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从“虚拟战场”起飞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永飞 段开尚 高明俊 责任编辑:李晶 2021-02-05 09:52:38

紧张、激烈,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走出模拟训练方舱,火箭军某导弹旅发射一营四级军士长丁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身处数九寒天,他的脸上仍渗出细细的汗珠。

就在刚才,一场精彩的“导弹战”打响。作为发射指挥长,丁辉带领战友和多个发射单元一起,在模拟训练设施上展开了一场“激战”。导调组连续下达各种敌情、特情,让大家应接不暇……

随着“模拟苦练、实装精操”成为训练常态,导弹号手成长周期大幅缩短,以精湛技艺、过硬本领托举“长剑”飞天。王 杰摄

虽是模拟战斗,但丁辉感觉每一次都有沉甸甸的收获。作为全旅响当当的“金牌号手”,谈起自己的练兵“秘诀”,丁辉说:“模拟训练功不可没。”

当年,该旅组建时,丁辉作为第一茬新兵,唱着军歌走进导弹军营,憧憬着自己和大国长剑的“亲密接触”。

然而,现实让人失望:新型导弹装备还没列装部队。班长带着他们天天进行近乎“原生态”的模拟训练:草绳当电缆、纸板作面板,搬个小板凳当作操作号位。班长告诉他们:“眼前啥也没有,但心里得装着一台导弹发射车。”

“要是有真正的装备就好了,哪怕是模拟器材也好啊。”丁辉常常这样想。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该旅技术室研发出一套模拟训练系统,涵盖模拟导弹、地面设备等。在老班长的把关下,顺利完成第一次测试操作,丁辉激动得浑身颤抖。他恍然大悟:“草绳、纸板、小板凳”式的简易训练也不是没有用。

随着导弹装备列装部队,模拟训练器材也发生了新变化。入伍第4年,丁辉和战友们用上了新型模拟装备,能够模拟操作规程、动作、现象、参数、状态。每年上半年,旅里统一组织模拟训练,善学肯钻的丁辉在模拟战位上学懂弄通了导弹测试操作原理,顺利走上发射控制核心岗位。

这些年来,丁辉跟着部队征战四方:春到南国密林砺剑、夏入白山黑水淬火、秋至大漠戈壁演兵、冬赴大海之滨亮剑……在一次次大项任务的反复淬炼中,他百炼成钢成为一名全能号手,也成为该旅第一个士官发射指挥长。

循着自己的成长之路,丁辉一有时间,就带着班组铆在模拟训练方舱里反复操作练习,与其他发射单位联动训练。经过一场场精彩的模拟“导弹战”,号手培养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战术水平也越来越强。丁辉的10多名徒弟,相继成长为发射指挥长。

“模拟苦练、实装精操”成为训练常态

“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好司机是路上跑出来的。”对于这句话,火箭军某导弹旅特装车驾驶员黄濠有另一种理解——锤炼出他过硬驾驶本领的“路”,许多都在斗室之中、荧屏之上。

走进这个旅的模拟训练大厅,黄濠坐在“驾驶室”内,快速打着方向盘,灵活切换油门、刹车。前方的3块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着南国密林、高原戈壁等不同地域,急弯涵洞、坡道拱桥、狭窄山路等各种路况依次呈现。

半个多小时的训练中,黄濠驾驭着“巨无霸”般的导弹战车顺利通过复杂路段、特情课目的重重考验,按时抵达目标地域,精确占领阵地,顺利完成导弹发射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别小看这套模拟训练系统,对新司机辅助训练特别有效。”黄濠告诉记者,这套大型特种车模拟驾驶训练系统,采用计算机模拟和特殊影像技术,能模拟各种突发情况应急处置,为导弹车驾驶员提供逼真的训练体验。

依靠这位模拟“战友”,黄濠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导弹战车驾驶技术,通过基本资格认证。这个周期比以往缩短了近四分之一。

研制模拟器材,对火箭军部队来说,意义不同寻常。

回想当年,很多部队由于装备尚未全部列装,面对繁重紧迫的训练任务,一个个发射单元守着仅有的几台装备反复轮流操作。“人歇装备不歇”成为官兵们快速形成发射操作能力的“无奈之举”。

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造价昂贵,如此超负荷运转之后,不是过度损耗提前“衰老”,就是在透支“健康”。

面对完成繁重训练任务与武器装备需要休整保养的两难境地,不少单位着力开发模拟训练器材。作为导弹武器装备的“替身”,一大批可以实现操作、考核、故障判读等多种功能的模拟仿真训练设备先后问世,成为导弹部队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加速器”,在确保训练内容、时间、人员和效果落实的同时,有效保持导弹武器装备的“健康状态”。

记者走进该基地一座座导弹军营,“模拟苦练、实装精操”已成为导弹操作训练常态——

某旅针对惯性敏感元件精度高、使用寿命有限的实际,采取数据建模方式,绘制惯性元件3D模型,号手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直观了解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掌握测试操作方法,有效降低频繁动用实装带来的装备损耗。

某部建立多个模拟训练室,涵盖导弹测试、特装驾驶、装备修理、信息通信等多个专业门类,新号手通过集中淬火,就能迅速补入战位,上岗实操,有效缩短了新号手培养周期。

模拟训练“围着战场转、跟着装备变”

“点火!”一声惊雷,“大地”跟着颤动,新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入伍不到一年,就亲手“发射导弹”——某导弹旅列兵刘克没有想到,实现自己的“点火梦”比老班长们早了好几年。

虽然只是模拟发射,但感觉如临其境。帮助刘克实现梦想的,正是该旅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模拟仿真训练装备。

几年前,该旅即将列装某型导弹武器装备。为实现“没有装备能训练、有了装备能打仗”的目标,他们抽组技术尖子成立科研攻关小组,从一套导弹资料入手,逐条电路分析、逐个节点设计,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模拟仿真训练装备。

模拟仿真装备刚问世,就赶上该旅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官兵带着它直接奔赴西北大漠,在戈壁滩上模拟苦练,锤炼本领,为最后的实弹发射立下“汗马功劳”。同年,该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套系统只能说是‘形似’,与‘神似’还有着不小差距。”谈及第一代模拟仿真训练装备,参与研制的该旅技术室高级工程师曾佼龙说,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模拟训练装备与实装相比还存在匹配不精准、等效度不够等问题。

为了满足新装备训练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继续研究攻关,开启“二次创新”,将模拟训练装备完善升级,打造第二代模拟仿真训练装备,成果再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你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训练水平的提升。”曾佼龙说,升级版系统集成了导弹所有专业训练内容,与真实测试设备无缝对接,可以满足各个专业、不同水平号手的训练需求,有效缩短了号手能力培养周期。

近年来,武器装备加快升级换代,训练模式不断转型拓展,该旅党委果断决定:对模拟仿真训练装备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打造第三代信息化模拟训练系统。

从模拟化、仿真化,再到信息化、数字化,该旅紧跟武器装备发展3次升级模拟训练系统,让模拟训练真正“围着战场转、跟着装备变”。

从“形似”到“神似”的升级之路,不是一个旅的独创。走进火箭军某基地一个个模拟训练中心,惊喜连连:液晶显示屏、VR头盔等设备一应俱全,借助这些设备能够模拟进行导弹测试、吊装等操作,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提示,能够在接收实装之前对操作号手进行整体系统的训练,快速提高号手操作技能。

战车不出门,整旅鏖战忙

听说某旅要进行整旅“营营对抗、架架排序”全流程战斗发射演练,记者专门赶到旅里观战。

没想到,踏进营区,根本没看到那种战车轰鸣、长剑昂首的场景。

“难道改变计划了?”正在琢磨时,旅领导带着记者走进模拟训练场。这里却是另一番情形:各个发射单元使出浑身解数,摆兵布阵激烈交锋。

旅领导指着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感慨地说,解放思想也就解放了战斗力,模拟训练器材“聚零为整”解决了装备合成训练难题,训练效益大幅提升。

这些年,该旅先后研制出多种模拟训练器材,能实现操作、考核、故障判读等多种功能。可时间一长,“短板”也显现出来:模拟训练各自为战,虽练成了“硬指头”,却难以握成“铁拳头”。整旅协同作战能力提升遭遇“瓶颈”。

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发挥模拟训练效益,成为摆在该旅党委面前的一道考题。大家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后,达成共识:科学统筹是良方,将数十台模拟训练装备“聚零为整”进行系统集成,构建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解决模拟训练“整旅同训”的难题。

这是一次从“单装模拟”到“系统集成”的跃升。该旅积极与厂家、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借助军地优势资源,通过技术嵌入、系统升级和引进移植等方法,把导弹测试、发射等各功能模块集成到一起,改造通信接口、畅通指挥链路,实现指挥系统与模拟训练方舱的有机融合,各作战要素与“中军帐”互联、互通、互动,实现了“战车不出门,整旅鏖战忙”。

置身模拟“训练场”,记者见识了“斗室演兵”的精彩:点击键盘,作战指令从“中军帐”直达各发射单元,多套模拟训练方舱迅速启动程序展开测试、发射进程;指挥所内,各级指挥员通过指挥系统全面掌握“战场”态势,不断调整行动部署……不知不觉间,一场合成演练悄然打响,渐入高潮。

在指挥员的运筹下,看不见的“信息流”在指挥平台与模拟方舱之间快速流转,各发射架不再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手指头”,而是被聚合成整体出击的“铁拳头”。

该旅作训科参谋耿国力告诉记者:对于执掌“大国长剑”的导弹部队来说,整建制训练是个难题,如今运用信息系统把单人单装模拟器材升级成了整旅合训的平台,好比把“珍珠”串成了“项链”,提升并检验了全旅的整体作战能力。

“小创客”助力“大块头”展现威力

“测试数据已发送”“发控系统收到1号指令”“充电机柜指示灯亮”……

一场全流程、满负荷实装操作训练在某导弹旅训练大厅展开。借助模拟仿真训练系统,导弹操作号手熟练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分系统测试、数据判读、模拟发射等课目的专攻精练。

旅领导回忆起3年前,装备还未列装,官兵都是从各单位抽组而来,如何有效抓训、快速形成战斗力成了一大难题。

他们充分释放“种子人才”效应,广泛调动官兵智慧、点燃创新火花,成立模拟器材研发小组,大力开展“三小革新发明”群众性创新活动,划拨专门经费支持“创客”结合实际大胆革新训练器材。

“模拟器材研制,可不是‘照着葫芦画瓢’那么简单。”该旅领导说,训练打仗用的东西,丝毫不能差。导弹武器装备仪器精密,模拟器材造起来不简单,个个都是关键。

比如,测量仿真机柜的设计制作是最大的难点之一。作为旅里为数不多见过“真家伙”的技术骨干,技术营上士姬鹏宇和他的“创客”团队主动请缨承接了这项任务:用3个月时间,完成机柜的设计制作和调试任务。

在该旅技术室高级工程师的指点下,姬鹏宇和战友们反复选购材料、设计图纸,小到螺丝钉、开关、电连接器的型号,大到整个面板的布局设计,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

“市场上购买不到合适的材料,我们就手动加工,仅电钻钻孔就打了1万多个,钻头耗费数十根,连最硬的手工锉也损坏了10来把。”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姬鹏宇感慨万千。

经过连续攻关,这套测量仿真机柜第一次用于联调联试时,所有电器设备工作正常、各类指示现象完全等效,以“零差错”的成绩通过综合评审,很快运用于实装操作训练。

“小创客”助力“大块头”展现威力。历时半年多,投入近20万元,集结了百余名官兵智慧和劳动的模拟仿真训练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对全武器系统地面设备的等效模拟,可以实现自动化测试、值班监测、数据判读、模拟测试发射等多种训练功能。

“基层有解难题金点子,官兵有破难关大智慧。”火箭军导弹专家、某旅技术室主任赵心宏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基层官兵身处装备操作第一线、作战链条最末端,对存在的问题瓶颈感知最深,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激发“群蜂”智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套能给导弹‘诊断治病’的模拟训练系统就是官兵的智慧结晶!” 赵心宏介绍,导弹武器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复杂,虽然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故障率已大为降低,但不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在实弹发射、作战准备的紧急时刻,对故障的研判排除就特别关键。

“导弹故障研判和排除”是导弹专业中“最上乘的功夫”,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分析能力。

“训练中,又不能让装备真的出故障,所以模拟器材就特别重要。”该旅集结各个营连的专业大拿,合力研究完善了这套能给导弹“诊断治病”的模拟训练系统。如今,“导弹故障研判和排除”模拟训练已成为高水平专业骨干必训的内容之一。

以模拟化推动实战化

■殷进保

战略导弹部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模拟仿真训练装备结下不解之缘。第一代创业者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木头做导弹、草绳当电缆、纸板做仪器,拉开了实战化模拟训练的序幕。

几十年的训练实践表明,利用模拟仿真训练装备开展训练,是一条节省高效的练兵之道,不受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能突破时间、空间制约,增加训练机会、缩短训练周期、保证训练安全,还能避免实装训练对武器装备的消耗和磨损。

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先进导弹装备定型列装部队,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功能更加集成。由此,需要在模拟训练领域聚焦用力,走模拟多训、实装精训的路子,以模拟化推动实战化。不断升级对抗仿真系统,提升模拟逼真度,增强与实战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与新军事训练大纲配套、不同层次训练对象衔接、不同战位需求相适应的模拟训练装备体系,为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立体多维战争,要求广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作战环境、作战过程以及各种导弹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进行逼真模仿,要充分汲取和转化运用VR虚拟、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推动模拟训练手段发生质的飞跃,实现模拟训练装备由技术型向技战术综合型发展,既满足专业技术训练需要,又能满足战术训练需要。

依托模拟训练装备,强化新作战样式和高强度对抗训练,就要利用信息网络把各型模拟器材联为一体,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险度。要把环境设真、情况设险、特情设够,让官兵在复杂环境模拟、突发情况处置中,增长知识才干、提升应急应变本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能力,使以前只有在战场、训练场上才能得到的经验教训,通过模拟训练装备就能获取,提升官兵的“战场初体验”。

创新之火燃烧在战位、创新之花绽放在战场。基层官兵身处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战备链条最末端,对练兵备战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武器装备存在哪些不足,感知度灵敏度最高,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官兵创新创造的热情,使基层官兵成为模拟器材研制开发的生力军,研发大量经济、安全、实用的模拟训练装备器材,为部队实战化建设训练吹氧助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