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某旅结合典型事例引导官兵集智破解练兵难题——
“手绘战术地图”的启示
■韩 帅 杨茂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童祖静
该旅组织夜间渗透训练。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 毛摄
初春时节,陆军某旅一场夜间渗透训练紧张进行。班长常占带领侦察小队行动时,突遭“敌”强电磁干扰,造成导航设备部分功能失灵。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情,常占迅速取出“手绘战术地图”,手指在一条条等高线上划过,借助地面参照物,很快掌握了周边地形情况。
随后,常占带领侦察小队保持无线电静默,悄无声息绕过“敌”警戒网,抵达目标点位,完成渗透任务。
走下训练场,常占指着“手绘战术地图”对记者说:“这里面藏着我们的‘制胜密码’。”
让记者想不到的是,这张看似普通的手绘地图,是常占和战友历时数月、修改调整数十次的成果。这张手绘地图的诞生,背后是该旅官兵从“被动适应”到“主动破局”的一段历程。
去年上半年,该旅奉命参加上级组织的某项训练任务。作为旅里首批使用新型数字化侦察装备的训练骨干,常占信心满满。没想到,行动展开后,他们却在“敌”强电磁干扰下陷入困境。
回忆起当时的窘境,常占至今仍觉脸颊发烫:因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他和战友迷失了方向,被判失利。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蓝方分队完成包抄任务,使用的是堪称“原始”的油印地图。
这场意料之外的失利,刺痛了常占那颗不服输的心。他从书架上翻出有些泛黄的《军事地形学》教材,夯实基础技能:夜间按星象辨方位、用步距丈量地形起伏……耗时两个月,常占和战友手绘出营区周边地形图,标注出百余个隐蔽点和十几条迂回路线。
绘图难,更难的还在后面。首次使用手绘地图参加训练,他们就出了岔子:因地图等高距标注错误,导致沙盘落差过大,战术推演时突击车无法开进预定阵地。
“这么原始的方法,能行吗?”渐渐地,质疑声多了起来。
连队训练交流会上,常占举起满是折痕的地图,语气坚定地说:“手绘地图训练不是为了替代电子地图,而是要确保在电子设备无法使用时,大家还能通过保底手段判定方位、为作战行动导航,保证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完成任务。”
面对挫折,常占没有退缩。他仔细分析归纳电子地图的数据,结合实地勘测手动校准误差。
“电子版架设框架,手绘版补充细节。”常占通过这样的作业模式,大幅提升了地形分析效率。在旅里组织的“抗干扰导航”比武中,常占带领侦察小队连续3次夺得冠军。
成绩来之不易。为校准航拍数据,常占带着大家一次次徒步验证,两个月走坏了一双作战靴;编写图像处理脚本时,原本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下士张远鹏啃下厚厚一本编程教材。一次对抗训练中,系统突然出现异常,在距目标点位还有一段路程的陌生地域,官兵依靠手绘地图上的岩层走向准确判定方位,完成一次“绝地反击”。
“比制作手绘地图更难的,是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常占坦言,一开始,不少人质疑手绘地图是“开倒车”,这让他和战友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转折,源自一场暴雨中进行的对抗训练。当时,导调组突然切断所有电子设备通联,大部分班组瞬间成了“无头苍蝇”,常占所在班组却利用防水油布包裹的纸质地图,率先发现“敌”防御体系漏洞——一处被数字化系统漏掉的缓坡,顺利完成穿插突袭任务。“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获得了‘双重视力’。”谈及当时的情形,中士陈宇航形容,“电子地图提供经纬坐标,手绘地图标注的枯树、暗河变成了立体坐标。”
“土办法”的成功逆袭,引起该旅党委的重视。议战议训会上,党委一班人经过深入研究,确立了“三个不能”的原则:不能用电子化替代脑力训练,不能以新装备性能参数掩盖实战短板,不能让创新成果停留在纸面。会后,常占所在班组归纳总结的“复杂环境下导航八步法”被该旅机关纳入训法库。
常占和战友的探索实践,犹如投向湖面的石子,在该旅激起层层涟漪:旅队“军士工作室”成立“战场生存技术攻关小组”,研发的“多功能地形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旅机关推动训练考评改革,在电子化考核标准基础上,增设“极端条件下人工判读”课目,倒逼官兵找准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升应急应战能力;根据战场需求对部分装备进行升级改造,并预留手动操作接口……
该旅领导介绍,为推动更多“金点子”落实落地,他们还研究出台基层自主创新细则,建立完善容错机制,立起“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鲜明导向,鼓励更多官兵拼搏奋斗、勇闯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