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的挺进
——来自西藏军区某火箭炮营的观察报告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杨晓霖
高原黎明,雨水淅沥。轰鸣的战车冲破雨幕,快速占领阵地。
“阵地展开!”西藏军区某旅某火箭炮营官兵迅速“拉弓引箭”,数枚火箭弹昂首待发。
“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火箭弹呼啸而出。实时传回的画面显示,远距离目标被精准摧毁。
面对喜人成绩,该营刘营长却一脸严肃:“我们的速度还可以再快些!”他疾步走进“中军帐”,从弹药准备、技术检查、占领阵地等方面逐项细抠,带领骨干认真复盘。
“战争进入‘读秒’时代,速度快一秒就离打赢近一步。”刘营长的话里,总是带着浓浓的硝烟味,“身处高原山地,我们始终追求的,是将极端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不断挑战极限。”
70多年前,该营前身部队作为十八军一部,随队千里挺进西藏高原;7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攻坚克难,在雪域边关屡开先河,创下高原训练多个“首次”“第一”;进入新时代,官兵接续奋斗,接连展开转型重组、换装重塑,大胆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不断推动战斗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挺立高原,心向打赢。“始终敢打必胜、始终团结奋斗、始终人才辈出、始终纯洁光荣、始终法纪严明……”该营官兵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在行进间整队看齐,在闯关中加速奔跑,在世界屋脊高扬奋斗旗帜。
先辈的精神,就是我们冲锋的动力
“炮弹呼啸,空天巡逻,弹道飞扬燃起忠诚烈火……”前不久,新兵下连为军营注入一股新鲜血液。新兵们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旅歌《忠诚烈火》。教唱歌曲时,老班长们每教一句,都会为新战友讲述歌词背后的风雨征程、辉煌战史,让他们懂得新时代高原炮兵的使命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刘营长介绍,作为老西藏精神传人,他们注重在“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讲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分享逢山开路的奋斗故事,引导官兵在精神洗礼中不断砥砺奋斗初心、凝聚意志力量。
“‘一切听从党安排!’70多年前,一声令下,十八军将士从天府之国挺进雪域高原,先辈们在党的指引下用生命践行使命……”老班长话语铿锵,直抵心灵。
“走过风和雨,历经血与火。”高唱着旅歌,那段峥嵘岁月在新兵韩陆军眼前铺陈开来。讨论中,他直抒胸臆:“我一定要不懈奋斗,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无愧于十八军传人的荣光!”
部队调整改革后,该营由多家单位合编而成。新的编制、新的面孔,让他们经历了种种阵痛——不同的工作习惯,不同的训练标准,步调不齐了;“你们”“我们”“他们”,官兵在平时相处中,下意识按原单位区分彼此,关系疏远了;本应“多人一杆枪”密切配合,结果“你扣你的扳机,我开我的保险”,训练节奏被打乱了……
如何加速合心合力、攥指成拳?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营党委打出一套“组合拳”——
深入寻根,凝聚力量。他们以史凝心,挖掘高原“火力铁拳”的精神密码,组织官兵开展同学旅史、共唱旅歌活动,从旅史营史的辉煌征程中探寻信仰锚点,用老西藏精神将大家拧成一股绳。
立起标准,构建“磁场”。他们以战聚魂,不断树牢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晋职晋衔、评功评奖时优先考虑战备训练成绩突出的官兵,营造奋勇争先的“能量场”,激励一批训练尖子脱颖而出。
抓在平常,重在经常。他们以行促合,依法从严从实抓作风、抓教育、抓养成、抓规范,常态组织战备拉动,请身边战友结合家乡变化、自身经历讲教育微课,坚持每天点名集合叫响战斗口号,培塑建设过硬集体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随着一系列举措实施,官兵逐渐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肩并肩奋进冲锋。
一次,干部旦增曲扎所在连担负某型火箭炮试验任务,各级高度关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全连官兵神经紧绷,生怕失误。”让旦增曲扎没有想到的是,得知他们受领该项任务,其他连队优秀炮长主动上门分享经验,技术维护室的战友也积极嵌入编组,提供伴随技术保障。
在大家的合力协助下,该连最终取得“首发命中、发发命中”好成绩。“这份成绩不只属于我们连队,更属于全营官兵。”旦增曲扎感慨地说。
如今,各类演训、试验压茬推进,每一次任务,都是对该营官兵合心合力的加速锤炼。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一起在积雪过膝的盘山路搬运给养,一起在寒风呼啸的深夜里保养装备,一起在遮天蔽日的黄沙里开设阵地……在一次次砥砺前行中,该营官兵凝聚起共同的价值追求,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篇——
一心求胜,“第二”就是失败。以往,全旅组织建制连3000米跑比武,该营某连几乎稳拿第一。一次,该连一名新兵由于体力不支,拖了连队后腿,最终与第一失之交臂。比武结束后,该连干部说:“传承老西藏精神,不能为失败找任何理由。”此后,全连人人憋着一口气,每次体能训练,大家都会自我加压。最终,他们不仅在考核中再次夺回冠军,还刷新了纪录。
珍视荣誉,全力冲锋。“先辈的精神,就是我们冲锋的动力。”该营女子战炮班成立9年来,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4次,并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在采访中,大家谈得最多的不是往日的荣光,而是传承先辈精神、争取新的荣誉:“成绩属于过去,现在最重要的是沉下心苦练本领。”新装备列装后,她们铆在战位苦学精练,迅速形成战斗力。
拧紧发条,弘扬传统。几年前,某班班长罗亚宁带领班组转战雪山戈壁,出色完成实弹射击任务。然而,年终总结时,罗亚宁主动查找自身不足、反思差距,表示不参与评功评奖。很多人感到不解,他却很坦然:“十八军传人最讲党性。我深知荣誉容不得半点瑕疵,现在的我与先进标准还有差距。”罗亚宁的回答让官兵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自查自纠,在检视剖析中提纯作风。第二年,凭借过硬成绩,罗亚宁全票通过民主测评,荣立三等功。
该营开展实弹射击训练。(资料图片)吴浩然摄
为了不负使命,人人拼命向前冲
戈壁深处,晨曦微露,一场实弹射击训练拉开帷幕。发射车内,上等兵李欣洋坐在一炮手位置上。此前,这个战位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军士担任。弹道解算、装定参数、打击目标……李欣洋一连串流畅的操作后,火箭炮成功命中移动靶标。
一名义务兵的拔节生长,折射出一支部队向战疾驰的速度。
在该营,官兵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各课目训练成绩,70分是合格,90分是良好,超出大纲规定满分成绩的10%才算优秀。
初到高原,艰苦的环境、枯燥的训练生活,曾让李欣洋一度想“躺平”。然而,每次走上训练场,看到身边战友都在向更高标准发起挑战,他渐渐改变态度:“这里就像一个正能量磁场,身处其中,不知不觉就会振奋起来!”
一次弹道解算训练,李欣洋成绩名列同年兵之首。为此,班长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简短的庆功仪式。
这场仪式如同动员催征。随后的训练中,李欣洋更加努力研究装备原理构造、背记操作流程,最终刷新训练纪录,被确定为一炮手人选。
“在我们这支英雄部队,人人都在拼命向前冲!”回忆成长经历,李欣洋坦言,是营队的环境成就了自己。
人人拼命向前冲,是这支部队的鲜明特色。
当年进藏途中,在通过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垭口时,许多十八军官兵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但大家叫响“拼命向前”的口号,顶风冒雪、战天斗地,用顽强拼搏精神克服了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人人拼命向前冲,昔日如此,今日更如此。
某班炮长杨成富曾自嘲是个“大老粗”——平时宁可跑5公里武装越野,也不愿坐下看书。
前些年,连队列装某型新装备,杨成富受命转岗。改装训练中,数万字的说明书、密密麻麻的原理图、上千组技战术数据……接踵而至的新挑战,让杨成富感到力不从心。
然而,上级要求连队尽快形成全员全装实弹射击能力。誓师大会上,杨成富掷地有声立下军令状:“哪怕不睡觉,也要完成任务!”
那段时间,他一有时间就捧着教材反复学习、潜心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杨成富以全优成绩通过炮长岗位考核。
从任务倒逼到使命催征,经此一役,杨成富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些年来,他主动走出“舒适区”,带头参加专攻精练,先后取得装填、驾驶等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全旅闻名的全能精兵。
连队组织“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杨成富有感而发:“装备之变,不仅是口径、威力、射程的变化,更是思想、知识、能力的全新塑造。想要决胜未来战场,就必须不断挑战自我,全力冲锋!”
一名战士的肺腑之言,诉说着该营官兵的共同心声。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一种现象:从连队学习室到营连主官房间,从训练专修室到技术维护室,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才熄灭。
“面对上级‘边改装、边训练、边执行任务’的要求,人人把一天当作两天用。”刘营长告诉记者,单位换装后,营里提升了夜训强度,对接装备厂家开展针对性强训。面对高强度训练,官兵没有一个人发牢骚,很多人还主动申请在休息时间到车炮场加练。
该营一级上士潘远向,曾多次在旅军事体育运动会上夺冠。作为一名老兵,他每周雷打不动完成一个10公里长跑加练。问及原因,他直言:“戍守高原对身体条件要求更高,我们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要攀登,不能让体能走下坡路。”
日常小比武中,潘远向经常向战友发起挑战:“比一比,看谁的装备操作用时更短。”记者采访期间,潘远向所在班某课目训练纪录再度被刷新。
攀登更高的山峰,是该营官兵共同的追求。
该营有一张训练龙虎榜,频繁变动的照片,印证着官兵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冲锋:全旅“练兵备战十大标兵”,该营占了3个名额;近3年参加各级各类比武竞赛,官兵先后84次摘金夺银;历次建制营考核,该营几乎未让冠军旁落……
与这张龙虎榜遥相呼应的,是军史长廊展陈的光辉战史。在学习贯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理论微课堂”上,潘远向深有感触地说:“每次从军史长廊那头,走向龙虎榜这头,心中总会升腾起一股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作为十八军传人,我们只有努力奔跑,才能不辱前辈荣光,不负时代重任。”
登顶“高山”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苦学、精研、细练
高原阵地上,一场复盘检讨会正在进行。
刚刚结束的实弹射击训练,该营精准命中目标,官兵立即展开复盘。某连连长说:“目标毁伤效果还不够好,我们在打击位置选择上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目标的力学结构”“火力测算的边界效应”……一个个专业名词,从官兵口中冒出,电子白板上很快写满了一连串复杂的数学公式,从普通战士到干部骨干,大家就如何提高毁伤效果提出建议。
按照复盘检讨会上形成的火力打击方案,次日该营再次组织实弹射击训练,效果立竿见影:有效毁伤目标建筑物的弹药消耗量,比此前明显减少。
“首战用我,必须一招制敌、一举夺控。”走下阵地,该营干部廖德强喜上眉梢,“登顶转型建设的‘高山’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苦学、精研、细练,持续向战而行。”
挺进!挺进!“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营队换装之初,不要说“登顶”,很多官兵甚至一度找不到“上山的路”。以火炮技术检查为例,其涉及7大类、数十项技术指标,完成整套流程需要百余个技术动作。新装备列装之初,全营没有一人能够完成整套流程。
开局启新,往往意味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面对挑战,技师尹志寒没有抱怨观望,而是加紧攻坚冲锋。他连续多日吃住在车炮场,一边反复摸索,一边联系厂家学习请教,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随后,他梳理总结经验,编写操作流程教案,帮助战友掌握装备知识,成为新专业的“拓荒者”。
“十八军前辈挺进高原,一路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0多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众多江河,若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谈何让高原天堑变通途?”回忆换装之初的那段经历,尹志寒用颇有诗意的语言作比:“转型之路同样如此,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轻舟总能闯过万重山。”
挺进!挺进!“打仗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记者采访期间,恰巧遇到训练中一门火炮发生故障。液压技师、二级上士龙远生按照故障处置流程快速检修,很快将故障排除。
“得益于营里‘发明创新、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我们排除故障的能力显著提升。”龙远生介绍,为使炮长和技师快速提升检修能力,营里专门组织编写了火炮修理手册,将常见故障问题处置流程制作成示意图,官兵一看就懂、照着能做,基本实现了仅依靠该营本级力量就能解决大多数装备故障的目标。
“在挺进西藏的过程中,十八军前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针对高原环境特点发明创造了高原风枪、野战暖炉等器材,破解了很多难题。”刘营长告诉记者,在转型重塑征程中,他们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分批次组织技术骨干前往院校、厂家跟学培训,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组织官兵钻研战法、革新器材,最大限度发挥新装备技战术性能。近年来,由该营官兵自行研发的电子装备伪装网、快速检修工具箱等器材先后亮相演训场,被上级推广应用。
挺进!挺进!“思考愈深入,行动愈有力”——
雪域高原,一场某新弹种试射任务正在进行。火炮怒吼,落弹区传来好消息:弹着点分布符合实战要求。
然而,该营官兵并未满足。谈及缘由,刘营长说:“当年,十八军前辈曾创下不少战史奇迹。前辈们创造的荣光,需要我们续写。”很快,一场新弹种试训攻关在该营展开。
向战为战,该营官兵一次次“挑战不可能”。这些年,该营成立研战室,定期组织官兵学习前沿军事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演训场上掀起阵阵“头脑风暴”。
雪山无言,弹道有痕。换装几年来,该营在各类演训中取得“17个首次”“6个突破”和“9项试验性成果”;全营官兵先后撰写火力运输、战法创新、目标毁伤等作战问题研究文章数百篇。
挺进!挺进!
完成新弹种试射任务,天色渐暗。吃过晚饭,官兵们匆匆走向训练场。
与时间赛跑,驾战车冲锋。夜色中,一个个身影步履匆匆。这支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正以拼搏奋进的姿态,迎接又一个黎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