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聚能托举战鹰高飞远航
——空军某场站创新飞行保障模式见闻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特约记者 邓栋之
初春某机场,多型战机呼啸升空。
气象部门实时预报天气,导航台精准监控引导战机返航着陆,特种车辆随时待命……空军某场站官兵各司其职,高质量保障飞行任务。
“实战化步伐在加快,保障任务在增加。”该场站一名领导告诉记者,针对驻训单位多、参训战机多、机型种类多,以及协同标准高、保障区域散、调配难度大等实际,他们紧紧围绕实战需求,优化组训保障流程,理顺各类保障关系,注重联合聚能,探索创新“预储统保、多区协保、同型互保、机动快保、一专多保、军民联保”的“六保”模式,有力提升了飞行保障质效。
记者看到,战机接续滑出起飞,停机坪上穿行的加油车、电源车等车辆行进有序,一个个战斗编组合理分工、密切协同,现场保障秩序井然。
“虽说今天保障任务不重,但也是多机种、多片区协同保障。”外场值班员介绍,他们根据飞行计划拟制“多区协保”措施,统一调配保障力量,围绕停机坪分区划设保障区域、专业小组。每个区域由一名干部负责车辆调配、人员管理、安全管控、应急处置等工作,各专业小组统筹本专业保障力量,实现“场站管总、分队施保”。
飞行间隙,值班员打开办公电脑,及时梳理年度飞行保障任务,结合自身保障实力,与专业骨干紧前筹划保障工作。特别是针对某部即将前来驻训而本单位缺少部分对应机型保障设备这个实际,他们通过向友邻部队借用、区内部队筹措等方式,备足保障力量。
值班员告诉记者,他们根据机场进驻机型数量和训练规模,综合测算物资器材需求,采取预先储备、战前调运、战中补给等多种方式进行储供,优先调配储备加油、航材等保障装备车辆,基本实现装备“零伴随”保障和“点对点”精准供应。
一次演习任务,多个同机型部队来该场站驻训。他们探索实施“同型互保”模式,摸清各自保障力量,分专业、分区域、分波次,重组场站勤务、机务保障资源,构建“一体调配、资源互补、分散作业”保障体系,合力构建临时降落战机联保和同型机互保模式。那次演习,异地同型机再次出动保障时间明显压缩,机组资源和机场利用率大幅提升,为演习任务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塔台内,记者看到几名官兵正围在电脑旁,探讨如何完善“停机位动态监控表”。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大机群、高强度训练,对地面保障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他们探索机动灵活、定位精准、实施敏捷的“机动快保”模式,通过这张监控表,实时掌握战机出动情况、停放位置,协同机务人员优化保障顺序、简化保障流程、缩短保障时间。
“就像‘木桶原理’,保障是个系统工程,只有每个模块、每名官兵都过硬,才能高质量完成保障任务。”该场站一名领导介绍,他们大力推进“一专多保”,组织全员上岗资格认证,以群众性练兵比武为载体,走开“先行试训、全员普训、随训随考”路子,狠抓各课目专攻精练,锻造“一专多能、一兵多用”人才队伍,促进保障人员能力全面提升、整体过硬。
一块掉了漆的秒表,见证该场站导航连战士赵波的奋斗历程。他深入钻研专业,带领班组成员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掐着秒表比速度,盯着视频找问题,对照大纲强能力,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做法,吸引多个友邻部队的战友前来学习。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赵波勇夺第一,被上级评为“练兵备战先锋”。
飞行结束后,场站官兵忙碌的步伐没有停歇。为有效利用驻地资源,他们积极加强与民航机场研究协调,组织部分专业骨干到驻地民航机场了解资源情况,协商将部分资源纳入场站支援力量,在食宿、车辆、油料、场地等方面加强联合,推动“军民联保”走深走实。在近期组织的一次训练中,他们采取“队属力量+专业工兵+国防动员”联合抢修模式,高效完成抢修任务。
“‘六保’模式就像动力强劲的引擎,带动场站保障能力加速跃升。”该场站领导介绍,一年来,他们高质量保障多种机型驻训,受到上级和兄弟部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