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歌丨“立规矩”的西柏坡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钧 责任编辑:林诗清 2025-04-19 09:54:38

“立规矩”的西柏坡

■张  钧

滹沱河两岸,稻花飘香。西柏坡有山有水,是个鱼米之乡。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中央军委来到西柏坡。

走千里,走万里,一路艰难跋涉,生活稍有改善。毛泽东的办公室里,添了一套沙发、转椅,这是解放石家庄的战利品。朱德的会客室里,添了一套铝合金折叠式桌椅,这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美制战利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主席台的发言席上,铺了一张虎皮,这是辽沈战役的战利品。

然而,就是在这张讲台上,毛泽东郑重地向全党全军提出“两个务必”的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在这里,毛泽东又提议定下“六条规定”,并向全党发出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西柏坡,从此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立规矩的地方”。这些规矩中,很多是“不能”“不得”“禁止”,也有很多是“可以”“应当”“必须”,毛泽东将其比喻为“铲地基”和“起房子”。

万丈高楼平地起。“立规矩”能否真正“立”得住,不是靠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是被每一名干部、战士真心拥护、自觉遵守,乃至习以为常、成风化俗。

——没有规矩,就没有本色的坚守。在西柏坡,毛主席、党中央连续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为何兵败如山倒?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一直想不明白。改造出狱后,他提出要到西柏坡看一看。

他惊讶地发现,共产党的中央军委作战室竟是一间30平方米的土坯房,3张白茬木桌就是3个科。参谋们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缴获来的,不够用时就用毛线染成红色、蓝色代替。此时此刻,他也许会想起国民党南京“国防部”大楼里,那些呢绒大桌、真皮沙发、高档香烟、时鲜水果……

——没有规矩,就没有作风的养成。当年在西柏坡,毛泽东住了差3天10个月,起草了197封指挥全国战场的电报。当时,西柏坡上空的电波,异常繁忙而稠密,内容多是重大战况、紧急戎机。

然而,一封从锦州前线发回的电报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却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大批苹果,战士一个未动。”后来,毛泽东一生中至少3次提到“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用“吃酸菜”和“不吃苹果”两个典型事例,再次阐述了坚持“两个务必”的重要性。

——没有规矩,就没有风尚的弘扬。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途中某地群众希望举行欢迎仪式。毛泽东坚决反对,周恩来也电告华北局:“闻此地将举行庆祝大会,主席认为不妥,连北平也不要开庆祝大会。因以我党中央迁移名义,号召人民庆贺并不适当,望速停止北平及各地庆贺活动。”

那天,毛泽东深情地望着这块土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今天,当我们回望“立规矩”的西柏坡,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感悟“立好规矩更要守好规矩”,每名同志都应该发现——原来,党的“立好规矩”,就是把“考个好成绩”的答案告诉每一名党员;而“守好规矩”,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认清“赶考”的我们依然在路上、永远在路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