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武兵略的制胜要义
■郝敬东
引言
柔武兵略是中国古代以柔克刚、强弱易势等战略思想的概括和凝炼。它是先贤应对自然环境、总结军事实践、赓续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历代军事战略的重要体现。今天,回顾柔武的思想和方法,挖掘刚柔、后先、虚实、迂直、奇正等概念范畴蕴含的深邃哲理,对于提高指挥员战略思维水平和战争指导艺术,仍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守柔曰强
柔,代表弱小、防御;刚,代表强大、进攻,这是一对极为古老、极富思辨的哲学命题。知雄守雌、以柔克刚,数千年来一直是柔武思想的核心。
贵柔守雌。古代兵家较早就认识到这一思想,并用于指导军事实践。如《逸周书》讲“善战不斗,故曰柔武”,《吕氏春秋》说“老耽贵柔”,《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都强调守柔、贵雌。《兵垒》说的更形象“未有使人无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我者也;未有使人无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我者也”,小博大、柔克刚、弱胜强,奥秘就在于此。勾践卧薪尝胆、厚积薄发,刘备藏锋露拙、能屈能伸,都曾处于柔如春草的弱势地位,又都运用守柔、韬晦之策获得成功,这就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柔武思想。
以柔克刚。守柔是手段,胜刚是目的。如《黄石公三略》讲“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列子》说“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周武王伐纣灭商,隐忍静柔、以弱胜强,充分体现了这一战略策略智慧。如同弹簧一样,受力时,不是硬扛,而是化解,积蓄力量,待机发力。水更是如此,表面上温和、平缓,待时机显现,可以变成无比坚硬的冰山、千里冰封的雪海,所谓“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这正是《尉缭子》所讲“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
后起先胜
后,即待机后发;先,即抢占先机。后之发、先之至,名为后、实为先,体现了先贤的韬略智慧。坚持后发制人、实行积极防御,几千年来都是古代兵略的精华。
后发制人。这既是军事所要,更是政治所需。一方面,有利于占据道义制高点,政治上获得主动,如《兵法百言》讲“天道后起者胜,兵撄易而不撄难”“以后为先,兵经之秘”;另一方面,有利于军事上寻得先机,先胜后战,如《孙子兵法》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齐鲁长勺之战,“彼竭我盈,故克之”;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都是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典型战例。当然,古代兵家也能够辩证看待后发与先发,《军志》就强调:“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审察时机。料敌虚实、明察战机,是后发制人的关键。如《六韬》说“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黄石公三略》讲“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商灭夏“阻贡观动”,周灭商“观兵盟津”,都是先查明虚实,当战机未到,就持重待机、积蓄力量;时机一旦出现,便果断采取行动,即《孙子兵法》强调的“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后起先胜的前提是明察敌情、把握时机,在料敌的基础上择机,真正做到后起而制胜。
避实击虚
虚,表示弱、寡、劳、无备;实,表示强、众、逸、有备。虚实互变、攻虚击弱,数千年来在柔武兵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批亢捣虚。攻虚弱、击要害,历来是兵家制胜的重要法宝。如《孙子兵法》讲“避实而击虚”“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淮南子》讲“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管子》说“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脆,释难而攻易”,足见其重要性。孙膑围魏救赵、奇袭大梁,抓住要害、乘虚而入,最终大败魏军,一直受到兵家称道,毛泽东同志更是给予高度评价:“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扬长避短。用己之长、击敌之短,避己之短、抑敌之长,是攻虚击弱的重要途径。如《孙膑兵法》说“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太白阴经》讲“制人之术,避人之长,攻人之短,见己之所长,蔽己之所短”。韩信“先声后实”,破燕降齐,就是李左车的建议“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当然,长、短是相对的,所以《司马法》说“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因此,要长短互补、各有所用。
以迂为直
迂,指远路、间接;直,指近路、直接,这是一对具有深刻哲理的范畴。变远为近、变害为利,以迂为直、迂直互变,是兵略智慧的一个重要思想。
迂直互变。迂可变直、直可变迂,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如《孙子兵法》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强调把迂回的道路变为直路,用间接手段而不是直接手段达到目的。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装从栈道出击,实际上绕道迂回到陈仓,出敌不意、攻其无备,还定三秦。这就是迂远之路,险阻少、防守弱,通过时间反而短;直近之路,险阻多、防守强,通过时间反而长。总之,以迂为直、变害为利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欲取先予。用一种与目标相反的做法,或选择与目标相反的方向,是实现以迂为直的重要方式。如《六韬》讲“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都强调逆向思维、反向行动,以达到想要的目标。春秋末期,魏桓子向智伯献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智伯果然得寸进尺,又向赵国索地,而赵国不给,最终韩、魏、赵三家一举灭了智伯。
奇正相生
正,指常法、明攻、正面出击;奇,指变法、暗袭、迂回侧击。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数千年来一直被柔武兵家视为制胜妙谛。
出奇制胜。奇正相生的实质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以王皙注《孙子兵法》讲“奇正者,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也”,谁要想打开胜利之门,奇正就是这把钥匙。《李卫公问对》也说“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官渡之战,曹操亲率轻兵奇袭乌巢,烧毁敌军粮草,乘机正面进攻,结果袁绍全线崩溃。出奇制胜、灵活应变,是打破常规思维定势、运用超常思维取胜的一种战略策略,是传统兵略的一个独特思想。
兵以诈立。奇正用兵不是孤立的,“奇”通常需要“诈”来实现。如《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投笔肤谈》说“惟示之以攻,而入其所不攻;示之以突,而出其所不突”,这就是行诡道、出奇兵。马陵之战,孙膑“形之”使敌“从之”,“予之”使敌“取之”,取胜的奥妙全在于兵以诈立、减灶诱敌,设伏出奇、攻其无备。
刚柔皆得
外柔内刚、柔中有刚,二者辩证统一,互补互生、相得益彰,无不体现了古典柔武兵略的高深艺术,展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刚柔相济。柔以实力为基础、后盾,刚以柔术为策略、手段。刚而不柔,脆;柔而不刚,弱;柔而刚,韧。如《孙子兵法》说“刚柔皆得”,《吴子》讲“兼刚柔者,兵之事也”,《投笔肤谈》说“明刚柔之宜,达进退之机,知顺逆之势”,《黄石公三略》讲“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吕尚辅佐周族灭商,对文王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反映和实践。总之,有刚有柔、刚柔一体,以刚施柔、以柔用刚,二者缺一不可。
守度持衡。刚柔并用,应遵循规律,把握限度、保持平衡。军事对抗,要顺势而动,做到恰到好处。如《投笔肤谈》说“持衡者,持攻守而校其优劣,如衡之低昂无差也”,像用秤称东西一样,没有高低偏差,恰如其分。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说“无过天极,究数而止”“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而吴王夫差的做法却相反,先后同楚、齐、晋三国兵戎相见,穷兵黩武,最终难逃被灭的命运。总之,刚柔相济,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做到“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这是柔武兵略思想的灵魂和精髓。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