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备战打仗“有用功”
■高 凯 周 伟
备战打仗是军队的主责主业。习主席强调:“千万不能让战备训练成为花架子,不能让军事斗争准备流于形式,不能让能打仗、打胜仗成为一句空话。”这要求我们在备战打仗工作中,必须出实招、用实劲,最大程度上保持练兵施力方向与作战目标方向一致,做出“有用功”,达成战斗力效能的最大释放。
训练务虚功,打仗尝苦果。历史上多少军队未战先败、不战而败,就在于平时热衷于搞花拳绣腿,做无用之功,一旦到了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只能饮恨受辱。明朝末年,倭寇屡屡犯边,大明军队屡战屡败。戚继光总结失败的原因,“其所习所学,通是一个虚套”,并愤懑地说:“如此操练一千年便有何用?”战争是风险的集结地,战争是最严酷的“审计师”。在备战打仗中练虚招、做虚功,或许可以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对手,任何无用之功最终都将受到战争的惩罚。
做实备战打仗“有用功”,需要破除不劳无功。不劳无功就是想不劳而获,不劳肯定无功,想不劳而获也不会有“好功”“好果”“好效”。这就好比在作战中沿用陈旧思维理念、过时套路招法的“懒人心态”,只想着循规蹈矩走老路,不想着去顺应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创新法,就很难取得实效。例如,英国在一战时发明了坦克,但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坦克的重要性,还沿用传统步兵思路,使自己在二战初期陷入被动。军事领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各级指挥员应以“更勇敢的头脑”准备明天的战争,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带头练谋略、练指挥、练应变,带头进入战场、进入角色、进入情况,着力提高战略素养、联合素养、指挥素养、科技素养,当好真抓打仗的标杆、能打胜仗的表率。
做实备战打仗“有用功”,需要减少有劳无功。有劳无功就是有付出,但做了“无用功”,也就是不讲科学、方法不当,再怎么用力也于备战打仗无益。现实中,有的官兵追求时间维度上的勤奋,看起来经常待在训练场上,其训练过程却是慢节奏运转、低强度付出;有的官兵是原地打转式的勤奋,年年都上“一年级”,练的却是肤浅内容、低层次东西……诸如此类现象,表面上看刻苦努力,本质上却是训风不实、作风不正,于战斗力建设毫无用处。各级应扭住关键训、突出重点训、规范秩序训,科学训练、高效训练,全面提高军事训练效益。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始终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以真难严实的练兵标准减少有劳无功,不断推动练兵备战走深走实。
做实备战打仗“有用功”,需要克服力向偏离。意思是指物体受到力的牵引,但作用不到一起,形不成合力,施力再大做功依然为零。刘伯承元帅有个形象的比喻:党中央如同唱戏时打鼓板的,我们各地就像拉胡琴打锣的,中央怎样打,我们就一定怎样拉,一定要听他的指挥,这样才能奏出一套很好的音乐。因此,在备战打仗中,指挥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理解上级作战意图、作战目的,在实战中坚决贯彻执行;一方面要讲究灵活的战略战术,着眼战场态势,善于用好手中力量,使各种力量形成整体发挥效能,尤其是要思考如何发挥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新”的特性、“奇”的效果,制订最优作战方案,予敌以致命一击。
虚实之分,祸福之纽。真想打仗的事情、真谋打仗的问题、真抓打仗的准备,做实备战打仗“有用功”,让一切不适应战争的东西从练兵备战中消失,让一切制约打赢的问题解决在“枪响之前”,我们必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