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鼓励官兵紧贴实战需求创新攻关——
革新成果助推长剑腾飞
■张帆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张新凯
初冬时节,大山深处。战车轰鸣、长剑引弓,火箭军某旅一场暗夜条件下战斗发射演练拉开帷幕。
此次演练,蓝方改变以往消耗战策略,采取袭扰战术,试图拖延红方错过发射零时。担任红方的发射一营某发射单元刚驶离阵地便遭遇连环袭扰,发射窗口艰难进入倒计时。
启动夜间探照装置迅速转换阵地,打开悬架调高测量仪……一系列装备革新成果助力红方快速完成发射准备。
“点火!”随着口令下达,导弹模拟发射按时完成。走下演练场,营长苟文刚感慨不已:“只有把手中武器用顺手,导弹作战能力才会发挥得更充分。”
近年来,该旅先后列装多种新型装备。他们坚持在实战化训练中检验装备性能,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拓展装备使用效能,使其满足多种条件下的作战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掌握新装备性能,通过严格的实战化训练提升装备使用效能,才能达到人装合一,实现战斗力跃升。”该旅领导向记者讲起此前的一次演练考核经历。
那次演练持续到深夜,又恰逢驻训地连日降雨造成多处道路山体滑坡,发射车不得不在雨夜中多次变更路线。然而,车载影像显示存在视野盲区,导致车辆陷入泥地。
当任务部队摆脱袭扰、克服不利天候到达发射阵地时,又遭到蓝方偷袭。此时,距发射零时越来越近,指挥员考虑再三,向上级请示压缩发射流程、尽力争取时间。
“测量超过允许误差,不满足战斗标准!”没想到,战车定位环节突然出现卡壳。
“手动测量全靠经验感觉,难免出现数据误差!”负责定位测量的四级军士长莫焕尧几次尝试后才最终确定有效测量数据,发射终于进入关键环节。
“影像显示存在盲区、测量数据误差较大,这些问题掣肘战场遂行任务能力,武器装备性能完善升级势在必行。”演练结束,该旅展开复盘总结,系统分析梳理装备性能“升级清单”,鼓励官兵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活动。他们出台《“三小”革新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将可推广性强、能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成果,纳入器材保障进行配套;对促进实战化训练效益提升的成果,推荐参加上级科研成果评比。
发射车驾驶员张建新改进发射车后视探照装置,一举解决影像显示视野盲区的问题,极大降低了对地面指挥的依赖;受基建施工测量启发,莫焕尧把激光设备运用在车辆定位上,研发出悬架调高测量仪,比人工测量用时更短、准确率更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去年以来,随着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该旅官兵自主研发的13项技术革新成果全部经受了实战化检验,装备使用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