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一个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冯恩实 李建文 鲁泰来 责任编辑:郭妍菲 2025-04-22 08:36:45

“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鲁泰来

前不久,在空军预警学院组织的“雪莲绽放的沃土”主题活动中,一位特殊的校友——79岁的雷达老兵詹玉华重返校园。

院史馆陈列柜中,学院历届毕业学员的戍边申请书整齐摆放,申请书上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手印,令詹老的思绪飘回50年前——

“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年,临近毕业的詹玉华向上级递交申请书,主动要求到艰苦地区的连队去。

上级批准了詹玉华的申请。随后,他奔赴驻疆雷达某部,并在那里度过了军旅生涯。

“当时,同批战友来自大江南北,他们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詹老在一张泛黄的照片前驻足。

照片中,正是青年时期的詹玉华在伏案读书。詹老对身边的青年学员代表说,在校学习期间他就坚定了决心:苦地方、险地方,恰恰是雷达兵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如今,“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经内化为学院一代代学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应届毕业学员实现“100%写戍边申请、100%服从分配、100%按时到部队报到”。

空军预警学院,是空军雷达兵的“摇篮”。在甘巴拉雷达站的云端战位,他们守望空天;在天涯海角的惊涛骇浪中,他们架起“电磁长城”;在极寒之地的北疆冰雪中,他们织就“天网”拱卫苍穹。

此刻,老一代雷达兵鬓角的霜华与新时代学子肩上的肩章,相映生辉。光影定格的瞬间时空重叠,一代代雷达兵薪火相传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7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天,新中国第一个雷达营奉命组建,我军雷达兵登上历史舞台。1951年起,多批雷达分队陆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有力夺取战场制空权,保障作战部队击落敌机743架、击伤敌机1654架。

没有刺刀见红,没有奔突厮杀,雷达兵在无形战场上与敌对垒,在方寸屏幕间博弈较量。

75年的坚守,化作历史的回响。时光变迁,透过屏幕看空天,空军雷达兵的阵地在变、装备在变、能力在变,一双双“千里眼”越来越明亮、深邃,一张张“天网”越来越坚韧、绵密——

由线到面、布点建网,伴随着新体制雷达相继列装,逐步向雷达组网预警、联合空情预警模式转变,“空中地面结合、固定机动结合、常规新质结合”的立体预警网遍布天地。

组网协同,融入杀伤;灵活机动,即时补网;借力数智,拓展新质……步入新时代,雷达兵紧跟“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空军战略转型步伐,以“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的使命感紧迫感,开启了由防空预警向战略预警的转型升级之路。

山河无声处,空疆有弦歌。伴着空军的战略航迹,空军雷达兵正让“天网”覆盖得更远更高。新时代新征程,空军雷达兵将以始终如一的战斗状态,筑起国家空天安全屏障。

一个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冯恩实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鲁泰来

夕阳下,空军雷达兵坚守战位。周潇玉 摄

一块昆仑石,见证生命禁区里的“攀登”——

只要关乎战斗力,再难的路也要开辟出来

春暖花开,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昆仑山上好四站”荣誉室翻新工作也提上日程。

“从山上背回来的这块昆仑石,这次一定要摆进展柜”“任务分队在新雷达阵地的合影也要上墙”……该站黄指导员发动官兵集思广益,寻找相关图片资料和实物,为新荣誉室增辉。

一块普通的昆仑石,为何在这群雷达兵眼里如此“金贵”?这还要从那次任务说起。

风渐起,油机轰鸣,一队军车正在喀喇昆仑山间蜿蜒行驶。一路上,李站长反复研究任务背景和上级要求,表情愈加凝重。几天前,他刚刚受领任务,带领雷达站一队精锐骨干出征高原。

此前,全旅各站点之间机动轮换已成常态。然而,他这次带领任务分队从驻地出发,到陌生地域遂行机动任务,面对的挑战更多:阵地环境、战场通信情况都很陌生。

“战争不可能总在熟悉的战场打响,雷达兵也不能囿于‘一方水土’。”出征前,该旅领导在军事训练会上明确指出,要让雷达“活”起来,雷达兵就必须“动”起来,哪里有威胁,哪里有需要,就要能机动到哪里。

开展适应性训练、通过准入能力考核、完成阵地勘探……尽管充分准备、提前预想,许多情况还是令人始料未及。

喀喇昆仑,冻土如磐。抵达任务地域后,李站长迅速带领官兵为雷达阵地开展工事挖掘工作。大家抡起锹镐凿向地面,冰碴混着火星四溅,号子声此起彼伏。

从大漠边陲到高原雪山,海拔陡升。没过多久,便有战士因高原反应,蹲在地上喘着粗气。李站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捧起望远镜,指向对面的山腰:“看,那就是我们‘昆仑山上好四站’的旧址。”

陡峭的山壁上,被硬生生“抠”出一块平坦的空地。60多年前,雷达兵前辈们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靠肩扛手抬,在生命禁区开山裂石,筑起了守望西部空天的“云端哨所”。1964年9月,这个雷达站被空军授予“昆仑山上好四站”荣誉称号。

“人定胜天的战斗精神,铺就了我们‘昆仑山上好四站’的来时路。现在,咱们有了新型装备,更要有信心和底气完成任务!”李站长说。

装备调平,雷达起竖,官兵斗志满满,顺利完成装备展开,投入战备任务。

不久,新的难题接踵而来。一次演训任务中,搜索雷达车内,操纵员史孟玺第一时间发现来袭“敌”机。

李站长果断下令“对目标进行跟踪监视”。谁知,狡猾的对手高度骤降,并进行机动变向。

此时,无论操纵员如何切换搜索模式,荧屏内都不见目标踪影,无法为指挥所提供空情信息……

失利之后,官兵们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雷达阵地虽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但受地形影响,依旧存在盲区。

“盲区虽小,对战斗力来说却是致命的。”李站长与雷达技师陈建经过勘探研判后认为,如果进一步提升阵地海拔高度,雷达探测效果将大幅增强。

然而,阵地向山顶推进,必须通过一段“断肠路”。山路仅容一人通行,一侧是绝壁,另一侧是悬崖,想要在此开凿出供车辆行驶的路面,困难重重,风险极大。怎么办?战勤研究会上,临时党支部成员陷入两难。

“如果片面追求万无一失却脱离了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标准,一切等于零。”李站长一席话点燃了官兵的信心斗志。

帐篷外,战士们攥着请战书等待号令。一级上士郭威代表大家说出了心里话:“没有走不通的路,修路我要求第一个上!”

任务分队将提议呈报上级,旅党委意见高度一致:只要关乎战斗力,再难的路也要开辟出来,必须全力保障任务分队科学施工。

于是,官兵们做好安全措施,操作工程设备,逐段开拓路面;旅机关多方协调大型器械,辅助分析最优开凿路径……

开山裂石过程中,不知谁发现一块足球大小的昆仑石,上面有一片美丽的纹路,便特意留作纪念。

跨不过去,千难万险;跨过去,别有洞天。装备车辆最终越过山巅,雷达顺利部署展开。为了验证新课题,他们充分开发新型雷达的功能,既保证了雷达最佳探测效果,又确保了极端条件下雷达的作战能力。

后续任务中,分队各专业官兵结合任务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小创造、小革新,不断挖掘装备潜力,持续完善作战场景,形成一系列经验成果。

站在山顶雷达阵地远眺,云从身旁飘过,山在脚下绵延,这是雷达兵心中最美的风景。此刻,这群雷达兵,比喀喇昆仑还要“巍峨”……

一组老照片,启发官兵们抗压求变——

越是艰难时,越要把如山责任扛起来

大漠边陲,雷达站营院里的葡萄藤枝越发粗壮,旅半年考核如期而至。

一直以来,这个雷达站的军事训练水平走在全旅前列,考核比武经常摘金夺银。现在,黄指导员却满面愁容。

原来,李站长和全站一多半精锐骨干力量上山遂行机动任务。站里日常战备值班任务依旧繁重,人员数量却锐减,留守的骨干少,工作经验也不够丰富……

年轻骨干李继福找到黄指导员说:“之前,有老班长们顶在前面,自己感觉不到太多压力;现在,我第一次扛起担子,总觉得没底。”

果不其然,这次半年考核,该站遭遇“滑铁卢”,成绩下滑严重,战士们个个垂头丧气,感觉愧对外出执行机动任务的战友们,黄指导员更是自责不已。

装着沉重的心事,黄指导员向上级求教。一位旅领导的话语重心长:“越是艰难时,越要把如山责任扛起来。现在,是考验你这个基层主官本事的时候了。”

训练间隙,黄指导员走进站荣誉室,“昆仑山上好四站”组建之初的一组老照片映入眼帘,给他提供了思路——

当时,部队刚刚组建,作战经验不足,成熟骨干较少。前辈们一边艰难摸索,一边向兄弟单位求教,在短时间内便形成战斗力。

“现在,机动任务中的人员不便打扰。我们能否邀请兄弟雷达站的行家能手们为大家教学帮带?”黄指导员想。

那天,李继福刚值完班回到雷达方舱休息室,便接到一个军线电话,电话那头竟是闻名全旅的“金牌操纵员”戴钦欣。

兄弟雷达站的二级上士戴钦欣,年年在比武竞赛中名列前茅。戴班长为何突然点名找自己?李继福一时又惊又喜。

一场“隔空教学”就此展开。从如何高效判定目标性质,到组训教学中遇到“疑难杂症”怎样解决,戴班长事无巨细向李继福娓娓道来,还叮嘱他每天一有空就“连线”,课后一定要抽时间练习。

那段时间,在黄指导员的协调下,这样的“隔空教学”电话在油机班、操纵班不时响起,来自全旅各站、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大拿们,纷纷倾囊相授。

创造良好环境只是基础,激起大家的拼搏血性才是关键。为此,黄指导员定期组织官兵展开“训练小考核”和“学习交流会”。渐渐地,一些新骨干的部分课目成绩,甚至超越了此前老骨干创下的纪录。

下士李相博在交流会上坦言:“比我强的班长都去执行机动任务了,逼着我必须提升能力,扛起重担。”

对标实战要求,黄指导员带领官兵动态推演空情变化,不断调整训练计划。“无条件、无背景的强化训练,有助于解除‘眼界’的限制,真正提升应对本领。”他说。

经过半年的沉淀积累,留守官兵大都成长为各专业的“精兵强将”,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雷达站参加年终考核前几天,出征大半年的任务分队终于归建。但这次,任务分队官兵正处于休整期,留守官兵主动“担纲”年终考核。

令人欣慰的是,留守官兵在年终考核中表现优异,一举夺得第一名。旅党委评价他们是“真金不怕火炼”。

借力“他山之石”加快骨干培养,巧用外压激发官兵动力加速奋进,黄指导员和留守官兵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幅练兵新图景,激发转型“群效应”——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每个战位都有“推背感”

在机动任务总结会上,李站长又搬出那块昆仑石。他说:“机动训练,并不是换个地方‘守山头’,而是意味着空情质量标准更高、嵌入作战链条更紧密。”

任务期间,他们边试边训,进一步掌握了辅助目标搜索发现方法,探索物资“模块化”存放,完善了针对不同区域、机型的搜索发现策略,在陌生条件下应急应战能力显著提升。

返回驻地,老技师郭威第一时间跑进方舱。看到年轻的指令标记员李浩恒,记录航迹更加准确高效,还能够兼顾报务岗位,郭威欣慰地笑了。

人员“分兵”,反而加速了人才队伍成长。从专岗专责到一专多能,雷达站更多年轻官兵在本职岗位深钻细研,对其他领域也更加熟悉。

一个雷达站,兵分两路,任务不同,却共同立起当代“昆仑山上好四站”官兵谋打赢、练打赢的好样子。

一站两地的练兵备战新图景,背后是该旅转型之路的崭新探索。今年以来,该旅因势利导,全员开展平原点位机动转移训练,按照“原地分组—模块编组—全要素合成”的步骤,逐步增强机动能力。

情报分析技师、二级军士长王淘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兵龄的老骨干。刚入伍时,他学历并不高。为了让手中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他和战友只能没日没夜加班学习训练。当时,装备的最远探测距离、最优操作流程,都是他们边战斗、边实践摸索出来的。

部队列装新雷达那天,老兵王淘兴奋得彻夜难眠。很快,他带着年轻骨干集智攻关,短时间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训新办法。

这次,王淘跟随任务分队走上高原,对手中装备又有了新的理解:“机动作战对快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那些与新作战理念相违背的做法必须简化掉。”

王淘与战友们创新“轻量化”战斗班组,为极端条件下单元作战提供更优解;验证电站远程供电模式,为实现新战法创造了充分条件;进一步优化装备参数,实现更早发现目标,留有充足时间分析判断。

“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人在情报通。”人,是雷达兵完成任务最核心的要素。该旅许多兄弟雷达站的官兵曾鼎力支持过黄指导员的“他山之石”计划,也目睹了“昆仑山上好四站”官兵如何顶住压力、突破极限的奋斗过程。

“军事训练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主动抗压,才能倒逼自己突破原有的‘舒适区’,激发内在创新活力。”举一反三,各雷达站官兵积极作为,练兵备战有了“群效应”。

某演训任务中,某雷达站高指导员主动请缨,要求挑“重担”。旅党委批准他们的申请后,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不断精简优化雷达站指挥战斗流程……

一次对抗中,空中多型战机激烈对抗,操纵员紧盯屏幕上一个个光点。突然出现一片“雪花”,受“敌”电磁干扰,雷达丢失了目标。

“采取反干扰措施。”该雷达站值班指挥员根据当面“敌”情,及时下达处置口令,装备恢复正常,再次锁定目标。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每个战位都有‘推背感’。”该旅一名参谋介绍,面对转型新要求,该旅机关不断优化训练体系框架,更新作战能力指标,深化装备全功能使用、全效能发挥、全状态管控,“一站一案”完善雷达阵地防护,为任务分队提供坚强支撑,全旅战斗力正在迈上新台阶。

4月的一天,黄指导员拨通了曾在“昆仑山上好四站”服役的老班长肖永姬的电话:“老班长,马上就到咱空军雷达兵成立75周年纪念日了,我们想听您讲讲当年的奋斗故事,也和您分享一下咱们雷达站的转型足迹!”

电话那头,老班长的声音喜悦而豪迈:“好啊,这故事还得从昆仑山上讲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