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飞的“雏鹰”——来自空军航空大学的观察报告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温旭岗 成文军 朱宏博 李建文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4-12-25 08:25:05

奋飞的“雏鹰”

——来自空军航空大学的观察报告

■温旭岗  解放军报记者  成文军  朱宏博  李建文

冬日清晨,机场跑道沐浴着柔和的霞光。空军航空大学某飞行训练场上,“雏鹰”们在进行起飞前的最后准备。

骤然间,发动机轰鸣声打破宁静,一架架教练机驶出停机位,滑入跑道。起飞滑跑,加速、加速、再加速……教练机依次腾空而起,飞向预定空域。

看着空中一道道壮丽的弧线,飞行教员们面露微笑。一名教员告诉记者:“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我们教员要在助推飞行学员培养模式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上,全力以赴、务期必成。”

空军航空大学由我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发展而来。几十年来,作为空军主体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头,他们在战机的轰鸣声中放飞了一批批“雏鹰”。

2020年7月23日,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努力开创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

转眼4年多过去,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正牵引着这所大学逐步走开向战为战、链条紧扣、科学高效的育人新路径。

该校教练机编队起飞。吕相昊摄

“围绕实战学,瞄着打赢练”

夜晚,该校某学院自习室灯火通明。

“航空活塞发动机采用四冲程内燃机,最终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学员方新昊看着专为飞行学员设计的“练为战”物理拓展题,眉头紧蹙、凝神沉思。不多时,他开始在稿纸上演算,大脑中的解题思路从笔端源源不断“流淌”出来。

“以前物理课以空气动力学为主,如今增加了热力学等内容。”方新昊说,随着学习内容和难度增加,自己对飞行理论掌握得更扎实了。

这里,飞行先从头脑中开始。

教学改革中,该校党委紧紧围绕向战育人主线,从兵之初到飞之初、再到放单飞,全链路嵌入实战场景,并及时进行能力评估,力求每一步对打赢的贡献值都实现最大化。

参谋马鑫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对学校施教模式的创新之路感触颇深。4年来,他时刻在为“战”做着精细筹划。

“飞行训练时长增加,基础教学时间压缩,教材怎么编写、师资怎么调配、课时怎么划分……育人模式的重塑,给课程设计带来不小挑战。”马鑫博说,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改装合训。

课程表中的加减法,凝结了大家对实战化的深度思考。马鑫博回忆,那些日子,学校上下都在盯着这张课程表。走访、调研、观摩、总结……他和战友们忙得像陀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容不得拖拖拉拉。

记者注意到,与往年课程表相比,2024年课程表中,传统理论课程明显压缩,新开设或大幅增加建模类、实验类、综合类课程,甚至还有滑雪、水上运动等课程。

“我们的原则就是围绕实战学,瞄着打赢练。”马鑫博说,从世界空战史来看,飞行员不仅要懂飞行、会飞行,还要能“入地下海进雪原”,掌握航空救生技能,“一言以蔽之,战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员就练什么。”

低空突击加入飞行训练,职业认证引入教学体系……课程表的嬗变,引发更深层次的教学思维转变。

“我们把卧推列为和3000米跑同等重要的考核内容,调整单杠、折返跑等项目的赋分权重。”该校专项体能教研室一名教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新机型加速列装部队,飞行员头盔在过载情况下重达几十斤,这对飞行员颈部、脊柱抗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卧推等训练的目的正基于此。

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强调:“院校同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同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越对路子。要围绕实战、着眼打赢搞教学、育人才,做到教为战、练为战。”

猎猎战旗下,这里的人、课堂、训练场,都被赋予新的使命。

“如果学员明天奔赴战场,今天我能教他什么”

“能不能看到地平线?你的转弯速率是多少……”该校某飞行训练团讲评室内,教员的讲评声和室外战鹰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

紧张周密的飞行计划,无缝衔接的合训进程,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紧迫感。

现场一号指挥员早已习惯这种状态。他告诉记者,改装合训以来,螺旋桨、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课程都要在这处训练场完成,飞行时长、保障强度不断增加,整个团队都在加速奔跑。

一号指挥员有着多年飞行经验,他对训练形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飞行中,当飞行器的速度达到0.9马赫时,局部气流速度会达到声速,从而产生激波,气动阻力随即急剧上升。当前,教学进展就像遇到了气动阻力,要想冲过去,教员、学员、机务人员等所有力量,都要动起来、紧起来、跑起来。”

置身这处训练场,记者读懂了一号指挥员的“作战意图”——

指挥要素设置紧凑,塔台楼下是简令室和简易食堂,旁边就是飞行准备室、讲评室和机务保障工作室。值班电话响起,官兵请示汇报多是跑步前进,白板上的复盘字迹似乎总是干不了……

夜深了,轰鸣了一天的训练场,逐渐安静下来。

宿舍中,一名年轻教员仍在伏案研读现代空战书籍,他说:“感觉自己就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向前走。我常有本领恐慌感,害怕自己不知、不懂、不会,所以不停地自我加压、不停地学习追赶,为的就是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不辜负这些可爱的学员。”

“如果学员明天奔赴战场,今天我能教他什么?”某教学团队负责人李鹏飞始终怀揣着“当那一天来临”的紧迫感教战研战,他和团队多次先行先试、填补空白,在只争朝夕的奋斗中践行为战育人使命。

那年,一项涉及飞行员关键能力生成的教学课目需要全面强化。时间紧、任务重,面对教学力量不足等难题,团队所有具备相关基础的人员不分科室、不分职务,全部申请参加强化训练,接受资格认证,蹚出该校团队化施教新路。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一抓到底,在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中推动备战工作落实。”采访中,该校一名领导说,“放飞‘雏鹰’是我们的使命,前方道路不会平坦,我们将无惧艰险、迎难而上,用心托举更多‘雏鹰’加速成长。”

“既要从0到1,还要从1到N”

习主席强调,坚持面向世界军事和科技前沿、面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勇担时代重任,锐意开拓进取,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号令如山,使命催征,空军航空大学一直为此不懈探索。

先进战机数据模型、飞行员培养路径比对、电磁空间作战研究……军事前沿领域,是该校科研力量的“作战区域”。这里流传一句话:“雏鹰”起飞,应该带上思维的利刃。

在飞行学员培养上,该校研究员史彦斌看到的是一个递增数列:1,2,3,4……那既是战斗机代际的更迭,也是飞行能力的递进。

“没有眼界的鹰是飞不高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既要从0到1,还要从1到N。”史彦斌说,信息化条件下的空战有一种作战方式叫超视距,飞行员通过雷达感知,提前洞悉对手的飞行轨迹和战术意图。学员在起飞的那一刻,甚至更早,就应该打开思维的“雷达”向周边探索。

在超视距作战样式启示下,该校教研骨干积极“走出去”,到部队、到演训场,到更广阔的天地淬炼。

一次观摩部队演习,高密度、高强度的飞行,让他们看到了新型作战编队和作战模式,许多飞行架次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升空。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被‘击中’了。”一名带队领导说,机型的改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改变,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变化。托举“雏鹰”起飞,链路要变、模式要变、思维更要变。

如今,在大学科研力量参与下,智力支撑、前沿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项目,超前布局、紧前落实。瞄准未来作战需要,技术、学习、管理三位一体能力培养模式渐次铺开。

“之前,教员催着我们加紧补习无人作战、电子对抗、信息管理等知识,我总觉得那还早。直到与他聊了之后,终于明白了教员的良苦用心。”飞行学员胡嘉豪说的“他”,是在部队实习锻炼时遇到的一名三代战斗机飞行员。

这名飞行员告诉胡嘉豪,联合作战,既考验飞行技战术,更考验协同配合,因为拼杀不只在天空,还在海洋和陆地。

又一个清晨,阳光再次洒向塔台跑道。

孕育了东北老航校精神的这片沃土上,飞行学员们开始新一天训练。轰鸣声中,“雏鹰”振翅,向着更高更远的未来奋飞……

  请扫描二维码    浏览更多内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