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陆军某旅聚合网络信息势能提升合成训练质效——
为“陆地猛虎”插上“信息之翼”
■张子庚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 毛 特约记者 童祖静
官兵开展道路驾驶训练。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 毛摄
“多兵种合成训练,如何攥指成拳”“怎么发挥网络信息优势,提升态势感知能力”……数九寒天,东部战区陆军某旅训练场上一派火热练兵景象,该旅某合成营围绕多个重难点课题展开研练攻关。
指挥所内,该营刘营长紧盯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据信息,冷静指挥各分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行动。屏幕上的战场态势清晰可见,各兵种分队在火力掩护下默契配合,战线稳步推进。
“合成训练必须基于网络信息体系支撑,只有将各作战力量、单元、要素融为一体,才能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该旅作训科崔科长介绍,他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体系对贯通作战链路的重要作用,通过统一筹划设计、统一标准体制、统一力量建设,融合贯通情报链、指挥链等各类信息链路,有效聚合网络信息势能,提升了合成训练质效。
训练中,友邻部队传来发现“敌”电磁干扰区域的信息,刘营长迅速通过指挥终端将情报共享至侦察分队,并下达对“敌”纵深展开侦察的命令。他告诉记者,以往情报共享需层层确认,时效性和准确性与战场需求存在差距;如今通过网络信息赋能,各分队之间协同配合更加高效,作战指挥更加顺畅。
“合成训练本身具有逐级递进、快速集成、高效融合的特点,如果网络信息聚合不到位,就难以实现军兵种联合一体的目标,从而影响作战能力生成。”该旅领导告诉记者,要想打通“联”的关节、生成“合”的能力,必须着力提升以网络信息体系为基础的多兵种合成作战能力,缩短从“看到”“想到”到“做到”的距离,让数据信息快速汇总流转,让作战指挥更加高效。
“即将对‘敌’装甲目标实施空中打击……”训练现场,指挥所里突然传来配属分队指挥员的报告。让记者疑惑的是,指挥所并未发出相应指令,配属分队为何自主展开打击?刘营长解释道,此次火力打击是一次多方信息流转的高效协同:正面攻击分队通过多条信息链路向友邻分队分享战场情报并呼叫空中支援,配属分队接到信息后立即响应,向指挥所报告后自主实施打击。
“在实际作战中,各分队之间通常距离较远,且战场上常伴有‘敌’强电磁干扰。”刘营长介绍,为确保作战链路始终畅通,他们充分发挥无人机作用,大幅提升了通信覆盖范围。记者在训练现场看到,一架无人机在操作手的操纵下迅速升空,很快便消失在视野中。
“无人机就像蜘蛛网的‘网心’,绝大多数作战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个‘网心’传输流转。”刘营长说,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先进指挥通信装备列装,信息流转速度更快,指挥链路更加通畅,系统运行更加稳定。网络信息体系已成为合成分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在实战化训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陆地猛虎”插上“信息之翼”,推动战斗力建设提质增效。训练结束,天色渐暗。刚回到驻地,刘营长便带着详细记录作战数据的报告单,与营首席参谋和各连连长一起展开复盘研讨,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
短评
“形联”更要“神联”
■邹绍雪
习主席在视察信息支援部队时强调,推动我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跨越发展。瞄准形成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加快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下大力抓好合成训练创新发展,是摆在各部队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东部战区陆军某旅聚合网络信息势能提升合成训练质效的做法,是提升胜战本领的一个有益探索。
无网不联、无联不胜,已成为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突出特征。当前,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演变,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样式。各部队高度重视网络信息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不断提升网络信息体系组织运用水平,支持指挥、支援行动、支撑全局的信息主导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各作战要素逐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为提升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提供了强大信息保障。
然而,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只是“上篇文章”,运用好、发挥好网络信息体系的作用,在“形联”的基础上实现“神联”,是亟待强化的“下篇文章”。各级应持续提升指挥员网络素养,着力解决联不上、看不清、打不准等实际问题,以及硬件不统一、软件不兼容、信息难共享等现实困难;按照着眼联合打基础、基于联合抓合成、融入联合抓体系的思路,统筹运用各种作战要素及不同兵种力量,产生“聚合效应”,推动形成指挥上“统”、力量上“融”、行动上“联”、效能上“聚”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