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路”与“赶路人”
■解放军报记者 康子湛
隆冬高原,车轮滚滚。
凌晨时分,随着警报声划破夜空,火箭军某旅一场实战化训练拉开帷幕。该旅官兵再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战备路。
这条连接着营区与发射场坪的战备路,他们已经走过无数次,但每一次都充满挑战——此刻,这条路上潜藏着各类未知特情,一级军士长匡世军带领发射单元勇往直前……
这条路,被导弹车的车轮反复碾压过、被风雪与烈日反复洗礼过。路上布满一条条或浅或深的车辙印,像一道道年轮,刻印着一代代高原火箭兵的奋进足迹。
这条路,是他们的成长路。近年来,他们历经了4次装备转型升级,进行了无数次日常训练。匡世军回忆起自己刚入伍时的情景,那时的他对导弹装备一无所知。但在这条路上,他一步步学习,一步步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导弹兵王”。他说:“这条路,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旅队的成长。”
这条路,是他们的传承路。一茬茬官兵在这条路上淬火加钢。近年来,这个旅先后有16人荣获军级以上表彰。仅匡世军自己就培养输送了300余名军士骨干,带出20多名优秀操作号手。匡世军说:“我们在这条路上学会的,也要在这条路上传承下去。”
这条路,是他们的砺剑路。走过这条路,他们完成了1000余次战斗发射训练任务,一次次在路上展开的连贯考核、单元比武、合成训练,都是对他们实战能力的考验。官兵们说:“我们经历的每一次特情、获得的每一条经验,这条路都是见证者。”
几十年间,这条路屡经翻修升级,每次升级都伴随着装备的换代。几年前,新装备列装,道路再次整修,该旅官兵也迎来了能力升级迭代的新挑战。匡世军记得,那时候,他白天跟着技术专家仔细研究装备上每个零部件的构造和原理;夜晚,他一个人在学习室里对着专业书籍反复琢磨。仅用两个月,他便熟悉了300多页的操作规程与近十万字的专业理论,探索总结出“三多维护法”,大大提升了新装备的人装适应性。匡世军说:“这条路迎来新生,我们也迎来了新的装备和能力升级。”
一条战备路,倾注了高原火箭兵的青春与热血,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这条路,不仅是他们的成长路、传承路、砺剑路,更承载着他们卫国戍边的使命,通往他们奋斗向前的未来。
匡世军说,弹道无痕路有痕,唯有走好脚下的路,才能决胜万里之外。
弹道无痕路有痕
■解放军报记者 康子湛
火箭军某旅组织战斗发射训练。图为车辆机动途中。王兴来摄
高原的月光像把梳子,将道路表面的冰碴梳理成细碎的“星芒”。
一场战斗发射训练刚刚结束,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匡世军跳下导弹发射车,沿着战备路慢慢往营区踱步。这是他保持了多年的复盘习惯,走一路想一路:特情处理的过程还有哪些不足,发射流程还有哪些要进一步优化……
这条路,说长也不长,一端连着营区,一端连着发射场坪。这条路,说短也不短,在路上摸爬滚打了27年的匡世军,每次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心中仍然充满敬畏。
道路两旁,匡世军刚入伍时种下的杨树,如今已有一人怀抱粗。而匡世军和战友们的青春,就刻在这条道路上,埋藏在那些深浅不一的辙印里。
这条路没有捷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在高原,路的丈量单位似乎也有些特殊。空旷的环境、稀薄的氧气,会让看似很近的路程,变得格外遥远。
对于高原火箭兵来说,更是如此。看似触手可及的目标地域,可能要走上半天。铺在桌面上的“三路图”,更需要导弹号手们用整个军旅生涯去丈量。
“跑三路”——默背默画导弹发射车的电路、气路、油路图,是每名导弹号手的“必修课”。一旦发射流程遭遇技术特情,号手们能否快速准确处理,取决于对“三路图”的掌握程度。可以说,能否走好这条战备路,“跑三路”是起点也是关键。
匡世军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三路图”的情形:盯着摞起来比自己还高的图纸,仿佛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地图。老班长对他说,背记一套中等难度的“三路图”,其困难程度不亚于将一座中等城市每条大街小巷默记于心。
为了跑好“三路图”,学历不高的匡世军没少吃苦头。他熄灯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描摹线条,站岗时在雪地上默画电路走向……几年过去,那些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线路,在匡世军脑海中比自己的掌纹还要熟悉,他也成了同批战友中最早走上主控台的人。
装备一代代更新,但导弹号手们“跑三路”的传统从没变过。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跑三路”也成为一条没有止境的路。
二级上士先杨锐至今记得那次考核:他在进行操作流程考核时,考官突然出了一个技术特情:发射流程进入关键节点,某指示灯闪烁红灯。
发射窗口在即,为了取得好成绩,自认为对“三路图”已烂熟于心的先杨锐,下意识地选定了一个故障点位,结果却被判错误。随着成绩下达,先杨锐惊出一头冷汗。他规规矩矩地拿出图纸,从密密麻麻的线条中,一个一个节点“跑”,仔细寻找故障点。
事后,先杨锐感慨:“图纸上的每一条线,没有捷径可走,更马虎不得。”
“在导弹阵地上,脚踏实地最为关键,精密复杂的导弹发射流程中,哪一步忽略了,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一级军士长王亚林说,一名导弹号手的成长之路,更是如此。
王亚林扎根深山28年,对维护的导弹平台非常熟悉,但每次执行测试任务,他还是带着笔记本穿行在设备间,在记满故障代码的泛黄纸页上一笔一笔地写下新的得失。
一次夜间训练,王亚林摸黑排查,仅凭耳朵听到的细微异响,便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设备故障。正是凭着这份脚踏实地的坚守,王亚林成了战友们口中的“导弹神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这条战备路上,该旅“导弹兵王”们用一丝不苟的足迹,反复感受着路的厚度;驾驶员们驾驭着几十米长、数十吨重的发射车,一遍又一遍校准车辙的印记……匡世军说,哪怕已经在“三路图”上奔跑往复了20多年,如今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奋进在这条战备路上,那些被紫外线晒脱皮的脸庞、日复一日磨平的指纹、缺氧状态下默记参数的日夜,最终都将化作导弹起竖时的威武——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用跬步丈量光阴,才能肩负起沉甸甸的职责与使命。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战备路上的一个个探路者,又变成一个个引路人。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延伸使命,也用自己的经验照亮前路。
那年盛夏,该旅迎来新装备列装。二级军士长沈威峰主动转岗,担任导弹发射车驾驶员。学车归来后不久,沈威峰便迎来第一次战斗发射训练。
当沈威峰到达预定点位后,骤雨来袭。大雨滂沱之中,原本就崎岖不平的战备路变得泥泞湿滑,积水越来越多。
艰难抵达发射场坪,沈威峰却发现,原本清晰的进车线被雨水覆盖,无法判定具体位置,只能改为人工引导。然而,由于号手之间配合不默契,最终任务失利。
一场“败仗”让刚转岗的沈威峰深感自责,甚至产生了自己不适合当发射车驾驶员的想法。训练结束,班长匡世军主动靠上前,针对沈威峰身上出现的问题,为他制订“补差计划”。
从那以后,沈威峰在匡世军的引导下,一同练技术、练协同、练补位,在这条路上不断加钢淬火,技术不断娴熟。
“突然有一天,我感觉能从导弹发射车的制动踏板上,感受到这条路的每一个细微反馈。”沈威峰与战友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前不久,在一次战斗发射训练中,沈威峰与战友们紧密配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创下了该旅最快“对点对心”纪录。
携手同行,近几年间,匡世军带出了20名导弹操作号手,300余名军士骨干。而在该旅,像匡世军一样的“大师傅”比比皆是。
一级上士鲁冰带班组时,把复杂的“三路图”拆解成连环画般的分步讲解图;王亚林将20年经验绘成“故障树”图,让新战友按图索骥;先杨锐创新“对图排故法”,图纸上密布的红蓝标记织成新的路标……
“就像这条战备路的建造过程一样,地基需一方一方地夯实,才能形成支撑数十吨重导弹发射车的坚实地面。”王亚林说,唯有带出一茬茬的人才,战斗力的地基才能打得牢固。
一次夜间连贯考核中,新兵小王因不熟悉场坪点位,导致任务失利。这场失利让小王不禁产生了自我怀疑。考核结束,王亚林作为班长没有责备小王,而是为他量身定制了“夜暗环境操作”“防敌特袭扰”“伤员处置”等夜间训练课目。经过多个夜晚的努力,小王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操作号手。
一级军士长刘富闯,当班长20年,坚持写带兵日记,对班里战士的性格、特长、爱好和训练成绩了如指掌,被火箭军评为“百名好班长”。大学生士兵小何刚到部队时,面对高强度的训练,一度产生了畏难情绪。刘富闯为他规划了“成才路线图”,鼓励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何的训练成绩直线上升,去年底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定向培养军士余家景刚下连时,满怀激情,却找不到努力方向。匡世军鼓励他围绕连队“科学训练”的倡导,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余家景结合大学所学专业,编排出一套实用的“趣味体能训练法”,并在全旅推广。此后,余家景的信心大增,不仅成长为副班长,还荣立了三等功。
军士教练员张旭从军18年,承担着新兵集训、预提班长骨干集训等重要任务。他带兵坚持“赏识+加压+标准”的方法,既严格要求每一个动作细节,又通过“情景式”教育帮助新战士提升信心。大学生士兵谢文季在他的指导下,多次在考核中取得名次。
几十年前,这条蜿蜒曲折的战备路,曾是“天高无鸟飞”的荒地,直到高原火箭兵在这里扎根。
如今,行进在这条路上,一个个“大师傅”手把手教业务,肩并肩攻难关,传授了本事,更培养了品格和作风。他们说:“你是兵的样子,兵是你的影子。在这条路上,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这条路,永远通向下一场冲锋
战备路上,迷彩战车碾过砂石,扬起阵阵尘烟,车辙覆盖前人留下的印记,又在风沙中不断延伸出新的轨迹。
“跑得越多,练得越久,越要心生敬畏,不断瞄着‘最佳精度’冲锋。”那年一次“败走麦城”的经历,让匡世军至今难忘。
“接上级命令,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随着战斗命令下达,匡世军带领班组多路转进作战阵地,展开一场复杂条件下的导弹发射战斗。
指挥方舱内,指挥员研判筹划,准确下达指令;装备方舱里,操作号手十指飞动,迅速传达指令;导弹阵地上,官兵快速定位车辆……所有作战流程稳步推进,匡世军以为胜券在握。
结果,导演部在核验精度时,发现导弹发射车“对点对心”精度不准,判定任务失败。
其实,早在出发前班组成员就曾提过:“路面崎岖不平,等到达点位后,要不要重新检查一遍激光定位器?”但是匡世军觉得,这条路他们已经跑了太多次,之前激光定位器从没出过问题,如果要抢“快”,就没必要多此一举。
复盘总结中,匡世军主动检讨:“我们手中操控的是大国重器,哪怕一点细微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发射精度,来不得半点马虎。”
为了这个“不马虎”,匡世军带领班组,在场坪上画上一个小十字,一天上百次盯着小十字练定点定位;实装操作中,他用老传统“挂铅锤”测数据,一遍一遍对精度,在他的严苛要求下,班组“对点对心”成绩大幅提高。
在导弹发射阵地上,官兵们都清楚一个朴素的道理:行稳方能致远。
前不久,一级军士长王志军带领战友深入戈壁大漠执行重要任务。抵达任务地域后,距离执行任务还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王志军没有选择歇口气,而是带领班组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次高强度对抗训练,白天围绕“精度”研战法、查问题,夜里带着“问号”练协同、验新招。
发射“零日”,阵地遭袭,变换打击目标……一个个随机特情接踵而至,王志军在全防护状态下见招拆招,最终准时按下发射按钮,导弹腾空而起,精准命中目标。
专攻精练,精益求精。在该旅官兵眼中,他们身边这样对打赢有着极致追求的战友还有很多。
教练组老兵赵景林从军26年,3年前转任现岗位后,结合旅队驻训特点,利用之前所学经验,将训练场地的地形地貌划分为“三区一地”,主导改进数十项训练方法,并升级完善“攻防对抗”等系列配套战法,显著提升了部队协同作战能力。
转型,难度毋庸置疑,但赵景林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赵景林以教练组成员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面对使命任务“升级”,他白天组织训练反复查找问题,晚上复盘梳理完善流程,不断在战位上为打赢“吹氧助燃”。
暮色中,又一队导弹发射车正在进场。车灯划破高原的黑暗,如同流动的星河。
在这条路的起点,几十年前先辈们用石块垒出的“砺剑石”高耸矗立,月光下隐约可见。远处的导演部内,作训科王参谋看着图纸上蜿蜒的战备路,又结合前期训练复盘得失,增添了几处特情课目——这条路,永远通向下一场冲锋。
(采访中得到岳小林、王兴来大力支持,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