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途中遇见“老朋友”
■李中文 江鑫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南国海滨,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
连续行进了十几公里,行军队伍由刚开始的亢奋变得沉默。“加油!加油!”突然,一阵洪亮的声音传来。官兵们转头望向右边,发现另一支部队的战友正用力挥着手,为他们加油鼓劲。
脚步声,来自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某训练保障团的一支小分队。此刻,他们正在进行徒步行军训练;旁边不远处,是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驻扎在这里组织海训。
这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更是一场有趣的重逢——
从使命任务看,训练保障团官兵主要负责演训任务中的通信、勤务、环境构设等各类保障工作,他们是居于演兵场“幕后的人”;而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往往在演训一线跨山越海、奇袭突击,是真正的“制胜尖刀”。
一个保障单位,一个作战部队。以往,两支部队打交道的地方,大多是在演习时的导演部、会议室、机房等场所,双方商量训练流程、开展业务对接,各司其职完成好既定任务。
中士张金雨是该团负责通信保障的班长。这几年,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基地承担的演训任务频次、规模以及参训部队的数量都大幅增加,张金雨曾多次与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打交道。每次演习,他和战友们按照部队需求,坚守在线路后方,确保通信顺畅。前方战友冲锋陷阵的精彩画面,经他们的手实时传回导演部。张金雨坦言:“有时候,会感觉前方的战友才是‘主角’,我们都是‘配角’。”
这一次,张金雨感觉自己也是“主角”了:数日前,张金雨和战友们跨越上百公里,来到陌生地域开展野外综合训练。
这场徒步行军,官兵们从野外营地出发,相继穿过密林、河流,一路开展多项实战化训练。不承想,行至此处,竟然遇到了曾经羡慕的“老朋友”。
该团官兵的出现,让海军陆战队某旅的战友们同样感到惊喜:大家以往只能在演习时打个照面,此次却在荒郊野岭相遇,官兵们也许相互之间叫不出名字,却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同时,他们也感到困惑:一个保障单位的官兵,为啥这么拼?
实际上,这两年来,该团在转型建设过程中掀起练兵备战热潮,他们突破专业限制、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强化官兵实战本领和综合能力,打造了一系列练兵品牌,涌现了一大批精武尖兵。从去年开始,他们在保障正常演训任务的同时,分批次抽调官兵奔赴陌生地域开展综合训练。至今,已经完成3批次野外驻训。
如今,这个训练保障团的职能、面貌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过程,被张金雨这样形容——
“我们的目标就是,既要能坚守幕后做好保障,也要有足够的本事上战场。”
一支保障部队的能力跃升
■蒋建凯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某训练保障团“合力冲击”比武现场。刘秋红摄
官兵开展战术基础动作训练。刘秋红摄
当“主角”还是“配角”,看的不是岗位,是作为和能力
训练保障团,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保障单位。
新兵看出来了——
两年前,大学生陈思颖应征入伍,她渴望去海军陆战队,成为电视里英姿飒爽的“两栖霸王花”。3个月新训,她的军事素质快速提升,每一个训练课目都名列前茅。可是分配结果下来,看到表格上的“训练保障团”,她瞬间泄了气:在一个保障单位,可能很难实现梦想了。
干部看出来了——
那年,团里因岗位空缺,需要从外单位选调一名副连长,干部黄俊欣看着这个单位名称,陷入了深思。黄俊欣从入伍以来就在舰艇部队服役,出过国、护过航、比武拿过奖,后来因为表现突出顺利提干。黄俊欣担心的是,去了这样一个保障单位,任务会不会很少?价值如何体现?
前几年,这样的情形发生得很多,这样的故事一次次被官兵们讲起。
官兵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问题同样在团领导心里打转。从很早开始,该团党委就认识到:仍有一部分人对保障单位的认识没有从改革调整前转变过来,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刷新大家的认知。
那段时间,许多官兵都在按改革前对保障单位的印象,在头脑中画着“思维延长线”。从团里汇总的情况来看,官兵缺乏练兵备战紧迫感,训练场上“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到了年底,全团组织军事训练考核,优良率始终不高。
这样的情况,令该团曾团长深深忧虑。曾团长去过远海、守过岛礁,多年来始终拼搏在练兵一线。他觉得,如果官兵的军事训练水平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自己要负第一责任。
其实,来到这里任职之初,曾团长就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个团虽然是保障单位,但党委委员大部分都履历丰富,他们工作过的岗位,包括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岛礁部队等多个类型。
曾团长觉得这不是巧合,是上级更深刻的考量:改革调整之后,基地职能使命进一步拓展,更趋于联合的演习、更多元的兵力运用、更严格的实战要求,呼唤更强的训练筹划、组织和保障能力。因此,他们承担的责任并不比作战部队轻!
随即,全团展开了一场讨论。他们的讨论主要围绕“主角”和“配角”的话题展开——
有人觉得,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实战化练兵风起云涌,每支部队都是战斗力生成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大家都是时代的“主角”;
也有人认为,打仗就有主次之分,作战部队发挥作用更加直接,本就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为了全局胜利,甘当“配角”也是一种格局……
对于这两种说法,团领导没有简单判定对错,而是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奥运赛场上,许多优秀运动员曾经都是从陪练开始的,他们越强,越能帮助队友实现超越,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多可能。”
如果官兵们速度更快、标准更高、构设的环境更复杂,就能帮助或者倒逼参训部队进一步提升战斗力,这才是训练保障单位存在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官兵加入了这场讨论。渐渐地,大家形成了思想共识:“当‘主角’还是‘配角’,看的不是岗位,是作为和能力。”
只要练出真本领,任何人都可以去出彩、当“主角”
许多官兵至今记得,他们的“破局”,是从“一股气”开始的——
从多年前开始,该团就积极申请派人赴战区海军参加各类比武竞赛。当各单位训练尖子聚在一起时,总要先研究对手,合理排兵布阵。然而,该团官兵好几次听到这样的议论:“这个单位是搞保障的,他们的训练时间和强度肯定不够,先研究别人吧……”
官兵们憋着一股气,想尽快证明自己。可是,由于训练经验缺乏,那几年,他们总是遗憾落败。
团党委明确提出,与一个好看的成绩相比,大家的成长过程更重要。每次有人从比武场回来,无论胜败,团里都要安排他们总结教训、查找不足,再给全团官兵分享经验。台下年轻的面孔中,不少人眉头紧蹙,悄悄握紧了拳头。
某连战士柯泰盛便是其中之一。那时,团里正准备组织一场优秀教练员比武,柯泰盛主动请缨参加。此类比武并非该连的优势项目,以往连队很少派人参加。柯泰盛还是想试一试:“我就不信我们比别人差!”
那段时间,柯泰盛加班加点背理论、练技能。最终,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在比武场上力压许多经验丰富的老班长,逆袭夺冠。
00后士兵柯泰盛从此名声大噪。连队挑选他在比武场上的照片,专门制成海报贴在灯箱里。
柯泰盛的成功,为战友们树立了榜样:实战化练兵的大背景下,每名军人都被赋予了精武强能的时代重任,只要练出真本领,任何人都可以去出彩、当“主角”。
在调研后,该团党委决定,广泛开展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不再设置专业、衔级、人员类别等各种限制。同时,他们号召官兵发扬军事民主,积极出谋划策,共同搞好训练筹划组织。
从那时起,这支部队、这群官兵就开始更多的“自讨苦吃”。安全技能、掩体构筑、武装越野、军营马拉松……一轮轮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如火如荼展开,训练模式、标准、内容不断得到拓展。
当不同连队、不同专业的官兵之间开始相互较劲、相互比拼,一股训练热潮迅速在全团涌起。其中,有一些故事让官兵们至今津津乐道——
此前,炊事员林科慧到某通信连学习交流。他虚心请教、勤于钻研,一段时间后,在阶段性考核中夺得天线架设项目第一名。
看着训练场上虎虎生风的场景,原本在一旁保障的卫生员陆宇航也坐不住了。那一整年,一有闲暇时间,他就跑去加练。年底,基地组织军体运动会,他一鸣惊人,一举拿下3枚金牌,打破2项纪录。
柯泰盛也没有停下脚步,他比以前更加刻苦。为了提升专业技能,他把线缆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手上都是老茧和伤痕。去年,他在专业比武中一路过关斩将,从营连比到团里、基地,最终站上战区海军的赛场,首次亮相就闯进前三名……
“心态变了,氛围好了,成绩自然就起来了。”曾团长说。
练就的本领越多越硬越强,关键时刻才能应对越从容
去年底,该团作了一项统计:最近两年在基地组织的比武中,不少项目的奖牌被训练保障团官兵夺得。
在高兴的同时,团里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现在,基地承担的演训任务越来越多,如此大的压力下,还挤出时间搞练兵比武,会不会有些顾此失彼?”
“我们的主责主业就是保障演习,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业务工作干好,其他军事技能就算练得再强,打仗也轮不到我们上。”
……
对此,曾团长没有讲太多理论,他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那年,一场超强台风正面袭击某岛礁。狂风暴雨中,数十艘渔船被吹翻,渔民落水,命悬一线。曾团长挑选了20多名水性好的官兵,跟着他跳进海里救人。巨浪中,官兵们连续奋战7个小时,救出百余名渔民。这件事,至今在渔民间广为流传。
曾团长说:“作为军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练就的本领越多越硬越强,关键时刻才能应对越从容。”
这句话,如今已在许多官兵的心里扎了根。
两年前,团里组织一场“合力冲击”比武,要求官兵10人一组,仅靠队员协力,全部登上4米高墙。官兵们顶着烈日,踩着队友的肩膀一遍遍训练攀爬技巧。每天洗澡时,许多人的衣服已经和血痕黏在一起。看着战友醒目的伤痕,有人表示不解:练这个项目有什么用?
后来,一场台风来袭,驻地遭遇特大暴雨,某血液中心突然断电,室内水位骤涨,请求部队官兵协助转移。闻讯后,该团迅速派出抗洪抢险应急分队。官兵们将低处物品搬运后,还有很多物资置于货架上方,怎么办?
他们本能地想到了那场“合力冲击”比武。几人以战友的肩膀为梯,快速完成剩余物资转移。后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对地方群众施以援手……
一场实兵对抗训练中,下士赖康带着通信设备随舰出海。本来,他的任务只是负责将数据传回导演部。然而,在某海域,任务编队意外受到干扰。了解情况后,赖康主动配合兄弟单位战友研判情况、梳理上报,“特情”得到有效处置。
像这样经历多了,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新时代的舞台足够大,只要自己肯钻研、有本事,就总有一天派上用场。
不久前,三级军士长张同君被上级评为“练兵备战先进个人”。这一消息,让全团官兵倍感振奋。
张同君的故事,也是从比武开始的。起初,营里组织专业比武,要求官兵独立编写教案并进行讲授,张同君广泛搜集资料,边学习边整合,最终完成了授课。
也正是那次比武,让张同君想要“干一件大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整理分析演训任务数据资料,编写出一本完整的雷达干扰效果图册。这本图册一经推出,受到舰艇部队广泛关注,并被某院校作为教学材料……
许多人不敢相信,这本册子出自一位战士之手。张同君说:“我没上过大学,是部队这所学校让我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
直到现在,许多人才理解,为什么当初团党委力排众议,让官兵“自讨苦吃”。实际上,群众性练兵比武只是一种方式,它培塑的是军人的血性、胆魄、能力,以及永不止步的挑战之心。
既要能坚守幕后做好保障,也要有足够的本事上战场。正是这样的追求,让官兵们找到了自己更多的价值——
陈思颖没有被埋没,她在各项练兵比武活动中崭露头角,被基地评为“军体之星”。在组织的支持鼓励下,今年她成功考上军校,憧憬着未来有一天成为一名女舰长。
黄俊欣两次参加了团里组织的优秀教练员比武,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后来被正式任命为连长,并荣立三等功。
柯泰盛对比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实用的训练方法。因组训能力突出,他被任命为班长。一年后,他所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