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〇二一刷屏网络的军事新闻“热词”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谭靓青  袁帅 责任编辑:李晶 2021-12-20 10:58:10

那些沉淀在中国军人心中的“热词”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特约记者  袁 帅

火箭升空、舰船入列、建党百年,一个个镜头定格着关于2021的年度记忆。

回顾2021,你会想起什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逢年终归纳“热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一个又一个的“热点”背后,那些穿越了一年时光、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热词”,往往更值得我们思考、咀嚼。

前不久,网友总结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当大家纷纷讨论这些词语时,火箭军某旅下士郭建翔心头想到了属于自己的“年度热词”——“梦想”。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当人们被《我和我的父辈》中这首诗感动时,21岁的郭建翔第一次按下导弹的点火按钮。

火红的尾焰,映衬出这位年轻军人坚毅的脸庞。长长的轨迹,仿佛是中国军队2021年的青春诗行。

“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会记住每一条血性的江河,会记住他们曾经怎样在呐喊中奔流向前。”回望2021,我们试着寻找一些“词句”来保留那些记忆深处的感动,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中国军队的2021,起笔于感动。

年初,一篇名为《英雄屹立喀喇昆仑》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国际引起强烈反响。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用生命捍卫使命的事迹,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保家卫国”,这个“热词”是中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密码。

中国军队的2021,与时代同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起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听党指挥”,这个“热词”是中国军队在历史云雾中始终保持正确航线的信仰密码。

中国军队的2021,以打赢为要。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在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的“九个必须”中,“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郑重写入中国共产党这篇举世瞩目的“政治宣言书”。新的征程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

“枕戈待旦”,这个“热词”是中国军队走向未来战场的胜战密码。

2021年,一些故事永远在心中铭记,一些话语始终在耳畔低吟。过去一年,那些沉淀在中国军人心中的“热词”,拼接出过去一年中国军队波澜壮阔的奋进前行全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我们借这些“热词”回顾一年来的难忘瞬间,见证人民军队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铿锵步伐。

二〇二一·解读刷屏网络的军事新闻“热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袁 帅  通讯员  郭淑军

团长祁发宝的背影,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坚定的信念把浮躁和畏惧过滤,只留下清澈、纯粹的初心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耸入云。

在很多人看来,这座横亘于高原之上的山脉,充斥着神秘和浪漫主义。

对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来说,这里不只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更有英雄无畏的牺牲。

今年2月19日,本报刊发边防斗争一线官兵先进事迹的报道,首次披露我军4名官兵在边境牺牲的全过程。

那是一场不能被忘记的战斗——冰冷的河谷里,中国军人热血澎湃;山体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几个大字熠熠发光,那是融进血脉的忠诚和信仰。

不能被忘记的,还有那些名字——面对数倍于己的外军,站在队伍最前列的团长祁发宝受重伤,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前赴后继的身影中,中国军人筑牢了铁一样的边防。

95后战士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女孩的照片,他曾说:“我想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的陈红军答应过妻子,“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带孩子、做饭、钓鱼……”;牺牲那天,23岁的王焯冉在蹚河时,一只脚不慎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他拼尽全力把身旁战友推向岸边,大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一经刊发,瞬间引爆舆论场。2月20号,一条“他们是为我而死”的留言登上微博热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举国为之动容的“热词”。为守护人民而生,为守护国土而死。“热词”背后,是人民子弟兵不变的信念。这坚定的信念把浮躁和畏惧过滤,只留下最清澈、纯粹的初心。

7月,在郑州瓢泼的大雨中,我们也见过这颗滚烫的初心。

郑州阜外华中中心医院被洪水围困,超过5000人滞留于此,情况十分紧急。

“军车!是军车!解放军来了!”狂风暴雨中,一辆军车朝着医院的方向涉水前行。实习医生张佳琪用手机记录下了当时的画面——

这辆军车大半个车体没入水中,但依然缓慢、坚定地前行。车身悬挂的红色条幅上写着7个大字:“危难时刻见忠诚”。

张佳琪拍摄的这段视频,很快刷屏网络,“最牛军车”的称号叫响全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最牛军车”驾驶员、来自火箭军某部的王赟赟历历在目:“当时水已没过了轮胎,驾驶室也开始进水了,但是我必须一直往前开。”

“一直往前开”是 “危难时刻”的行动,更是对“忠诚”的最好表达。

为了人民,一无所惜。

今年清明前夕,杭州安贤陵园王伟烈士的衣冠冢前多了一封信。

写信的人叫章原,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与此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退伍军人。

章原曾在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服役,他所在的部队保障“海空卫士”王伟执行过飞行任务。这种“奇妙的联系”,让他觉得必须要来看看王伟。

“现在请让我们从您手中接过接力棒,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我们也绝不后退、绝不妥协、绝不投降”。章原信中的这句话,写出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精神的坚定与传承。

帕米尔高原,年轻的下士帅佳宏因突发心源性休克倒在了执勤哨位上;风雪巡逻路,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下士李波为救落水战友壮烈牺牲……

和平年代也有牺牲。2021即将过去,但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无论是边防一线,还是万里海空,中国军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刻画出中国军人的好样子。

今日盛世,如你所愿

永远追寻真理,就像溪流追寻大海那样坚定不移

“你,看到了什么?”

初夏,黄洋界上雨雾蒙蒙。努力向远处眺望,记者在心中不断地自问。

历史的回响,随着山风扑面而来。90多年前,这里曾有过这样一场著名对白——

“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毛泽东问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们抢着回答:“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因为相信,所以能够看见;因为信念,所以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远方;因为信仰,所以能够坚持走向远方。

建党百年之际,年轻的军事记者们实地踏访党史、军史上的红色地标,在一个个高山、关隘、村庄、河流、桥梁之上,追寻人民军队征战步伐,追寻“胜利之光”。

从炮声隆隆的黄洋界到弹痕累累的腊子口;从血染黄沙的平型关到涛声依旧的鸭绿江……走遍地图上那些红色足迹,如今它们已是繁花似锦,安宁祥和。

血战湘江的主战场之一——凤凰嘴渡口几百米外,一座连通南北的凤凰嘴大桥即将建成,当年的天堑即将变为通途。风雨娄山关,距此20公里的沙湾社区,2019年已经实现整体脱贫,近1500亩的林地、水田、苗圃铺于群山之间,将今日娄山关绘成一幅美丽新画卷。泸定桥上,人群熙熙攘攘,穿着当年红军衣服的年轻大学生拿起手机自拍杆,将洋溢着青春的面庞与饱经沧桑的铁索桥定格在一起……

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我们一遍又一遍追问,人民军队为了什么出发,又将去往何处?

答案似乎写在漫长的岁月里——

今年6月,91岁老兵李泽林和老伴同时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孙子问他:“您最骄傲的是什么?”这位14岁参加新四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兵回答:“我最骄傲的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把我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

在海军博物馆展厅,老英雄麦贤得看到了从自己头部取出来的那枚弹片。面对镜头,老人口齿略显不清,但誓言依旧铿锵有力:“为我们党,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人民,一代传一代,青春永不变!”

答案似乎写在奔涌的“后浪”中——

“你好,100年!你好,红船!这里是辽宁舰航母编队……”这是人民海军发布的一段献礼建党百年的短视频。视频中这段跨越时空的创意“对话”感动无数国人。网友们说:如果说辽宁舰是21世纪的“00后”,那么红船就是20世纪的“00后”。

今年以来,全军部队深入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武警上海总队战士徐子健作为义务讲解员正向游客们讲解一大的历史;在遵义会议旧址,火箭军某部营长杨京通利用直播平台组织官兵现地教学;春季征兵中,江西省军区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作为役前教育训练的活教材,在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事迹的感召下,江西省有850名新兵选择到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服役……

“不管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永远追寻真理,就像溪流追寻大海那样坚定不移。”在远洋深海,在大漠戈壁,在南国密林……在神州大地的座座军营里,年轻军人们用文字倾诉衷肠。

“今日盛世,如你所愿。”跨越百年,21世纪的“00后”用行动向20世纪的“00后”报告:强军有我,请党放心!

一张张青春面孔连接在一起,续写着这支军队红色基因的传承序列。

镜头拉远,站在红色国土抬头仰望,浩瀚的宇宙里,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新家园。

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100多年前,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疾呼:“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红旗皆为信仰。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复兴大业一定能实现,革命先烈所期盼的“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不远的明天。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11月24日,一条信息刷爆网络,电影《长津湖》票房达到56.95亿元,登顶中国影视票房榜。这部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电影,让一个个穿越烽火硝烟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再次映入人们眼帘。

与电影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一段出现在影片末尾的文字:“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句由特级英雄杨根思留下的人生格言,曾经是全军的战斗口号。如今,“三个不相信”代表着中国军人对胜利的永恒追寻,再次被叫响。

电影中的情节随着长津湖战役的胜利而落幕,但如何弘扬先辈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关于如何打赢,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带着对未来的思考,我们在座座演训场寻找联合制胜之道——

“当体系训练的‘公转速度’加快,各兵种要素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抬头仰望,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与航空兵部队展开多次体系对抗,某连每一名官兵都有一张精确到分秒、精细到每个动作的训练流程图;雪线之上,陆军第77集团军紧紧围绕发挥合成营核心作用,寻求诸兵种“1+1>N”的作战效能;高原戈壁,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积极探索体系作战能力,陆军防空兵、航空兵、火箭军、国防动员系统的参谋们相继走上该基地“中军帐”战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组织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进行岗位实践,170余名学员被编组派遣到重要方向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嵌入指挥席位进行跟班见习……

视角转换、观念交锋、目标融合,新思维新理念的交织在“联合”“体系”的大熔炉中放射出绚烂钢花。

紧盯实战化考卷,我们在一场场演练现场抵近观战——

密林中,火箭军某旅组织常态化蓝军分队,用一条条搅动战局的“带刺鲶鱼”检验导弹部队发射能力底数;北国平原,“功臣号”坦克连正面临着转型重塑的时代考验,新一代坦克乘员与“老典型”走上攻守擂台一决高下;战术对抗馆内,武警山东总队广泛运用数字化练兵手段,刚入伍几个月的新兵“挑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竟然战至平局;第78集团军某旅狠抓指挥员训练,“战斗从残局开始打起”“胜利在望突遭临阵换将”成为演练场上的新景观……

模拟战场、真打实备、科技融合,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让实战化训练的“指标”越来越贴近未来战场的“靶标”。

带着对深蓝的向往,我们在军港码头见证大国重器入列——

4月的三亚,天高海阔,日暖风清。军港内,三型主战舰艇一字排开,按海军最高礼仪悬挂满旗。

经中央军委批准,三型主战舰艇正式交接进入人民海军序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交接入列活动并登上舰艇视察。

有关军事专家评论,此次集中入列创下三个“首次”:国家最高统帅首次同时为三艘大型主战舰艇入列授旗;海军首次同一天一次性入列三艘主战舰艇;一支舰队同天接收三艘水面、水下大型主战装备也是首次。

多个“首次”背后,显示出在研发、生产、驾驭新式装备等各个环节中的“中国加速度”。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历史证明,只有拥有一支始终常备不懈、箭在弦上的强大军队,才能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幸福。

每次前行都是一次重新出发,每次出发都是为了新的抵达。在这个并不平凡的2021年里,人民军队步履铿锵,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信仰融进使命。

未来,人民军队定将高举旗帜、不负重托,向着强国强军的伟大梦想,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前进,前进,前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