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组镜头看国家图书馆与军队系统图书馆共建成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仁辉 雍韬 责任编辑:林诗清 2025-04-19 09:56:06

战场与书房的距离有多远?

遍求古今良将的故事,最多见是“上马打胜仗,下马勤读书”。善于学习,是革命军人的一项必备素养。

2月27日,国家图书馆与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国家图书馆武警部队机关分馆。这也是国家图书馆在军队系统设立的第4家分馆。

走进各军队系统分馆和国家图书馆帮建的基层部队图书室,纸质图书品类齐全,电子阅读全面普及,VR学习方兴未艾——新时代的图书馆,正以全新的姿态改写着官兵的阅读和学习方式。

第30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我们走进军地有关图书馆,从4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的讲述中,管窥“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签”的图景。

数智时代,“兵书”这样打开

——从一组镜头看国家图书馆与军队系统图书馆共建成效

■刘仁辉  雍 韬

0179ef061d22e1c01bb50ca2b856fb4a.jpg

空军某部利用图书馆研习区开展小班授课。韩艳娟 摄  (图片设计:扈硕)

1、空军某部图书馆工作人员唐晓晖:

图书馆变身“讲武堂”

“滴——”一名学员在空军某部图书馆终端机上刷了一下自己的借阅卡,系统读取他近期所修课程数据后,在屏幕上弹出荐读书单。

图书馆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当天的数据实时更新:当前已有400人进馆,48名学员完成线上课程,32人使用VR设备体验城市作战……

“我部的图书馆可是今非昔比。”空军某部图书馆工作人员唐晓晖告诉笔者。

我军自建军以来,就十分注重提升官兵文化素养。红军时期,部分红军机关和红军学校就设有图书馆,并在连队建立“列宁室”,收藏图书、组织集体学习。优良传统传承至今,各部队均有图书馆或阅读园地,为官兵提供开拓视野、学习技能的场所。

2022年,响应全民阅读的号召,空军某部对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邀请国家图书馆专家来馆调研。

“当时我部图书馆相对冷清,借阅量也不高。”唐晓晖说。

为什么借阅图书的人少?在国家图书馆专家指导下,馆员们开展调研,收集到不少意见建议:图书管理系统检索困难、专业相关参考书不成体系、图书更新慢……

针对这些问题,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专家指导下开启了“全面升级”。

——将传统文献按作战要素与专题预先打包,学员只要输入关键词,便能自动导出专题资源,节省筛选时间;

——引入“智能荐读”系统,可以自动匹配学员专业课程需求,显示必读书单;

——设置专题研习区,为学员小班研讨、教员集体备课提供场所。

“现在图书馆的‘热度’比以前高多了,特别是研习区,每天都有人预约研讨。”谈到变化,唐晓晖很开心,“通过引进国家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先进经验,我们的图书馆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研习区成为了配套设施完善、典籍资源丰富的‘讲武堂’。”

2、某军事院校图书馆工程师章涌帅:

“智慧神经”连通战场

一场兵棋推演正酣。屏幕上显示出1952年上甘岭战役的数字地图,随着战况推进,攻防态势图上的红蓝箭头开始变换位置。

“这个设备可不是普通的扫描仪。”某军事院校图书馆工程师章涌帅告诉笔者,这是图书馆新引进的AIOCR(人工智能光学字符识别)设备。它不仅能将地图上的图注转化为文字,还能根据标注生成动态模型并展示。章涌帅又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坑道示意图输入设备,随即生成坑道通风口三维模型,可以发现,通风口所在位置正好是敌方进攻方向的死角。一名学员感叹:“志愿军的坑道设计,比我们想象得先进多了。”

章涌帅介绍,引入这一设备,是国家图书馆与该馆合作的军情资源“智慧神经”工程的一项内容。该工程通过对接军地近60所图书机构,将分散的国情军情信息汇总起来,集中调用。推演中,章涌帅通过AIOCR设备将上甘岭战役中的坑道模型数据提取后,输入动态演算模型,生成了坑道防御备忘录。

“随着技术进步,图书馆正在为官兵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学习形式。”章涌帅又举出一个例子——某边防连采集到一位戍边老兵的口述视频,其中提到的历史上的巡逻路线可能有参考价值。图书馆收到视频后,组织修复解码,根据老兵的叙述,画出数字地图。地图交给部队后,为优化巡逻路线提供了依据。

人工智能本地化应用也是“智慧神经”工程的一项内容。在刚完成测试的陆军某部,章涌帅为官兵演示:输入“城市反恐”,人工智能模型便会快速整合典型战例,分析最新数据,自动生成研究报告。“这是一个能帮你做文献综述的‘助手’!”章涌帅说。

数字镜像还原上甘岭硝烟,智能系统推演未来战场——在一位信息技术工程师看来,技术正在带来新的阅读打开方式。

3、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师刘建明:

“老竹简”里有新智慧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里,修复师刘建明正在显微镜下修补《武备志》残页。他身后,一部多光谱扫描仪正高精度解析古籍残页的字迹脉络。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经参与修复戚继光手稿。”刘建明说,当时手稿因关键插图缺失,无法还原出完整布阵动态,成为一大遗憾。

古典兵书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千百年的兵书典籍、历史上功臣名将的排兵布阵、带兵心得,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高参考价值。“这些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智慧,我们有义务把这些典籍留存下来,让它们继续焕发光彩。”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引进多光谱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可以通过解析字迹脉络,将典籍中缺损的部分数字还原。依靠新技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已完成多部古典兵书的修复与数字化。

“每片竹简、每卷帛书都是传统军事智慧的基因库,我们一个字都不能忽略。”刘建明向笔者展示了近期刚完成高分辨率扫描的《六韬》并介绍,2024年起,国家图书馆联合某军事院校图书馆启动中国历代兵书典籍修复工程,建立军事古籍数字基因库,目前库内数据量已近10万条。

修复与建立数据库还只是古典兵书走向基层官兵、服务练兵备战的前置阶段——完成多部古典兵书的修复、数字化、内容解析后,国家图书馆在军地多家单位策划书展,并开通线上观展渠道,邀请军地读者一同感悟先贤智慧,共谋胜战良策。

某军事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的典籍与建立的数据库,为军事科研机构和院校提供了丰富学术资源,进一步激发了古典军事理论研究的热情。

“我相信,‘老竹简’里有新智慧,我们会继续与军队系统图书馆合作,为当代军事理论研究者架起贯通古今的桥梁。”刘建明说。

4、空军某部中士李润杰:

“战地书香”常伴军旅

空军某部中士李润杰刚入伍时,一紧张手就容易抖,造成战术动作考核成绩不理想。

卫生队的报告显示,李润杰的体格没有问题,就是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这是心理的问题,还得靠心理的方式来解决。”连队指导员一面定期与李润杰谈心,一面将李润杰的信息录入了图书推荐系统。

隔天,李润杰使用连队的阅读平板时收到推送信息,里面有《平凡的世界》选段,还配有人物心理分析。李润杰起初只是在训练间隙阅读,慢慢地,他被主人公的坚持所感染,一有空就品读书香。

“它很懂我,后来给我推荐了《苦难辉煌》,还有《决战朝鲜》里邱少云潜伏时的心理刻画。”李润杰说,“革命先烈战胜困难、舍生忘死的气概,让我深感震撼。”

阅读逐渐成为了李润杰的习惯。《士兵突击》《战争论》……不知从何时起,李润杰战术训练越来越自信从容。

国家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来到该连队时,他第一个报名,主动在分享会上发言,将自己读书的心得与战友们分享。一次演练中,他活用从兵书上学到的“攻心为上”战术,收到较好效果。年底,李润杰被所在部队评为“学习标兵”。

选晋军士后,李润杰在连队成立了“战地书香小组”,帮助战友制订阅读计划。如今,连队读书氛围日益浓厚,6人提升学历,8人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近两年来,国家图书馆在继续推进军队系统分馆建设之外,还帮助多个军队系统图书馆与驻地市、县图书馆结成资源共同体,打造“悦读驿站”、流动图书车、战地小书箱等模式,助力军地图书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军队图书馆数字化水平,引导官兵养成阅读习惯。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