断出击,迅速操控某干扰系统,致盲“敌机”。
电光石火间,导弹分队抓住战机,一举摧毁目标。
鸣金收兵,沙场复盘。一直关注电子防空营表现的该旅指挥员陈达一语中的:“能在关键时刻亮剑,得益于‘联芯联智’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电子防空营组织夜训。
关键词:效能释放
从“小步快跑”到“大步跨越”——
不断向新目标发起冲锋
南国某地,一场异地同步指挥所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中军帐”内,接到上级的空情通报,该旅空情处理系统迅速将信息流转至各作战单元。
上百公里外,防空警报骤然响起,电子防空营指挥方舱内荧屏闪烁。营长邓文林紧盯显示屏上的数据,快速分析研判敌情、组织作战筹划、定下作战决心,并有序组织部队进行战斗转进。
沙场点兵,电子防空营的诸多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空情一张“网”,多种通联手段并用,各类情报信息的传送不再“百转千回”。
态势一张图,各作战单元深度嵌入体系,态势一目了然。营连指挥员根据战场情况排兵布阵,合理配置各要素,实现各作战单元有效聚合、作战效能充分释放。
“现代防空作战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进行的联合防空作战,电子对抗渗透到了作战的各个环节,并贯穿始终,直接关乎战争胜负。”邓文林说,面对现代防空作战的新变化,为打通从训练场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这几年,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发起冲锋。
海岸滩涂,他们采取“多课目、高难度、大强度、超极限”方法,围绕新装备挖潜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接续开展了10多个课目的专攻精练,整理出干扰应对策略手册,多法并举实现人装合一,提高备战打仗能力。
高原山地,他们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多个友邻电子对抗部队“过招”,一同围绕要素通联、作战筹划、战斗协同等内容展开课题研练,检验电子对抗作战效能,创新战法训法。
戈壁大漠,他们与空军航空兵某部开展“互为对手”实战化演练,按作战需求灵活配置防空力量,协同火力分队形成一个个作战“铁拳头”,在信息保障、侦察预警、信火抗击等课目演练中互联互通,提升空情共享、整体抗扰、信火一体等作战能力……
从融合组网到信火一体,从红蓝对抗到联手砺剑,该营向战而行,融合训练呈现出更多新气象。
演训场上,该营指挥员与不同兵种指挥员共同制订演训计划,练在一起、融为一体,通过一次次深度联训,不断探索、创新体系融合模式,体系作战能力从“小步快跑”变为“大步跨越”。
围绕对手、环境、装备等新变化,该营紧盯作战前沿,深入开展使命课题专攻精练,全程贯彻“真、难、严、实”要求,紧贴实战组训施训,持续推动战训深度耦合。
围绕体系作战堵点难点,该营广泛开展战例战法研讨活动,定期与预警雷达、地空导弹、高炮等专业分队进行集智攻关,组织营、连、排指挥员围绕指挥控制、侦察预警等关键问题进行推演,在指挥协同、战法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
“放眼未来,我们正朝着更为广阔的体系战场、联合战场大步前行。”该营教导员彭存致说。
电子防空营官兵进行专业训练。王一乔摄影报道
强固体系“链条”每一环
■陈永庚
现代战争无信息不胜、无体系不胜。体系作战能力越强,制胜把握就越大;体系“链条”越强固,制胜优势就越明显。
纵观几场局部战争,从“黄金峡谷”行动到“海王星之矛”行动,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胜出一方无不依靠作战力量有机整合、作战单元密切配合、作战要素深度融合,而失败一方则大多是因为作战体系上存有明显弱点,且被对手精准破袭,导致系统瘫痪、作战体系崩溃。这也充分证明,体系短板是最危险的短板,加强体系建设等不得、慢不得,躲不开、绕不过。
体系对抗,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战斗力环节松动,整个战斗力生成链条就可能“滑扣”。唯有融入体系密切协同、环环相扣攥指成拳,才能筑牢体系对抗的“四梁八柱”,在未来战场上赢得主动。
近年来,全军上下加紧转变练兵模式、变革训练方式,立起练体系、体系练的鲜明导向,官兵体系思维、全局观念、联合意识明显增强,但体系不畅、体系不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体系思维、融合能力还有待加强。
强固体系“链条”,要加强观念融合。作战体系并非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诸要素的功能聚合。如果缺少体系思维,在未来战场上面对强敌时就可能处处被动。在“前沿”“后方”界线日渐模糊的今天,每一个作战要素和节点都是战斗力生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切工作谋划都要放在体系中衡量。只有习惯在体系中认识和定位自身,主动与其他作战要素、单元、系统“握手”,运用体系思维练兵,才能更好地嵌入体系、服务体系。
强固体系“链条”,要加强系统融合。顺畅的信息网络是确保作战体系高效运行的前提。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进程加快,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就要勇于打破信息壁垒,补齐武器装备体系短板,切实解决平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难等问题,努力实现体系作战能力最优化、最大化。
强固体系“链条”,要加强能力融合。一支部队的体系作战能力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在体系练兵中淬火提升。各作战要素要主动嵌入体系,全面深入推动战训耦合,就要按体系作战需求构设训练环境,加强军兵种互为条件训练、体系对抗演练,强化指挥融合训练、新领域新力量融入作战体系训练,切实用好演习演训、重大任务等“磨刀石”。通过一次次磨合、衔接、重组,变“物理相加”为“化学相融”,确保“打一仗进一步”,不断提升体系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